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李老师的说文解字课,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一个个原本在我看来枯燥乏味的汉字,在李老师绘声绘声色、深入浅出的演绎之下,仿佛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汉字宝宝。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它颇有渊源的小故事。而李老师的声音,好似流水击石,清明悠扬,又似清泉入口,沁人心脾。加之他博古通今的引今据典,论语庄子,诗歌词赋,信手拈来,时不时还逗趣一把,令人忍俊不禁,学习氛围轻松而愉快,让我找到一种坐茶馆里听说书的愜意自在。
在线微课有很多,而能够这样单纯的专业有深度的引领我们浸润在文化的养份里身心得以滋养的课程,真是鲜少了。
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行云流水般挥洒自若,讲到兴起处更给我们大段大段的吟诵诗词歌赋……小小的我们,托着小腮帮子一脸仰慕的在讲台下望着她,一副不明觉厉的样子。对于文学的爱好,便也不知不觉间,生了根,发了芽……
而听李老师娓娓道来的给我们讲汉字,则是跳脱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加生动,鲜明。从一种崭新的视角,一种认知汉字的正确的打开方式被李老师像一幅水墨山水画,浓墨淡彩的,在我们的面前,缓缓的舒展开来。
由最初的好奇、觉得很神奇,进而觉得很有趣、有意义,更深入的,会让你心中有一种想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迫使你想要去了解得更多。跟随老师,来了解崭新的,汉字思维。
原来“读”,就是提取信息,并不是出声音就是读。“读”的左边是个言字旁,右边是个卖,就是器皿,是装东西的盒子。“读”的意思就是把盒子里的东西用言语提取出来。
今天我们读绘本,读经,读报……这些都是文本text……不仅文本值得阅读,汉字也是值得阅读的。
荒芜的芜,意思不是没有草,而是,很多草。原本底下的“芜”同舞字。后来人们图省事,慢慢减化了“舞”下面两只脚,演变成了“無”,最后才慢慢变成了“无”字。
所以呢,“去芜取菁”中的“芜”字,就是很多杂草,除去杂质,吸取精华。
安徽有个“芜湖”,就是非常多的水草的湖。
“无”表示的本意是舞蹈。
所以“妩”,就是女子在翩翩起舞,很妩媚。
“抚”,就是手像跳舞一般轻盈舞动,很轻柔。这里的跳舞,不是现代舞,街舞,而是中国的汉舞,轻盈、曼妙……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直会以为“无”就是没有呢。
这样长期以来的误读,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上的储备不够,我们现在学习母语的时间很有限,分了很多时间给英语,甚至第二外语第三外语等其他语言。
第二个方面就是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有所欠缺。古代文字,于文化人的眼里,那是相当神圣的。识文断字可称为先生。
而汉字的慢慢的演变,由以前的繁体字(正体字)慢慢被省去了“没有用”的部分,变成了现在的简体字。李老师说什么是没有用呢,古人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君子不器”。意思就是,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一些眼下看似无用的知识,假以时日,逐步积累,在关键时刻,就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在的简化字已经让我们无法正确的望文生义了。FT中文网专栏作家流沙河先生也曾专门撰文“简化字不讲理”。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像孩子一样,去重新认识汉字。
于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我变成了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始终持着一份空杯心态,接受着老师知识的补给。
现在我们的简化字经过简化了之后,完全让人不能够理解这个字的当初的意思,也就慢慢不便于记忆了。李老师说,识繁用简,是对汉字与文化最好的尊重。
远古时代造字的老祖宗们,他们有着和儿童一样的“透明”思维和“游走”思维方式。所以古文字非常类似于儿童的简笔画,是单纯而自然的。
女儿听了李老师的第二节说文解字课,听老师从盘古开天地开始讲起,唯妙唯肖,声情并茂,对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听到老师说道“穷”(“窮”)这个字。
原来是一个人,躬着腰一直走到了山洞的尽头。原来“穷”的反义词是“达”,“达”是有路可走。穷是到了尽头,穷尽。穷的反义词并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富”。女儿听得兴奋得直嚷嚷,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那种寻求真理,仿佛摸索到真理之路的大门的兴奋劲儿,简直不亚于刚刚发现她的小天才手表升了级……
李老师讲解的汉字思维,彰显的就是古代最纯正的原始思维,给我们知识的储备,铺垫一条平滑的道路。引领着我们来到长江的源头,看那数千万个泉眼里刚刚冒出来的汩汩的清澈的泉水,追根溯源,了解汉字最初的意思,让眼睛有一个正确的储备,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跟着李老师咬文嚼字,唇齿留香,美兮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