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们如何做妈妈的书已经太多太多了。各种育儿术、教养论,各种新鲜迷人、眩目的理论,让我们看花了眼。甚至有流行的帖子说:“以后是拼妈的时代”。似乎时代越发展,对妈妈们的要求越高。妈妈的身上除了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之外,还承担着孩子最重的未来。因为据说,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妈妈的问题。
妈妈的确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正因为此,我们需要好好呵护这个环境,而不是以压力施加破坏于无形。在今天,我想抛开那些骇人听闻的教育理念大辩论,也想卸下各种捆绑和桎梏。只以一个人的身份,思考一下,兼具妈妈职责的自己,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我请8位已为人母的童书编辑推荐图书,并精选成下面的这个书单。这里没有育儿派别,也没有教育方法论,有的只是妈妈,她们或许可以做我们榜样,教我们的,不是如何带孩子,而是如何做自己。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写政论文章的时候,读者都以为她是个男人。她的人生开阔,视野高瞻,心里装着大大小小的社会责任、民生疾苦。她在大学里当老师的时候,一边抱着孩子喂母乳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她与儿子的通信,谈美国谈香港谈台湾,谈吸毒喝酒摇滚乐,也谈祖宗谈故乡和童年。她有一个妈妈的最常见的柔情,也有很多东方妈妈所不具有的独立、自省和警觉。
《我们仨》
杨绛最有名的是她译的那句诗“我不与人争,与谁争我都不屑”。高山仰止的女先生,也是一位妈妈。《我们仨》是先生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跟如何带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却值得每一个现代女性去读一读,学一学,这位妈妈是如何做人的。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这场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有一位酷到不得了的妈妈。这位妈妈87岁仍未停止工作,热衷慈善与社会活动,将终生阅读的习惯带给自己的子女,与子女结交成挚友。书的作者是一件出版社的前任老总,是一位公开的同性恋,是这位酷妈的儿子。非常感谢他,把这位妈妈带到我们面前,给我们做榜样。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用“英雄母亲”来形容这位阿富汗女人也不为过。她是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伴随着暗杀和迫害长大。她的人生中,劫难是常态。一个女人可以有多么强韧,一个生命可以有多么强大。这样一位妈妈,想要把什么留给自己的孩子呢?有时候,把目光放到远处去,看一看不在身边的世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发现内心深处的自己。
《在爱里相遇》
如果你把它看做一本教养书,当然也是十分合适的。然而它更是一本生活书。记录着自己做妈妈的心得,记录着自己成长的历程,不是孩子的成长,而是自己的成长,构成了温暖的点滴。龙应台告诉我们,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一次长长的目送;而蔡颖卿则说,这是一场爱的相遇。
《下乡养儿》
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妈妈。写的全是围绕孩子展开的故事。背后却全都是妈妈。她的自我剖析——甚至都没有故意去剖析,而是无比诚实地面对自己,描述自己。她的觉醒和坚持。她的成长。养儿,儿也养着妈妈。真的。读这本书,你的心会被这一家子紧紧抓住。
《辣妈心计》
为这份书单加一点佐料吧!梅根女士重新定义了“辣妈”。如果你还觉得这是电视节目《辣妈教室》一样的东西,那么也许你会错过一些好东西了。什么时候开始重拾自己儿时的梦想,又要等到何时才意识到,幸福需要自己去争取和经营?就算把它作为一本工具书,也是非常好的。放下书,即可以着手改变自己的人生。
《用旅行创投孩子的未来》
一位教国文的路痴妈妈。一个糊涂的背包客妈妈。一个胆大包天的妈妈。11年,158天,4趟壮阔的异国自助行。看起来是一本亲子旅行书,如果你把她当作一个执着而贪玩的女人所做的旅行及成长笔记,也是再贴切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