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刊(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9 18: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刊(3)   

         

               

新课程需要教师合作

  

一、新课程使教师合作是一种工作必需。

1、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另外,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的课时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实际情况的获得需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3、学生学习的需要。过去教学中,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我给他了多少,而较少考虑他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兴趣的了解、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的合作。如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可能因为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的讲课教师有不同的表现,在这里,班主任需要负主要责任,课任教师的合作教育也十分重要。在教育学困生的问题上,更需要所有任课教师施以耐心,辅以爱心,给予共同的关注,才能求得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

二、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需要做好的工作。

1、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管理氛围。一所理想学校应具有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管理制度民主、教师潜心工作、较少后顾之忧的特点。领导不只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还应是问题的研究者,实践的参与者,教师的合作者,新思路的启迪者与创新者。教师也不仅仅是教学的执行者,还应该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建议者,不断改进工作的研究者,与时俱进的学习者。一所学校中,如果教师不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事业去做,而是想方设法专门应付学校的检查,工作就不会有起色。

2、合理的评价制度。教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当教学活动模式改变而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改变时,教学活动的改变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时,就会处处受到制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可以想像,如果我们还使用单一的考试结果来评价教师,就不会有教师的合作,即使有也是形式的合作。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制度。这就必须改变单纯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做法,应当既重教学的结果,更重教学的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既看工作过程,也看工作态度;既看课堂教学,也看教研活动;既看优生比例,也看转差效果;既重学校常规评价,也重校外社会评价;既重教师评价,也重学生评价。当然,评价也应有主有次,教师的工作态度,合作协调能力,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

  

改进课程功能 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明确规定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后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即本次课程改革要改什么,从哪些方面改,改成什么样子,改到什么程度。本次课程改革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六个方面全面进行改革,首先是课程功能方面,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首先是针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功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长处,课程改革毫无疑问要发扬这个长处和优势。但是我国课程存在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在处理掌握知识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上现行课程本身缺乏强有力的机制。本识是发展的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行课程往往仅停留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形成不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不会主动地学习。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把传授知识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导致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不能完整充分地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课程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这样的具体目标。

其次,确立这样的目标,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总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达到这一总目标,学生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否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课程学习的任务的;根据这一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必须是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的,课程不仅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落实这一目标,课程必须具有充分的教育功能,特别应当强调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脱离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但如果单纯传授知识而忽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课程也违反了课程总目标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方面,要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再次,这一具体目标在我国现阶段经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重视课程观念的更新,经过学习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课程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是能够对课程功能和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的,即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在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设计课程和确定每门课程的目标上强调学习态度的培养,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做到的。同时,不少一线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在教学中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经验。研究和借鉴这些经验,将有利于课程功能方面改革目标的实现。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我们的课程改革要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体现了课程培养人的功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课程对文化的传递和选择。而这两方面又是统一的,课程的实施既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又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3-11-5 12:30:15 | 只看该作者

Ie打不开新窗口?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11-12 23:3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忆

好文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11-22 14:45:22 | 只看该作者

【转】英文读经释疑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55 , Processed in 0.27984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