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有了问题才心理咨询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10 18:3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常会有妈妈问:“我的孩子需要心理咨询吗?”其潜台词就是:“小孩那么小,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吗?”当然如果孩子没什么心理问题,也就不需要心理咨询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很多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会没有心理问题,当然也不会想到去预防,结果发现孩子有了很多“怪毛病”,比如不爱说话,乱发火,自私等等,才想起来向心理专家求救。

  任何事,做到未雨绸缪最好,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心理咨询就可以帮父母做到这一点,只是孩子需要的类型、内容与方法与大人不同罢了。父母们需要了解,心理咨询并不代表心理有问题,只是让孩子从小到大不要出现问题,一直健康地发展,在国外,心理咨询已经很普遍。及早了解孩子的心理,父母就可以对孩子的语言、行为、思想等可以进行良好的教育。否则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那时要纠正就有点难了,而且对他整个人生发展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

  多以一个“家庭系统”出现 成人完全可以自己做出决定,要不要做心理咨询,一般可独身前往。孩子则因为年龄尚小不独立,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父母或老师的带领。所以,往往看似“一个孩子”的咨询,实际上成了一个“系统”的咨询。对于尚未入校的孩子来说,就更多是父母带领,也更多是进行的为“家庭系统”咨询。

  多以“学前预防性咨询”为主 带孩子来心理咨询的父母,往往都是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多数希望通过咨询,预先了解孩子今后的成长轨迹,作好“山雨欲来”的准备。比如父母们关心的问题:0-6岁的早期教育如何才好、如何减少孩子的入学不适应等等。

  父母最希望听到咨询师告知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百分之60以上的核心问题,往往是孩子的个性发展问题,诸如孩子脾气大、任性、孤僻。父母不仅希望得到对孩子的个性分析,还需要听到咨询师告知怎样解决问题,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施。

  常见咨询项目

  心理咨询师除了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鼓励父母多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并指导他们如何教育孩子。目前一般可咨询的内容比较广泛:

  1、儿童综合发展评估 通过一定的评估工具或者手段,对学前儿童的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等做出综合的衡量,以便有些问题的早期发现(比如:语言发展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或者全面地了解孩子。其目的在于为儿童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而不是给孩子贴上某个“标签”。

  2、家庭养育指导 “家庭系统”式的咨询,所以通过对孩子发展的评估、诊断,可以发现家庭养育或者其他环境中的诸多问题,比如:“隔代亲”的问题、父母方式不一致问题、父母自相矛盾的教育以及偏重一面的早期开发等,以便及时调整养育观念、方式,更好协助孩子发展,甚至帮助成人的心灵成长。

  3、特殊问题的个别化指导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也没有两个问题相同的孩子或家庭。通过心理咨询,父母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孩子和家庭与其他孩子及家庭之间的差异,并得到具体可行的专业指导,尤其是得到一些难点教育、发展问题的帮助与点拨。

  咨询前的准备

  1、选择专门的咨询机构 可以从值得信赖的报刊、杂志及网站上搜索,也可同周围的朋友交流。建议您选择比较权威的机构。

  2、做好预约 一般专门的咨询机构都需要预约,对于学前儿童咨询,则更需要。学前儿童咨询不仅花费的时间比其他的长,而且需要咨询师为咨询准备一些特殊工具,比如玩具、测量工具等。

  3、尽量全家前往 针对“家庭系统”的“家庭咨询”,最好请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人一同前往。比如隔代、保姆及阿姨等。这样也方便咨询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建议。

  4、事先告知孩子 用孩子可能明白的方式告知孩子,但千万不要用威胁或者吓唬的方式,更不要一厢情愿地拉孩子前往。这样会使孩子紧张甚至抗拒,影响咨询的效果。

  5、做好挑战自我的准备 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其实也是对父母教育观念及方式的咨询。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挑战自我的准备,而不要希望咨询师只谈孩子。

  孩子的心理咨询完全取决于父母,所以父母首先要放开思想,不要排斥心理咨询,也不能等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进行心理治疗。孩子的心理父母早知道,对了解他的内心,给他的发展指明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徐浙宁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5-28 18:03:08 | 只看该作者
精辟,受益匪浅,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7-23 20:25:48 | 只看该作者
禾沐+2005-05-10 18:33-->引用:禾沐 @ 2005-05-10 18:33 经常会有妈妈问:“我的孩子需要心理咨询吗?”其潜台词就是:“小孩那么小,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吗?”当然如果孩子没什么心理问题,也就不需要心理咨询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很多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会没有心理问题,当然也不会想到去预防,结果发现孩子有了很多“怪毛病”,比如不爱说话,乱发火,自私等等,才想起来向心理专家求救。
  任何事,做到未雨绸缪最好,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心理咨询就可以帮父母做到这一点,只是孩子需要的类型、内容与方法与大人不同罢了。父母们需要了解,心理咨询并不代表心理有问题,只是让孩子从小到大不要出现问题,一直健康地发展,在国外,心理咨询已经很普遍。及早了解孩子的心理,父母就可以对孩子的语言、行为、思想等可以进行良好的教育。否则一旦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那时要纠正就有点难了,而且对他整个人生发展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
  多以一个“家庭系统”出现 成人完全可以自己做出决定,要不要做心理咨询,一般可独身前往。孩子则因为年龄尚小不独立,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父母或老师的带领。所以,往往看似“一个孩子”的咨询,实际上成了一个“系统”的咨询。对于尚未入校的孩子来说,就更多是父母带领,也更多是进行的为“家庭系统”咨询。
  多以“学前预防性咨询”为主 带孩子来心理咨询的父母,往往都是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多数希望通过咨询,预先了解孩子今后的成长轨迹,作好“山雨欲来”的准备。比如父母们关心的问题:0-6岁的早期教育如何才好、如何减少孩子的入学不适应等等。
  父母最希望听到咨询师告知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百分之60以上的核心问题,往往是孩子的个性发展问题,诸如孩子脾气大、任性、孤僻。父母不仅希望得到对孩子的个性分析,还需要听到咨询师告知怎样解决问题,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施。
  常见咨询项目
  心理咨询师除了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鼓励父母多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并指导他们如何教育孩子。目前一般可咨询的内容比较广泛:
  1、儿童综合发展评估 通过一定的评估工具或者手段,对学前儿童的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等做出综合的衡量,以便有些问题的早期发现(比如:语言发展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或者全面地了解孩子。其目的在于为儿童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而不是给孩子贴上某个“标签”。
  2、家庭养育指导 “家庭系统”式的咨询,所以通过对孩子发展的评估、诊断,可以发现家庭养育或者其他环境中的诸多问题,比如:“隔代亲”的问题、父母方式不一致问题、父母自相矛盾的教育以及偏重一面的早期开发等,以便及时调整养育观念、方式,更好协助孩子发展,甚至帮助成人的心灵成长。
  3、特殊问题的个别化指导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上也没有两个问题相同的孩子或家庭。通过心理咨询,父母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孩子和家庭与其他孩子及家庭之间的差异,并得到具体可行的专业指导,尤其是得到一些难点教育、发展问题的帮助与点拨。
  咨询前的准备
  1、选择专门的咨询机构 可以从值得信赖的报刊、杂志及网站上搜索,也可同周围的朋友交流。建议您选择比较权威的机构。
  2、做好预约 一般专门的咨询机构都需要预约,对于学前儿童咨询,则更需要。学前儿童咨询不仅花费的时间比其他的长,而且需要咨询师为咨询准备一些特殊工具,比如玩具、测量工具等。
  3、尽量全家前往 针对“家庭系统”的“家庭咨询”,最好请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人一同前往。比如隔代、保姆及阿姨等。这样也方便咨询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建议。
  4、事先告知孩子 用孩子可能明白的方式告知孩子,但千万不要用威胁或者吓唬的方式,更不要一厢情愿地拉孩子前往。这样会使孩子紧张甚至抗拒,影响咨询的效果。
  5、做好挑战自我的准备 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其实也是对父母教育观念及方式的咨询。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挑战自我的准备,而不要希望咨询师只谈孩子。
  孩子的心理咨询完全取决于父母,所以父母首先要放开思想,不要排斥心理咨询,也不能等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进行心理治疗。孩子的心理父母早知道,对了解他的内心,给他的发展指明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徐浙宁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博士
比如她想睡大床(她3岁半分床),我一般不同意,告诉她睡小硬板床对身体有好处,可过很长一段时间觉得她非常想挨着我睡,在她再要求的时候,我就爽快地答应了,可她却大发脾气,说我以前不让她睡,现在为什么以又让了,我批评她她还边哭边咬自己。我根本束手无策!类似这种情况几乎每天一次,我快崩溃了!快帮帮我吧  
禾沐老师您好:这是我几天前发的,我的孩子现在特别的执拗的不可理喻,发生这种情况时她看上去非常痛苦!垦请您能指点一下,她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怎样帮她排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6-2 14:47:52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专家,如果不是敏感期或心理发展的正常原因,如果有问题,根子一定还在大人身上,妈妈先反思。执拗有她深层的心理原因,小家伙挺可怜相的,需要有人帮她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11:24 , Processed in 0.19288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