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世界精神卫生日 孩子坏情绪不小视(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10 18:3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上海对4至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近13%;在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中,行为问题也达到1/4至1/3。但近年来,儿童情绪问题更严重,在学习困难儿童身上,老师和家长的因素甚至高达80%,这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日前对记者
透露的一组数据。明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儿童心理专家强调,促进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家庭和学校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儿童”越来越小

  杜亚松表示,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病年龄下滑,二是情绪问题逐年增加,心理门诊占到1/4。这与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有密切关系。

  目前,学生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入学考试从小学甚至下滑到了幼儿园,3岁孩子学英语已经司空见惯,如此紧张的竞争环境即使成年人也未必能适应,心理素质更脆弱的儿童很易引发心理问题。以心理门诊中占1/5左右的学习困难问题为例,老师的操作方法不当占80%因素。

  很多老师不明白一些敏感儿童或存在行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与其产生冲突、对抗,最终导致孩子厌学。而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也使孩子情绪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案例一:

  “螺蛳屁股”缘于多动障碍

  萧萧最近刚进小学,但妈妈已接到老师多次“投诉”,说萧萧总是坐不住,听不了课,还要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招惹别人,老师一离开教室,他立刻大声喧哗,做出种种夸张的动作吸引同学注意,全班集体行动时,他总是不听话,而且很没有耐心,动辄冲动得和同学打架。回到家中,妈妈也发现,萧萧总是不能全神贯注做作业,不断以喝水、吃东西为理由中断作业。

  点评:杜亚松表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同年龄儿童的相应水平,是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其他特征还有多动、冲动等。

  有些孩子表现得很安静,但他们并不是在注意听讲,而是在做白日梦。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综合症,成为儿童光顾心理门诊的主要原因,学龄期儿童患病率约为3%至5%,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该病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着年龄增大会逐渐好转,部分病人可延续到成年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导致其成绩下降、学习困难,并常引发与同伴或父母、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1、任何事都是有始无终 2、听课或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困难,维持时间短 3、心不在焉,对他讲话好像没有听到 4、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5、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 6、忙碌不停,身上好像装了“马达”,没有耐心 7、需要静坐的时候坐不住,身体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8、话多,经常插嘴,总是还没问到就抢先回答

  ■案例二:

  “坏”小孩违抗障碍作祟

  13岁的小峰从小就比其他孩子调皮,常将别人的玩具占为己有,上课不遵守纪律,乱丢纸团、粉笔头,老师追究责任时他会谎话连篇,平时他老是参与打架、逃学,考试不及格,和老师、父母都常常争吵甚至动手。上初中后他经常逃学,有时甚至参与社会不良团伙活动,最近他因为偷窃被学校处分。但心理医生对他进行测定,却发现“不良少年”原来是病态,小峰存在着一种叫“品行障碍”的心理问题。

  点评:杜亚松表示,品行障碍是行为障碍中的一种,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不良有密切关系。这类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如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暴力、偷窃、欺诈和离家出走等。

  此外,行为障碍还可表现为对立违抗障碍,患儿对有权威的人表现出持续的消极和敌意行为。和常见的“不良少年”的区别是,他们不会接受教训,即使被屡次惩罚,他们还是会重复犯错。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1、最近行为发生改变或变得具有破坏性 2、经常侵犯他人的权利,反抗权威、逃学、偷窃或故意破坏他人的财产等 3、经常暴怒或攻击,或有性攻击行为 4、自伤或自我破坏性行为 5、扬言或企图离家出走 6、对有权威的人,一般是老师和父母,存在持续的消极或敌意行为

  ■病例三:

  “学校恐惧”她被迫辍学

  小檬一直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一次测验后,她由第一名下滑到第二名,第二天早上,她忽然一反常态,蒙着头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直到九点钟左右她才起床,还说:“我不去读书了,一提到学校我就比死还难受。”此后,每当该去学校,她总是显得紧张,不断地跑厕所,或是呕吐、肚子痛去挂急诊。最后,她只能辍学接受心理治疗。
  点评:杜亚松表示,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一些敏感素质的儿童中比较多见,往往与父母和自己期望值过高有关。从心理门诊看,近年来,这一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每次开学前后、测验前后、转学前后,更成为高发期。常见的情绪障碍还有儿童抑郁症等。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1、社交行为的变化,如喜欢独处、交友困难2、学习成绩显著下降3、经常悲伤,常伴有食欲不振、睡眠困难或有想死的念头4、强迫性的重复行为,如反复检查某些物品5、过分担忧和紧张,伴有头痛、心跳加快、发抖6、不愿上学,上学时表现情绪烦躁痛苦,而在家就一切正常杜亚松提出,对“问题儿童”,学校、家庭早期干预及参与心理治疗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上海对4至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近13%;在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中,行为问题也达到1/4至1/3。但近年来,本市儿童情绪问题更严重,在学习困难儿童身上,老师和家长的因素甚至高达80%,这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日前对记者
透露的一组数据。明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儿童心理专家强调,促进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家庭和学校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儿童”越来越小

  杜亚松表示,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病年龄下滑,二是情绪问题逐年增加,心理门诊占到1/4。这与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有密切关系。

  目前,学生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入学考试从小学甚至下滑到了幼儿园,3岁孩子学英语已经司空见惯,如此紧张的竞争环境即使成年人也未必能适应,心理素质更脆弱的儿童很易引发心理问题。以心理门诊中占1/5左右的学习困难问题为例,老师的操作方法不当占80%因素。

  很多老师不明白一些敏感儿童或存在行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与其产生冲突、对抗,最终导致孩子厌学。而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也使孩子情绪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案例一:

  “螺蛳屁股”缘于多动障碍

  萧萧最近刚进小学,但妈妈已接到老师多次“投诉”,说萧萧总是坐不住,听不了课,还要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招惹别人,老师一离开教室,他立刻大声喧哗,做出种种夸张的动作吸引同学注意,全班集体行动时,他总是不听话,而且很没有耐心,动辄冲动得和同学打架。回到家中,妈妈也发现,萧萧总是不能全神贯注做作业,不断以喝水、吃东西为理由中断作业。

  点评:杜亚松表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同年龄儿童的相应水平,是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其他特征还有多动、冲动等。

  有些孩子表现得很安静,但他们并不是在注意听讲,而是在做白日梦。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综合症,成为儿童光顾心理门诊的主要原因,学龄期儿童患病率约为3%至5%,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该病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着年龄增大会逐渐好转,部分病人可延续到成年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导致其成绩下降、学习困难,并常引发与同伴或父母、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1、任何事都是有始无终 2、听课或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困难,维持时间短 3、心不在焉,对他讲话好像没有听到 4、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5、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 6、忙碌不停,身上好像装了“马达”,没有耐心 7、需要静坐的时候坐不住,身体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8、话多,经常插嘴,总是还没问到就抢先回答

  ■案例二:

  “坏”小孩违抗障碍作祟

  13岁的小峰从小就比其他孩子调皮,常将别人的玩具占为己有,上课不遵守纪律,乱丢纸团、粉笔头,老师追究责任时他会谎话连篇,平时他老是参与打架、逃学,考试不及格,和老师、父母都常常争吵甚至动手。上初中后他经常逃学,有时甚至参与社会不良团伙活动,最近他因为偷窃被学校处分。但心理医生对他进行测定,却发现“不良少年”原来是病态,小峰存在着一种叫“品行障碍”的心理问题。

  点评:杜亚松表示,品行障碍是行为障碍中的一种,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不良有密切关系。这类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如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暴力、偷窃、欺诈和离家出走等。

  此外,行为障碍还可表现为对立违抗障碍,患儿对有权威的人表现出持续的消极和敌意行为。和常见的“不良少年”的区别是,他们不会接受教训,即使被屡次惩罚,他们还是会重复犯错。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1、最近行为发生改变或变得具有破坏性 2、经常侵犯他人的权利,反抗权威、逃学、偷窃或故意破坏他人的财产等 3、经常暴怒或攻击,或有性攻击行为 4、自伤或自我破坏性行为 5、扬言或企图离家出走 6、对有权威的人,一般是老师和父母,存在持续的消极或敌意行为

  ■病例三:

  “学校恐惧”她被迫辍学

  小檬一直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一次测验后,她由第一名下滑到第二名,第二天早上,她忽然一反常态,蒙着头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直到九点钟左右她才起床,还说:“我不去读书了,一提到学校我就比死还难受。”此后,每当该去学校,她总是显得紧张,不断地跑厕所,或是呕吐、肚子痛去挂急诊。最后,她只能辍学接受心理治疗。
  点评:杜亚松表示,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一些敏感素质的儿童中比较多见,往往与父母和自己期望值过高有关。从心理门诊看,近年来,这一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每次开学前后、测验前后、转学前后,更成为高发期。常见的情绪障碍还有儿童抑郁症等。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1、社交行为的变化,如喜欢独处、交友困难2、学习成绩显著下降3、经常悲伤,常伴有食欲不振、睡眠困难或有想死的念头4、强迫性的重复行为,如反复检查某些物品5、过分担忧和紧张,伴有头痛、心跳加快、发抖6、不愿上学,上学时表现情绪烦躁痛苦,而在家就一切正常杜亚松提出,对“问题儿童”,学校、家庭早期干预及参与心理治疗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上海对4至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近13%;在儿童心理咨询门诊中,行为问题也达到1/4至1/3。但近年来,本市儿童情绪问题更严重,在学习困难儿童身上,老师和家长的因素甚至高达80%,这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日前对记者
透露的一组数据。明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儿童心理专家强调,促进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家庭和学校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儿童”越来越小

  杜亚松表示,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发病年龄下滑,二是情绪问题逐年增加,心理门诊占到1/4。这与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都有密切关系。

  目前,学生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入学考试从小学甚至下滑到了幼儿园,3岁孩子学英语已经司空见惯,如此紧张的竞争环境即使成年人也未必能适应,心理素质更脆弱的儿童很易引发心理问题。以心理门诊中占1/5左右的学习困难问题为例,老师的操作方法不当占80%因素。

  很多老师不明白一些敏感儿童或存在行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与其产生冲突、对抗,最终导致孩子厌学。而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也使孩子情绪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案例一:

  “螺蛳屁股”缘于多动障碍

  萧萧最近刚进小学,但妈妈已接到老师多次“投诉”,说萧萧总是坐不住,听不了课,还要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招惹别人,老师一离开教室,他立刻大声喧哗,做出种种夸张的动作吸引同学注意,全班集体行动时,他总是不听话,而且很没有耐心,动辄冲动得和同学打架。回到家中,妈妈也发现,萧萧总是不能全神贯注做作业,不断以喝水、吃东西为理由中断作业。

  点评:杜亚松表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与遗传因素有关,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同年龄儿童的相应水平,是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其他特征还有多动、冲动等。

  有些孩子表现得很安静,但他们并不是在注意听讲,而是在做白日梦。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综合症,成为儿童光顾心理门诊的主要原因,学龄期儿童患病率约为3%至5%,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该病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着年龄增大会逐渐好转,部分病人可延续到成年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导致其成绩下降、学习困难,并常引发与同伴或父母、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1、任何事都是有始无终 2、听课或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困难,维持时间短 3、心不在焉,对他讲话好像没有听到 4、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5、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 6、忙碌不停,身上好像装了“马达”,没有耐心 7、需要静坐的时候坐不住,身体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8、话多,经常插嘴,总是还没问到就抢先回答

  ■案例二:

  “坏”小孩违抗障碍作祟

  13岁的小峰从小就比其他孩子调皮,常将别人的玩具占为己有,上课不遵守纪律,乱丢纸团、粉笔头,老师追究责任时他会谎话连篇,平时他老是参与打架、逃学,考试不及格,和老师、父母都常常争吵甚至动手。上初中后他经常逃学,有时甚至参与社会不良团伙活动,最近他因为偷窃被学校处分。但心理医生对他进行测定,却发现“不良少年”原来是病态,小峰存在着一种叫“品行障碍”的心理问题。

  点评:杜亚松表示,品行障碍是行为障碍中的一种,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不良有密切关系。这类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如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暴力、偷窃、欺诈和离家出走等。

  此外,行为障碍还可表现为对立违抗障碍,患儿对有权威的人表现出持续的消极和敌意行为。和常见的“不良少年”的区别是,他们不会接受教训,即使被屡次惩罚,他们还是会重复犯错。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1、最近行为发生改变或变得具有破坏性 2、经常侵犯他人的权利,反抗权威、逃学、偷窃或故意破坏他人的财产等 3、经常暴怒或攻击,或有性攻击行为 4、自伤或自我破坏性行为 5、扬言或企图离家出走 6、对有权威的人,一般是老师和父母,存在持续的消极或敌意行为

  ■病例三:

  “学校恐惧”她被迫辍学

  小檬一直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一次测验后,她由第一名下滑到第二名,第二天早上,她忽然一反常态,蒙着头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直到九点钟左右她才起床,还说:“我不去读书了,一提到学校我就比死还难受。”此后,每当该去学校,她总是显得紧张,不断地跑厕所,或是呕吐、肚子痛去挂急诊。最后,她只能辍学接受心理治疗。
  点评:杜亚松表示,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一些敏感素质的儿童中比较多见,往往与父母和自己期望值过高有关。从心理门诊看,近年来,这一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每次开学前后、测验前后、转学前后,更成为高发期。常见的情绪障碍还有儿童抑郁症等。
  
  家庭排查:出现下列征兆的孩子,父母需多加注意,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1、社交行为的变化,如喜欢独处、交友困难2、学习成绩显著下降3、经常悲伤,常伴有食欲不振、睡眠困难或有想死的念头4、强迫性的重复行为,如反复检查某些物品5、过分担忧和紧张,伴有头痛、心跳加快、发抖6、不愿上学,上学时表现情绪烦躁痛苦,而在家就一切正常杜亚松提出,对“问题儿童”,学校、家庭早期干预及参与心理治疗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12 , Processed in 0.07525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