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着躲着,可还是开学了……
(咦?课文里不是说“盼着盼着吗”?
那是书里!说的是春天,不是开学好咩?!
此时应有咆哮体)
距离下个暑假还有135天,为了孩子读个书上个学,真的只有
累shi家长一条路吗??

为啥孩儿们不能靠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开启auto模式呢?
来来来,还不赶紧搬来小板凳坐坐好,且听——
对当下的亲子教育有非常独到的观察、见解和对策分析的陈默老师,说说关于孩子的自我约束~
陈默老师 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咨询个案近万例 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
“
现在我们这个城市有太多孩子是没有自控力的。
我所说的自控,是没有他控前提下的自我约束。
试问,一个老在被他控的人,怎能学会自控?
家长一边控制孩子,一边让他自控,这怎么可能?
有些家长老说自己的孩子没有自控力,其实很多时候,我发现是这个家长在严格控制孩子,孩子又怎能成功呢?
自控,首先得家长放手,孩子才能有可能自控。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自控力,3岁就可以着手开始了。
自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认知自控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做完再离开
别觉得这很小儿科,好多孩子做事习惯东摸西摸,没法有始有终。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注意培养他。
当他做完一件事后,一定要告诉他,让他感受到“宝宝,你花了一刻钟完成了!多好啊!”告诉孩子他付出了时间得到了结果,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高兴,让孩子感觉到他要有这个结果,一定要把事情做完。
又比如:孩子左右脚的鞋子搞错,后来好不容易自己穿好了,你要告诉他你花了时间用了功,做得很好。这个好的结果,是孩子花功夫换来的。这样,孩子以后就会明白——
要有一个结果,必定是要花功夫的,这样,这个过程就顺了。
最怕的是有的家庭会不停打断这个过程,孩子在做一件事,不断有人来干扰他,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做一件事没做多久就放弃。这个现象现在非常普遍。
家庭里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在玩积木,妈妈跑过去问”你在玩什么”,“搭古堡”,“古堡不是这样搭的,妈妈来教你,应该这样这样”。只要你开始打断他,他就会觉得没劲了。过一会儿你走了,他也站起来离开了。
真这样,你教会孩子的是——不要把一件事做成
2.运动自控静,静得下来;动,动得起来
能动得起来也静得下来的孩子,必定是有大量户外活动的孩子。如果你不让一个孩子动的话,这个孩子就没法做到动得起来,静得下来。叫了不听的孩子通常很少有户外活动。
以前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同一个猴妈妈生的两只猴子关在两个地方,一只猴子关在一个很小的笼子里,另一只关在假山里,和妈妈以及其他猴子在一起,一只猴子人工喂养,另一只猴子母乳喂养,应该说关在笼子里的这只吃得更好,营养更丰富。而假山里猴子可没吃得这么好。等到两只猴子都一岁多了,再把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放出来,让他到假山上,观察其反应。因为它没有过户外运动的训练,所以这只猴子在猴山里一定是躲在角落里,不和其他猴子玩。如果有别的猴子经过他身边,他总以为是来攻击他,于是他冲上去就抓。
同样,如果一个孩子缺乏户外运动,他的动作是不听指挥的,动,动不起来,静,静不下来。人家要和他玩时,他错误的理解,“咣”打人家一拳,然后就打起来了,这样就很难和一群人一起玩。每次他和一群人出去玩,就显得很笨拙,就会做出不正确的举动,和上面提到的小猴子那样,没有运动自控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能控制自己应对别人的动作是否正确。由此可见孩子的户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3.情绪自控压抑环境下,情绪也不失控
当一个人的情绪非常糟糕时,他的情绪通常有两种可能的表现——
一种是从家长那里直接学来的。如果一个爸爸一发火就砸碗,那么他的孩子也会这样。也就是说他的情绪表达方式可以习得。现在这种情况不多。
另一种是他经常会情绪爆发。我经常接到幼儿园园长打来电话,“我们这里又来了一个奇怪小孩,用头撞墙,打自己耳光”这样的孩子以前很少见,现在非常普遍。还有小学老师和我说“太可怕了!有个学生把全班的凳子一个个踢过来,全都踢到一边,他哪儿来的这么大的火啊?”
一个人在过于压抑的环境下,他的情绪就容易失控。
何为过于压抑的环境呢?就是被管着。
假设你在一个办公室里,四个是领导,只有你是小巴辣子,其余四个人都有权管你,那你就是其中最压抑的那个。呆上半年,你的身体一定出问题,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因为你太压抑了,这样的你回到家,你家人是最倒霉的,家里有一点点事都会爆发,因为办公室里有四个人压抑你一个人。
现在情绪失控的孩子那么多,就是因为很多孩子的家是一个太压抑的环境,四个人(两个老人+父母)压抑他,无论这孩子做什么,四张嘴都会发声音。举例:家里,孩子在一个人玩儿,爷爷走过去,“在搞什么啊?手弄得这么脏”,等会儿妈妈走过来“在玩什么?真聪明!玩这个”,再过会儿奶奶说“哎呀!这样剪刀要弄坏的”,一会儿爸爸又说“不是这样弄玩的,爸爸来教你”。每个人都可以对他的行为做评价、发指令、提要求,他必定很压抑。就和在办公室里四个领导都对你提要求,你也会很压抑一样。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避免那么多人对他发指令,只要安全就当做没看见。
家里有什么对和错?哪怕他把手伸到马桶里也没关系,洗洗就好,也许他正在研究马桶是怎么把水冲下去的,我的手会不会被冲走。只要不碰刀具、电、火之类危险品,就是安全的,但问题是家里家长的嘴是管不住的。嘴巴越多越烦,最终孩子就爆发了。
这种压抑还会造成孩子充耳不闻,你们说再多,他也不予理睬,因为他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有人嘴巴一张,他立刻屏蔽,孩子也需要自我保护。
想象一下你在办公室里,一会儿这个领导吩咐你“小王,你来怎样怎样”,一会儿那个领导吩咐你“小王,你去怎样怎样”,那小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谁的话都不听。
此外,如果家里老人没有生活内容,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关乎这个孩子的话,那是很麻烦的。反之,爷爷奶奶很忙,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忙,回来只是应付一下,那问题不大。
4.延迟满足控制即不能立即满足,是成长的必经训练
因为人要达成目标,一定有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控制以后才能达到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学会等待,一两岁的孩子不被满足会双脚跳,他还小不会等待。到了四五岁就会合理等待了,他知道妈妈说等一会儿。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被训练过延迟满足,总是超前满足和立即满足,那他就没有学会达成目标的控制。
家里的四个人面对一个人很可能立即满足,妈妈不给找奶奶,奶奶不给找爷爷。甚至会被被超前满足,四个人关心一个人时,就很容易发生。
比如最近孩子要去游泳,还没去游泳,超前游泳衣已买好了。什么事还没做,已经帮孩子把事情超前落实好了。在这样的超前满足中长大的孩子哪来达到目标控制的训练呢?他将来如何达成目标呢?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想要一样东西,往往要等上大半年。假如在这等待过程中,犯了错误大人就不买了。那么不知不觉中达成目标,控制自己就学会了,学习就应该这样,不是光讲道理能学会的。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经过延迟满足的训练,到了青春期就麻烦了,青春期是比拼能力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此时所有问题都冒出来了。
所以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做延迟满足训练。
怎么做呢?很简单。
·小的时候,问妈妈要巧克力吃,妈妈说“等,等妈妈厨房里洗好碗帮你拿”。
·大一点了,“妈妈,我们同学都有很好看铅笔盒,我也想要一个"。妈妈说"好的,等三个星期后,妈妈经过文具店时给你买"。
最好延迟满足和好行为链接在一起。比如你做到了什么,妈妈给你买,这样他就会知道要一样东西或达成一个目的,没那么容易,一定要学会克制。这就是延迟满足控制。
一个人,如果在认知控制、运动控制、情绪控制、延迟满足控制等方面都做得好的,将来一定有出息,无论在哪行哪业哪个职位,他比别人善于控制,一定能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