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要想教育好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
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
记得2003年非典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里难得的安静祥和,大家也不用去上班,也出不了城去玩儿,一家人只能在城内各处闲逛。
带着宝贝女儿溜进一家难得没有关门的琴行,5岁的女儿摸着钢琴爱不释手,非得要学。深知学琴不易的我,不建议她开始,告诉宝贝儿学琴很苦,不是她想象的那么好玩儿,可女儿不懂,坚持要学,说自己一定会喜欢,一定能坚持。于是,”聪明”的妈妈跟女儿立约:如果喜欢呢,就高高兴兴的学,如果不喜欢呢,就妈妈打着屁股学,反正开始了就不能放弃。女儿很高兴地答应了。
女儿真的很喜欢钢琴,高高兴兴地弹了好几个月,每天练习20-30分钟。
可惜,新鲜劲儿还是过去了,女儿开始偷懒,经常躺在琴凳上罢工。严厉的妈妈觉得这样哪行啊,这不养成坏习惯了吗,必须每天高质量弹30 分钟!而且我还盯着她完成的质量:什么手型不合格了,节拍不对了,弹得太慢了,等等,很快,我就让已经没有新鲜感的女儿对钢琴有了反感,然后恨钢琴,不愿意学了。
可当时我的想法是,我得培养女儿“坚持“的品格啊!不能半途而废。我得为女儿的一生负责。
我经常跟女儿提起我们学琴时的约定--不能放弃!可怜我的小女儿,那么小,还真说话算数,她觉得她不能不学琴,但又一点也体会不到学琴的快乐,就耍各种花招偷懒,弹40分钟琴,可以上2次厕所,喝好几次水,咳嗽,肚子疼,毛病多极了。而我,知道她的花招,依然盯着她每天完成练琴。
这期间女儿很不快乐,有明显的逆反,我们俩都经常发脾气,家庭气氛到弹琴的时候就凝固了!可我还坚持着,我觉得我是为了女儿好!为了弹琴,我跟女儿矛盾非常大,女儿看到琴就厌恶,也不愿意搭理我这个妈妈。
直到女儿10岁,我学了心理学……有一天,我的心理咨询师跟我聊到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当一个孩子不快乐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时,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来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相反如果在他们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比较容易。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许多孩子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而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斯宾塞强调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斯宾塞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真的,我觉察到:我暴戾,女儿也暴戾!我焦虑,女儿也焦虑!
天哪,我改!
天天逼着女儿弹琴的我,在心理师的帮助下,开始调整我的策略:
我请老师少布置一点练习曲,给女儿找点好听的流行的歌儿弹,我也帮她去找好听的谱子;
我不再盯着她练琴时的“不足“,而是找一些她弹得不错的地方,表扬!
有时她实在不愿意弹,我也“假装”忘了今天还没有练琴……
就这样,大约2年后,我感觉女儿喜欢弹琴了,不怎么逆反了,有时学习累了,就去主动弹一曲,放松一下。听到一个流行歌曲,就自己去琴上试试,把调弹出来,唱唱;有同事在教堂结婚,我想请女儿司琴,我们公司集体去唱祝福歌儿,她居然答应了!认真练习了“爱是恒久忍耐”和“祝福”,而且那天还抢了新娘的一点风头……
斯宾塞说得对:孩子对恶劣的、否定性的环境有天然的反感。这种反感的情绪尽管会因为害怕而有所克制,但这不利于接受任何知识。在这种状态下,他所学到的传授知识者的坏习惯反而比获得的知识更多。
相反,如果是在一种友好、亲切而又充满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而且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
斯宾塞认为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刚刚哭闹之后开始教育和强迫他学什么。这样你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认为自己的孩子天赋太差。
3、努力营造快乐、鼓舞的家庭教育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4、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忧郁不开心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三个教育案例
最后,以斯宾塞如何让三个已被认为是“朽木不可雕”的孩子,变成社会栋梁的故事作为本文的结束。
这三个孩子都只有十岁左右,在学校校长眼里,他们已经差得不可救药,送他们到斯宾塞先生家是最后的一点指望了。
斯宾塞和三个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慢慢地了解了他们为什么厌倦学习。
第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欺负,而老师很少主持公道;老师还用极其刻薄的话语嘲笑挖苦他,让他想到学校的种种事情就很害怕,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受挫伤。
第二个孩子认为他的妈妈不喜欢他,总是对他唠叨个不停,有时因为一点小事都会尖叫着责备他。他不想学习,只是为了好好气气他的妈妈。
第三个孩子向往自然,喜欢小鸟,以至于不能安心地在课堂上学习。
斯宾塞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训斥是无济于事的,道德的说教对孩子来说也是很苍白的,所以他采取了另外的方式。他围绕如何驱除他们心中不快乐的阴影设计出不同的训练课程。
对第一个孩子,斯宾塞谈得最多的是弱小者应如何通过特别的、别人没有的境遇,发现真理,成就品德,成为强者。听完他的讲述,孩子身上的耻辱感和自卑心理没有了,还激起了他的使命感。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英国著名的律师。
对于第二个孩子,斯宾塞告诉他,他母亲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长大成人,有出息。他让孩子体谅母亲。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
而第三个孩子,斯宾塞教会了他研究动物的方法,许多年之后,他成了一个鸟类学的专家。
斯宾塞认为,上帝赋予每个孩子不同的禀赋和特质,目的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各个领域的有用之才,而这一点,常常会被许多父母所忽视。孩子们因此还被父母责骂,使得他们常常不快乐。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即便是一个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啊!
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是友好和鼓励!
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反感、厌恶自己的父母,但之后却很难说了。有甚者会与父母反目成仇,更极端的,还会做出弑母弑父的恶行。这究竟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一个长期得不到友好、鼓励和正确训练的孩子,会在心里产生憎恨和厌恶。“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别逼着你的孩子学习,那没用!
来源:海外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