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5-07-13 白宇极 [url=]白卷[/url]
![]()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中问:我发现十个妈妈九个都在做微商。特别想问一句,你们赚钱么?
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疑惑的问题。因为我总担心,那些买卖之中的紧张、焦虑和压力造成的一切,会投射到小孩子身上。每个人压力都很大,我发这个问题只是希望了解,半商半妈妈的生活是否可以安排好。
现在,由于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很多电商加大了对此方面的投入。比如亚马逊中国,最近突然推出一个“亚马逊家庭”的栏目,系统整合了所有家庭类商品,而且也开始构架社区,内里充满了给妈妈看的鸡汤文。
商品泛滥,就难免泥沙俱下。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懒惰消费者,基本上对不需要的东西从来不买。但回顾这几年的历程,发现也走过了一个很悲剧的弯路。
由于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以前没见过没听过没想过的育儿文章层出不穷。然而新媒体以最大范围的传播为目的,由此文章很多不顾事实真实与否,就算带有一定知识性质的文章,也大半会选取与现行观念必须相对冲突的内容,以保证获得最大的阅读。而且,会将标题起的耸人听闻。那段期间,最常见的就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十大……”“……你做对了吗?”“危险!……信号”“你还在……的错误观念吗?”等等,不一而足。
“歪理邪说”之所以能够笼络人心,就是因为它长得很像真理。对人影响最大的观念,往往既不是正确的,也不是错误的,而是似是而非的。我们分析一个世纪以来的传播规律,发现他们大半具备这些特性:标语化、空洞化但鼓舞人心。
一段时间内,的确造成了冲击。因此三年来,我们买了数百本绘本,数十本育儿书籍。在不断反思自己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纠正一些做法。这个过程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矛盾和冲突。直到去年年初,我才开始反省,其实很多传播的正确观念,包括以科学之名传播的文章也并不正确。
比如对发烧的理解,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否像科普文章所流传的,只需降温而不要去医院?其实还是要分情况,是一定要看幼儿的具体表现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家族病史,发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一旦耽搁,往往很可能就是一个幼小的生命。
这还是好一点的观念,很多中医医药崇拜者不负责任的理念流传更广,包括很多已证明含有有毒成份的中药仍然被广泛推广,还有千奇百怪的偏方,也许很多病症在儿童早期不会显现,但长期积累造成的损害不可恢复。至于那些给儿童所谓“降火”用的OTC处方药,更是滥用到不可思议。这种无良的传播,有谁会负责任呢?
就像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偏方一样,绘本也几乎成为儿童的万能食粮。但就我看来,市面流传的大部分绘本只适合四岁以下的儿童来看,到了儿童启蒙的时候,这些书都过于简单,而且零散堆砌,很不利于形成一个有序可衔接的知识体系。
那些大规模的凌乱的绘本,不但没有经过分级,且大多没有经过特别好的翻译,对儿童的养成有害无益。更何况,拿我们来说,数百本绘本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有的可能根本没看过,有些一共只看过一两次。三四年中,就儿童的最大能力来说,它究竟需要读多少绘本或者书?
至于社会上各种繁杂的儿童训练营,天才宝宝训练营,思维训练营等等几乎一个小区域每天都有数百家在做培训推广宣传。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那种能力,但真得有效么?就算真的看到了效果,想没想过你损害的是什么呢?
孩子没有了自己应该有的生活和时间,等同于在此时就让它每天去工作了。我担心,它们以后不会找到真正的乐趣,也很难体会到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爱。它既不会爱自己也懂爱别人。就是一个只会工作和发展能力的人。
这是一个反智的社会。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行业的专业的人。我们看病不认同医生,教书不相信教师,治安不相信警察。这是最差的社会,每个人只相信自己,以及那些被公司推手写出来的段子和百科。它大批生产乌合之众,制造虚假的希望和梦想泡沫。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社会被掏空,已经完完全全的空心化。
我想这是一个极大的危机。我们必须想办法恢复这种信任,想办法补全人和人之间的这种断裂。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真理进行反思,想办法让那些“包治百病”的东西像“老军医”一样只能贴在电线杆上。否则,你能想象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么?我很恐惧,我也担心,小朋友们将来的生活。也许你会觉得这是杞人忧天,我也希望是吧,也许我只是睡姿诡异,没有做好“中国梦”。
我微信:baiyu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