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请看阅读后遗症(1)(2)后再来,不然会“断片儿”。 昨儿和今天两日看了论坛一些文章,其实我今天讲的这些问题各位爸妈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讨论了,只不过还没有系统具体的做法出现。 接下来开始逐步呈现一个系统的做法:学习技术——关于如何去读懂和应用的技术,适用所有阅读类型。(呃,为了避免读到这里有些读者有所质疑——莫非又是一个万能丹?) 我只是个搬砖工人和实践这个技术的一个普通人,仅此而已。它来自APS 国际应用教育学会,题目叫learn how to learn,有兴趣你可以去他们的网站上了解。 在我的教室里,年龄从小学生到成人,所学科目各不相同——有学校的科目,有关于生活教育的资料等;协助他们能够自己有能力读懂他们正在读的资料是我的职责,我并不讲解,只是协助他们自行阅读课本。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阅读者应该是有能力自己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但前提是他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阅读,和如何清除阅读时会遇到的障碍。
提出阅读的定义,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阅读为每个学习者服务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本篇讲的是破解阅读后遗症的第一步,这个在我的操作经验里和aps的全球案例里,是阅读的先决条件。如果孩子遇到在阅读后遗症(1)的问题,那么各位爸妈可以拿着它去对照孩子的状况。
1. 从阅读的定义可以看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确定如何做某件事。阅读是受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一篇就讲阅读的目的将怎么促进阅读,和具体如何操作:
引用一段话:所有的科目,如果他们的最终成果并不是具体的实作(实际做出成果),那么。不管他学了多久,都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面称为受过教育的人。——APS 国际应用教育学会
譬如:学语文的最终成果是应该会读懂别人在讲什么,并使用自己学过的词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之类的;学数学应该会算账,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语言,把结果算出来以做参考决定之类的;学英语的应该会用英语交流等等。在学修理车的就应该把车修好,而不是学了一大堆零件的名称却修不好车。
有了这个,你可以带孩子去看他正在阅读的东西在实际生活里有什么用处。或许大家会觉得这对小孩儿来说太难了。实际上并非这样,如果你带小孩多出去走走看看各行各业,然后问问他“想要生产一样什么东西?”他往往最后就会告诉你,然后你再把他想要做的东西和他正在阅读的东西联系起来,他会同意你该认真阅读。譬如一个小孩不喜欢英文,但是很喜欢玩蜘蛛,可以问他玩蜘蛛可以让他生产一样什么东西。他很可能会告诉你玩蜘蛛会帮助他生产出解蜘蛛毒液的药物,那么这就需要学化学,化学又是用文字写成的,那么就需要学英文。(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这位小朋友后来在澳洲学习化学。)
这和我们目前阅读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这是打开孩子阅读大门最重要的第一关。第一关其实很多孩子都还没迈过去就被一路带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只是看书看书,记住记住,会知道一些东西叫什么名字,几乎没什么作用,孩子心里会有疑问:“这是在干什么,妈妈(爸爸)叫我看了记住,那就看吧;只是这是用来干什么的?”或许他会开始对一样东西很感兴趣,可是慢慢地,他发现阅读的目的只是去“知道”或是“记住”什么是什么的话,那孩子就会觉得很没意思,他的阅读也没那么如饥似渴、情绪高涨了。那他自然就不会去理解,因为没有理由去理解呀。举个例子:小多(化名)小朋友可以告诉我们一整串的: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我们可以问问她:“为什么叫子鼠,这些东西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这句话,就可以让她开始去思考阅读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而她之前觉得自己只需要“知道”很多字怎么读就行了)。各位爸妈可以常问这句:“你觉得它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或者:“给我一个可以用它的地方。”我经常会说:“好!给我一个它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例子。”或是带他们出门,让他们看看刚学的东西可以怎么使用出来。这个动作让小孩子非常感兴趣,他们觉得刚读到的东西可以即刻看到应用的成果。譬如有一次我们刚看完一个影片和配套的短文字:情绪度等级表(讲的是如何通过问问题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为何)。读完不仅仅是读完,然后放学;或是“哦,知道了。”或是“我今天又读完一页书了,还看了很有趣的视频,嗯!非常棒!”那他们就永远不会有应用的意识和成果出来。所以先问:“这可以用在哪里?举个例子。”然后,带他们出门去向别人提问题。之后,我会经常有机会就问:“你刚才跟这个人聊过,你觉得他的情绪怎么样?那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跟他聊天。”这样几次下来,小孩儿们就会对这个主题非常热衷。如果有应用不出理想的结果时,他们会问我为什么用出来的没什么效果?我会让他们去再看看课文,看看哪里有理解不透的地方,清理完后,再重新使用,让他们看到“自己做得出成果”。应用促进理解,理解带来应用。 生产成果是士气的基础。没有以生产为目的的阅读,孩子的目标是不清楚的;没有以生产作为结束点,孩子的阅读热情会下滑。而且会给他这种印象:我只要记住,不需要理解,因为没有人要求我去应用,而且这和生活没什么关系。如果爸妈想检验孩子是否理解了或是你想促进他的理解,不需要等到测验,你可以去问他这篇文章可以怎么用在他的实际生活中?并举个例子。 或许这对很多爸妈来说都比较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很少这么做。也比较难想出那篇文章是可以拿来用在生活里的。那我们先来举个例子,从很小的一个词开始——解释,来说明我们可以怎么立刻应用在生活里。从阅读到生活应用一步到位。这可能刚开始会花你一点点的心思。
2015年时,我在小学作业班里协助过一段时间。一天晚上看到一位小朋友坐在座位上傻笑,他是遇到问题了。我走过去,看到他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请解释这句话: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他说:“老师,这题怎么做?”可能很难想到,他对这句话听了解,但是他真的不懂怎么做。问题在题目的“解释”两个字上,我带他查字典,举例子,带着他绕着班级对其它同学应用这个词“解释”,应用的方法是:向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解释一个他学过的数学概念、或是向老师解释怎么从学校走到他家。经过几番折腾,因为刚开始他没有“解释”好他要讲的数学概念,他以为只要说句话就行了;结果几个低年级小朋友被他弄得晕乎乎的,后来大家争着问他他刚才在讲的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意思,他才明白要如何去“解释”一样他明白的、而别人却不明白的东西。然后他明白题目要他做什么,他也很愉快地把回答写了上去。事后,我还是问了他另外一个问题: “你觉得你还可以把你对解释的理解用在哪里?”他的回答简直是个小专家的范儿了,他说:“别人听不懂时,我可以画图,或是把东西都摆出来来解释给他们听;有时候我自己懂,别人不一定懂,可以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
单从一个词出发,爸妈就可以激发孩子的理解应用能力。其实没必要把词放在他脑子里,等到他很大很大,让他自己去体悟。因为如果他从小没有这种应用的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会觉得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是割裂开来的,这容易造就“只读不用”的学生。他就会一直读一直读,直到他无法离开学校或是觉得实际生活应用是个困难的谜团。读到用的“时差”越长,孩子越容易习惯“读而不思不用”的想法。即刻就建立起文字和生活的链接,会让孩子的学习态度改观非常大,不仅如此,他们会觉得阅读是有实际用处的,而不是一堆没什么意义的“聒噪声”。
下楼沙发也是一个例子,各位爸妈可以参考如何去做。当然,您或许要一个全盘的阅读安排,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一个您可以在生活里让他去好好参与体会应用字词,那么他的整个理解力不比阅读大量书籍的差。相反,他会对阅读有非常实用的观点,这个观点就足以让他在每个科目里披荆斩棘了。供各位爸妈参考。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下篇介绍孩子有了阅读目的后,通过些什么步骤,就可以阅读各类书籍。而不需要一种类别一种类别 地去适应和阅读。而且,真正让孩子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 给他那么多书去读,就先给他如何去读懂的方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