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记者抓拍市民雨中摔倒场面引发争议(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11 19:4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记者抓拍市民雨中摔倒场面引发争议(组图)   北京青年报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s/2005-05-11/U868P1T1D6606949F21DT20050511080617.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突然陷入一水坑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s/2005-05-11/U868P1T1D6606949F23DT20050511080617.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身体失去平衡摔倒    <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dy/s/2005-05-11/U868P1T1D6606949F1394DT20050511080617.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栽了跟头     昨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高达200多条,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      批评之声大于赞扬       这组照片忠实记录了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福建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景。当 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市区道路上的多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针对这组照片,很多网民认为记者不就路上有坑提醒路人,而是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 难的做法应受谴责:“照片拍得倒是精彩,可拍照的人太缺德。明知有坑不设路障,却满怀信心地等着人栽跟头”,“记者肯定知道会出事,就在一边看着,鄙 视”。      但也有赞扬这位记者职业道德的,如,“记者做得很好很客观,记者本来就是以旁观者身份存在才是专业的,如果其介入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专业称职的记者了, 他就变成义工了”,“看来马路陷阱确实该好好整顿一下了,摄影记者报道的很及时啊”。也有个别网友认为该受指责的不是记者,“摔跤者真可怜,厦门市有关部 门应该负责”。      拍摄记者:对于网上指责感到很委屈      摄影记者柳涛接到本报记者电话时并不清楚他的照片已成热点话题了,他刚刚从那个有坑的地方回来。他在电话那头很认真地说:“我刚去看了,那个坑被填平了,但不够牢固,再来一场大雨,可能还会形成水坑。”      他介绍了拍这组照片的全过程,“当时厦门有台风、暴雨,我经过这个路段时,有个人见我背着摄像机,问我是不是记者,我说是。他说,这路面有个坑,已经 有人在那里摔过跤了,你们媒体最好报道一下。我照着他指的地方去看,一片水汪汪,不要说坑了,整个路面都看不清楚。出于新闻记者的敏感,我就端着相机在那 里等,后来有一个骑车人经过时摔倒了,于是我把过程拍了下来。”      对于“守株待兔”的指责,柳涛觉得有些委屈。他说:“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有时候的确很残酷。当时狂风暴雨,我在那里坚持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等到那个场 面。如果没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说明那里有个水坑。拍不到那个坑,有关单位或许不够重视,今天就不会填补那个坑,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 跤。”柳涛还告诉本报记者:“我拍完这组照片后,还在附近的施工处拿了一块牌子摆在那里,提醒路人。”      新闻学者:新闻事件平衡点很难掌握      传达新闻信息的责任让记者柳涛做了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但他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指责。关键时刻,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和公德心应如何取舍?有没有较好的平衡点?      从事新闻职业道德及伦理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认为两者很难取舍。      “因为公众对正常发生的事情一般不太感兴趣。如果只拍一个坑,很难让大家觉得这个地方很危险,要引起公众的阅读欲和重视程度,就需要一些冲击力强的照 片。冲击力的照片怎么得来?首先不能摆拍,但等待新闻事件发生又损坏了公众心目中记者的职业形象,平衡点很难掌握。”他说,即使在“新闻从业者应该是不偏 不倚中立的观察者”已形成共识的西方国家,记者在这种情境下应该如何作为的争论也都一直存在。      编后:      这组照片忠实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视觉冲击力强,从摄影角度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抓拍。但这组照片又一次引发了对一个不算太过新鲜话题的争论——记者传达新闻的义务与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6:11 , Processed in 0.07204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