|
十世纪末,英国权威的学术杂志《逻格斯》评选了105部“一个世纪来改变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名作,《柳林风声》榜上有名。
癞蛤蟆大少爷靠祖传家产过活,挥霍浪费,追求新奇玩意儿,最后上当受骗,差点儿连家也保不住,幸亏他的朋友们帮他夺了回来。因为作者对动物的生态十分熟悉,因此童话中的鼹鼠、河鼠、癞蛤蟆等等角色写得既是“人”又是“动物”,河鼠的善良、助人为乐;鼹鼠的温顺憨厚;獾的慈祥和蔼以及癞蛤蟆的鲁莽、愚蠢却又坦率、慷慨,都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在他的独生儿子AIastair六岁时,他为儿子编讲故事,儿子听得入了迷,暑假也不肯到外地去过,他只好答应用写信的方式把故事继续写给他看。1907年他写给儿子的一扎信,就是这部《柳林风声》的基础。
格雷厄姆的这本书,曾经引起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他曾写信告诉作者,他把《柳林风声》一口气读了3遍。格雷厄姆酷爱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描写及其流畅、丰富。《柳林风声》在1908年出版,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1920年AIastalr死了。1932年,肯尼斯·格雷厄姆去世。除《柳林风声》外,他还留下两本书:《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1895)和《做梦的日子》(Dream Days,1898),深为英美不同年龄的人喜爱。
《金银岛》是斯蒂文森为他妻子的前夫之子写的少年读物,出版后受到了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成为他流传最广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惊险色彩,为人们揭开了冒险者世界的一角。故事是由男孩吉姆讲述的,他参与探险,去寻找埋藏在一个遥远的海岛上的财宝。机警而大胆的吉姆发现了海盗们的阴谋,海盗们打算从这次浪漫航行的组织者手里把宝物夺走。经过了无数次惊险的遭遇,勇敢的旅行者们到达了荒岛,在岛上找到了一个曾经当过海盗的人,并且在他的帮助下掘出了财宝。
这部作品以故事情节惊心动魄,高潮迭出取胜。全书故事情节以时间发展为顺序展开,并不复杂;但作者用一个又一个悬念和高潮牢牢吸引住读者。比如小说一开始描写凶悍怪异、行动诡秘的弗林特,使读者以为这个神秘人是小说主角。他打死来客,旧病突发;见到瞎子又病发死亡。读者这时意识到他不是主角。难道是瞎子吗?读者正在疑惑时他又死于马蹄之下。那么谁是这部冒险小说的主角呢?作者用这种似明实暗,似松实紧的悬念牵引读者的注意,使他们始终关切地等着看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来的复杂局面怎样揭破谜底,水落石出。
《金银岛》的故事主要从吉姆的角度展开,作者成功地把握了一个孩子的观察视角,使整个叙述从遣词造句到说话口吻都符合孩子的语言习惯。为青少年读者描绘的这幅探奇冒险的寻主图,既散发着浓厚的孩童情趣,又飘逸着诱人的冒险气息,使这部作品一直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是英国小说家,苏格兰人,出生在爱丁堡。斯蒂文森1867年在爱丁堡大学先攻读土木工程,不久改学法律,1875年成为一名开业律师。不过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给杂志撰稿,1878年他出版了游记《内河航行》,次年又出版了《驴背旅程》。1879年他到加尼福尼亚,第二年在那里与奥斯本夫人结婚。尽管体弱多病,他却从未中断写作。他为各种杂志写了大量散文、小说、游记和自传等,他还从事诗歌和戏剧创作。出版的小说有《新天方夜谭》(1882)、《宝岛》(1883)、《化身博士》(1886)、《绑架》(1886)《快乐的人们》(1887)等等。1888年因为健康原因,斯蒂文森同夫人前往太平洋上的萨摩亚岛,1894年在该岛上去世。
所有的童话故事里,都有美丽的公主与英俊勇敢的王子。虽然获得真爱的路途艰辛,但公主与王子最终总会快快乐不地生活在一起。《白猫》也是一个找寻真爱的故事,故事里一样有王子、公主与富丽堂皇的宫殿。不过,在这个故事里,公主被巫婆变成了白猫,于是我们随着王子一块儿来到这个神奇的白猫王国。饭桌上摆满丰盛的佳肴,招呼王子吃饭与更衣的是神奇的飘动的手,进餐时的余兴节目是观赏猫与水鼠的河上大战。白猫是最称职的主人,王子在白猫的宫殿里度过最幸福的日子,白猫还帮王子解决国王出的所有难题。故事中的王子并没有经历太多险阻,我们也不必担心忧虑。走进了《白猫》我们就踏入想像力驰骋的空间。在这个故事的王国里,惊奇像美丽的花朵般盛放。这个天地与现实的扰攘完全无关,有的只是有趣的冒险、森林深处的神秘城堡,和孩子们永远津津乐道的奥诺伊公爵夫人。
【作者简介】
奥诺伊夫人(法国作家 Madam d'Aulnoy 1650年-1705年)奥诺伊公爵夫人原名玛莉凯萨琳(Marie-Catherine Bameville),生于法国汉佛尔附近的小村庄一个高尚的家庭里。奥诺伊公爵夫人的父亲长年为路易十四的的军队效命,母亲也以机智著称,与宫廷社交圈往来频繁。奥诺伊公爵夫人遗传到母亲的灵活身段,长大后也成为社交圈的名媛。她十六岁就嫁给年纪长自己三倍的奥诺伊公爵,但是这段婚姻并不幸福。
在当时,奥诺伊公爵夫人是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她在巴黎开设了有名的文艺沙龙,许多时髦的上流社会人士都是沙龙的座上客。1697年出版的《精灵故事集》与次年出版的《新故事集》让奥诺伊公爵夫人的文名远播。尽管奥诺伊公爵夫人笔下总是流泻着姿态曼妙的小仙子还有迷人的公主王子的生活,细细探看故事的蜿蜒发展,却会嗅出一丝奥诺伊公爵夫人的寂寞,以及柔柔的铺展开來的一种渴盼幸福的想望!
“我”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上遇到了一个古怪奇特而又天真纯洁的小王子——他来自—颗遥远的小星球。他曾在太空中分别拜访了国王的、爱虚荣人的、酒鬼的、商人的、地球学家的星球,最后来到地球。
小王子是个孩子。这个孩子特别有天份,他凭直觉行事,感觉灵敏,他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发现其实质。他能看到飞行员给他画的装在木箱里的绵羊和被蟒蛇吞到肚子里的大象。
小王子全部生活的中心是他的那枝花儿,他以一种狂热的赞美心情注视着她的开放。当他第一次看见她露面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她那美的光彩里,不禁脱口赞叹说:“你真美呀!”可是不久,他对这个如此讨人爱的小东西就看透了。她有缺点:爱虚荣、骄傲、疑心重还有点说谎。由于对花儿完全失望,小王子离开了他的星球。当小王子在地球上发现五千株与他的花儿一模——样的玫瑰时,他感到十分失望。但是,他的狐狸朋友安慰他说,不管怎么说他的花儿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驯服过她。狐狸还向他泄露了它的秘密,这秘密如同一切伟大思想一样,是通俗的:“本质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应该用心灵去追求真理,而他正是靠心灵才发现了以沙漠中的水井为象征的生命之泉的。
《小王子》这部童话情节别致而曲折,行文富于诗情和哲理,它采用倒叙的手法,语言明白晓畅,可读性很强。由于作者以情爱贯穿全篇,所以法国评论界认为它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童话,是作者对友情的眷念。
《小王子》于1943年在纽约出版,它是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被译成100多种语言,电影、唱片,甚至纸币上都可以看到本书的影子。出版《小王子》美国学生版的约·米勒说: 《小王子》属于这种类型的书……它使孩子和成年人都喜欢。作品所刻意追求并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智慧和情感,使各种年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和益处,并且随时能够发现新的精神财富。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马振骋 )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称自己首先是飞行员。他为飞机而生,为飞机而死。法国把他看作是作家、民族英雄,在他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把他的肖像印在五十法郎的票面上,在法国纸币史上,获这项殊荣的文化名人不多,只有伏尔泰、莫里哀、柏辽兹。对全世界的大小读者来说,他的盛名来自《小王子》。这篇二十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从1943年发表以来,已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其中包括印度群岛的土语和印度土邦的地方语,销售量达两千五百万册,还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灌成唱片,做成CD盘。
一九九四年是圣埃克苏佩里失踪五十年纪念日,从摩洛哥到日本有一百多个隆重活动,今年2000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
圣埃克苏佩里若不是飞行员,当然也会写作,但不会是现在这样的作家。他有意识地把飞机座舱当作书房,飞机是他认识世界的工具,就象农民用铁犁,木工用刨子,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在劳动中逐渐窥探到世界的秘密,然而他们在各领域挖掘到的真理却是无处不在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字字句句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云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 —— 生的喜悦,就是这么单纯。
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生于法国一个没落贵州家庭,幼时聪明爱动,写诗歌,摆弄机械,好遐想,功课平平。青年时服兵役参加了空军,复员后在航空公司工作。在原始的条件下,与航空史的先驱人物如梅尔英兹、吉约梅一起开拓法国-非洲-南美洲的飞机航线。生活在西撒哈拉敌对的阿拉伯部落中间,为迫降的飞机提供接应和支援;作为特派记者采访内战时期的西班牙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深入德国内地观察纳粹党喧嚣一时的第三帝国。他获得过十三项航空科技发明专利;当空军飞行员时经历过法国1940年大溃退;43岁时超龄八年,坚持披挂上阵,驾驶侦察机飞赴敌方阵地上空。1944年7月31日,从同盟国驻地科西嘉岛东北的博尔戈起飞执行任务,钻入云端后就此失去了踪影。
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虽经多方努力调查,法国甚至还组织了一个追踪圣埃克苏佩里委员会,既没找到尸体也没发现飞机残骸。圣埃克苏佩里的家庭成员明确表示,无论在什么地方找到圣埃克苏佩里的遗骸,都不迁葬,让它留在原地,那是他最理想的归宿。正如睿智的蒙田应该死在床上,激情的莫里哀应该死在舞台上,浪漫的拜伦应该死在希腊的战场上,他 —— 圣埃克苏佩里 —— 应该死在空中。
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如《夜航》、《人的大地》初次出现时,他那些雄奇壮丽、非亲身经历绝对描写不出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在行动中追求新的人生价值和行为准则;逃出沙漠,飞入雷雨交加的黑夜,在苍穹中绝望地找寻自己的星星,无论文笔与题材都富于现代性。
1935年,他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的火车上,在宵灯下看到一个睡梦中的孩子,他可爱的脸蛋使他想到孩子个个应该是童年莫扎特、传奇中的王子,若得到培育做什么不成!同一年十二月,圣埃克苏佩里和一名机械师试图创造巴黎 —— 西贡直飞记录,在离开罗二百公里的沙漠上空迷失方向,正俯身在机翼下寻找幽灵般的目标时撞上了一个斜坡。在死亡线上挣扎了三天,幸遇一个阿拉伯牧民救了他们。这两件事成了《小王子》故事的经纬线。
那时以后,圣埃克苏佩里喜欢在餐馆、咖啡酒吧的提花餐巾纸上,任意涂抹一个“孤独的小人儿”,有时戴一顶王冠坐在云端里,有时站在山巅上,有时欣赏蝴蝶在花间飞舞。他寄给亲友的信笺四周也会寥寥几笔画个小人像,犹如他的签名,一眼就知道是谁写的。
《人的大地》发表于1939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译成英语后以《风、沙与星星》书名在美国出版,被誉为当年最佳外国文学作品。圣埃克苏佩里于是在美国也很有名声,这使他在法德签订停战协定后想去美国寻找机会继续抗击纳粹。纽约是法国流亡者大本营,却分成誓不两立的派别 —— 维希派和戴高乐派。他主张"法国高于一切",要两派捐弃前嫌,共同对敌,遭到两方面的夹攻。他感到孤独无奈。
他生活在纽约,得到美国朋友很好的接待,但是他不喜欢纽约,不欣赏纽约人的生活方式,尤其谴责美国人当时企图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政策。
一天,在纽约一家酒馆,美国出版家希区柯克看他在画小人儿,瞧了又瞧,说你为什么不给他写本书呢。这句话触动了圣埃克苏佩里的灵机,他索性超越战争与和平,从人类的生存来对待正在发展的物质文明,写出了《小王子》这部书。
《小王子》1943年在美国出版,使评论界和读者都感到意外,一直写飞机的圣埃克苏佩里写了一篇童话;全世界烽火连天,血肉横飞,这个在虚无缥缈中的小王子想跟大家说什么呢?小王子与他的玫瑰花的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
现代大工业蓬勃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物质化,使人时时刻刻感到威胁,原有的身份逐渐失去,成为大机器中不由自主的零件。短短几万字的《小王子》用童话形式写成,但是其中的深意又决不是儿童单独能够理解的,如果小孩要看,拉着大人讲给他听,大人在讲的时候也会找到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样促成大人小孩一齐看,就象在书的第四章说的:“我乐于把这个故事的开头写得象篇童话。……只是我不喜欢人家不当一回事地读我这本书。”
其实,我们可以把《小王子》里那几句俏皮的献词看作是书的钥匙。圣埃克苏佩里把书献给最要好的朋友,这个朋友虽是个大人,还保持一颗童心,懂得人生的艰辛。他有重要信息通过他传达给不懂事的大人:“蟒蛇吞了大象。”那时正是法西斯狂猖地要征服世界,但是大人们没有一个懂得……从这里展开一个个隐喻,要大家明白地球很小,花儿很脆弱,就象人的出现是宇宙间各种条件奇迹般的凑合:羊要吃花朵,人虽给羊配上了嘴套,还是难免会有疏忽,更何况嘴套上又忘了配一根皮带可以系上……这一切使人读了感到责任,拯救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圣埃克苏佩里用小学生也能读懂的语言,接触到人类最重大的问题,背景又放在无边无际、纯洁一片的黄沙前,满篇氛围似真非真,似梦非梦,迷蒙含蓄。他还自己画上雅拙的插图,空灵别致。最后一幅是两条交叉的弯线上一颗星星,这是小王子在地球上出现后又消失的地方。在他看来是世界上最美也最凄凉的景色。圣埃克苏佩里画完以后,过了一年自己也象小王子那样消失了,“一点声息没有”,留下一个谜,一个问题,一个悬念。象断了的梦。
(选自《小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
背负青天,看人间城廓 -- 圣埃克絮佩里生平与作品 (马振骋 )
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1900年生在法国里昂,1944年消失在地中海上空。他的文学创作时期不长,第一部作品《南方邮航》发表于1929年,接着《夜航》(1931年)获得法国有威望的费米娜奖,《人的大地》(1939年,英语版译名为《风沙星辰》)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其后在美国发表《空军飞行员》(1942年)、《给一个人质的信》和《小王子》(1943年)。《小王子》使他蜚声国外,但也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杰作。不久他的生命在战火中结束了。死后根据他的遗稿整理出版了《要塞》。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从1921年服兵役学习飞行;1926年进入法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工作;1929年协同法国著名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开辟非洲 —— 拉丁美洲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流亡美国;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圣埃克絮佩里受当时一个航空事件的启发,写下了《夜航》。法国邮政航空公司经理迪迪埃· 多拉着手组织和延长在拉丁美洲沿岸的航线。为了对轮船、火车取得速度优势,多拉不顾困难和阻力,决定飞行员在夜间不中断地飞航。《夜航》写的是三架飞机在拉丁美洲上空夜航,其中一架罹难的过程。书中主角利维埃就是根据迪迪埃多拉这个人物写成的。故事情节简单,意义含蓄深刻。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行动的价值,也是对人类存在条件的思考。
《人的大地》确切说是一本散文集,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怀念事业上共同奋斗的同志,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沙漠,思路层层推进,深入探究贯串全书的主题 —— 人。风格十分别致,寓意隽永,文字优美动人,书中章节经常选入法国的文集。
圣埃克絮佩里亲身参加航空创业阶段的飞行工作。那时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飞行员艰苦卓绝的工作,命若悬丝的生活,他都有切身体会。高山沙漠,风暴雷雨,这些变幻诡谲的自然现象,在他笔下都有生动兀立的描写。如果作者仅仅凭其特殊经历,描写惊心动魄的历险,不管如何绘声绘色,那也不过是位惊险小说家。然而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诗人,一位思想家,他透过事物表面,寻幽索微,创造生动的形象,阐述人生的意义,这使他的作品崇高美丽,不同于一般的航空小说。
作者在《人的大地》中写道:“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来自大地,更多于来自全部的书本。因为大地桀骛不驯。人在跟障碍较量时,才发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为了克服障碍,人需要一个工具。需要一把木刨或铁犁。农民在劳动中,逐渐窥探到自然界的一些奥秘,他所挖掘的真理却是无处不在的。”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探索了人生的意义,行动的价值,心灵的底蕴。他在书中,就是向我们叙述了他认识的一些自然界奥秘,他挖掘的一些无处不在的真理。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为《夜航》写的序言中说:“我尤其感激作者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圣埃克絮佩里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在时间长河中是无比短促的,单独一个人的生命是无所作为的;因而,人的生命所以有价值,从纵的来说,是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与昌盛,从横的来说,是促进人类的交在与团结。有意义的一生是履行人的职责的一生。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他和他的同志即使在看来山穷水尽的地步,决不放弃生的职责,行动的职责。
梅尔莫尔跌落在四千公尺高的山上,四周是白雪皑皑的悬崖绝壁。困了两天两夜。靠了同机机械师的巧手,勉强修复了摔坏的飞机。他坐上驾驶座,使飞机沿山坡朝悬崖滚去,轮子达到一定转速受人操纵,拉起飞机,擦过挡在前面的高峰,飞离了险地。
吉约梅迫降在终年冰封雪飘的安第斯山嶂,赤手空拳,身无干粮,零下四十度气温,攀陡坡,爬峭壁。风雪的鞭打,冰地的摔跌,皮开肉绽的剧痛,教人感到死的幸福。但是吉约梅靠顽强的意志,象蚂蚁似的一刻不停走了五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