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送【小学生作文专题】,总计四篇。现状分析、案例借鉴、作文秘诀、书籍推荐,供您借鉴和参考。 这是第一篇,首先描述时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雷同化写作之现状。 钱锋:千篇一律几时休?
我们经常从孩子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口头禅”: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见到作文,我头就疼……那么,儿童写作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的多年教学观察发现,目前中小学生作文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雷同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案例万万千千,信手拈来,每个案例都让人触目惊心。 微型政府工作报告 某校高一新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面孔,而是会议桌前官员或新闻播音员。即使没有写成形势报告的,大多结尾如同商量好了的一样,真可谓不约而同:“从这一点变化我们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这种结尾可以说几十年不变。 这个案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20岁以上的人,谁敢说自己没有写过这样的主题,甚至这样句子的文章? 《变化》这样的命题作文,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里,在我们国家的教育话语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本来就要写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你不这样写还不行。 高大全的思想统一武汉有一年的统考作文题目是《掏粪》,一位专家看到,有一个班50篇文章令人惊异的一致:扫厕所,洞堵住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用手掏了出来。结尾是:“我的手虽然脏了,但心里很高兴。”如此训练有素地说瞎话,令人触目惊心。 这个案例乍一看,确实觉得这些孩子不可思议,怎么能这么异手同文地胡说八道?但是,只要反问一下,命题者用这样一个几乎100%的学生100%都不了解的“掏粪”作为统考作文题目是何用意?或者,如果要求命题者写一篇“下水作文”来看,我们就可明白其中的关键。在屎尿横飞的学生作文里,我们依然可以清晰见出教育者的成功:掏粪,“经过思想斗争”,集体主义战胜了个人主义,“大我”战胜了“小我”,奉献精神战胜了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崇高战胜了平凡。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施加于学生的影响么?这不正是常规的作文主题之一么?你能在作文里不这么写?可以推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命题者若要写“下水作文”,也只有跟学生一样“瞎写”出相同主题的文章,不可能有两样! 我们看到,学生的胡说八道、虚情假意、千篇一律、雷同写作,是教育者的教育和教学——尤其是考试选拔刻意经营的结果。 相对主义的逻辑泥潭一位老师将作文收上来后,他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美”的理解不全面。有的说“美”贵在永恒,不被时代所淘汰。有的说“美”贵在合乎潮流,哪怕只是昙花一现。 于是,这位老师便在班里讲了一则寓言:“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对它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久恒的。’” 引导同学们讨论之后,老师总结道:“我认为虹和桥都是美的。虹美在壮烈灿烂,美得短暂;桥美在默默奉献,美在长久。美的内涵是丰富的,她的外延又十分广大。她丰富多彩,无所不在。我们不能因为有虹在,而鄙夷脚下的石桥;也不能因为踏上了石桥,便不愿抬头看天上的彩虹。美,决非一个简单的判断句所能包容。我们要积极地发现身边的美,包括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生活、美的理想。既不能因喜欢蓝色的辽阔,便排斥绿色的生机活泼;也不能因羡慕轰轰烈烈,而忽视了默默无闻。应在自己生活的时时刻刻中,自觉地追求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用美的标准要求自己……” 学生认真地边听边思考。在下一次作文中,崔老师高兴地发现,学生开始尝试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 这个案例中,老师其实用“德行的美”遮蔽了其它的“美”,用“对美德的认识”取代了“审美活动”。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自由活动,审美就意味着有差异。但是,现在连“审美”这种最富个人体验色彩,也最具差异性的活动都被要求同一,都要“一分为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所谓“一分为二地看”,根本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无关,实际上是一种无是非无观点的相对主义。一分为二之后,任何有差异的个性色彩都没有存在的可能,更别提个性审美能力的发芽、生根和成长了。崔老师的教学,无疑是对审美的剥夺和对人性温柔的虐杀。 其实,几十年作文教学的主流,一直都在用“要全面的观点,不要片面的观点”“要运动的观点,不要静止的观点”“要唯物主义,不要唯心主义”这些所谓的哲学真理对学生写作进行“思想”的指导、灌输、审查和控制。最后,所有人的思想,都归于“规律”和“真理”,归于同一。在这样的作文教学里,美被杀死,教条横行。 这样的作文教学案例比比皆是。这是几十年、几代人的作文缩影。几十年来全中国中小学老师都这样教作文,几十年来全中国中小学生都这样学作文。 作文:社会控制的手段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一进门就急切地问:“爸爸,老师选了我和其他11个同学参加作文比赛,作文题目是《“道德楷模”的感受》,什么叫道德楷模?” 我想了想,化繁为简地告诉她:“譬如你们班郑好同学,经常帮助别人,老师告诉你们要向她学习,她就是‘楷模’。” “哦,我知道了,就是榜样。” “那‘道德楷模’从哪里来呢?”我为她担心起来。 “不要紧的。”她反倒安慰起我,“老师说,星期六下午我们学校门口就有楷模……” 周末,她妈妈专程带她去学校看了“道德楷模图片展”。回来后,她兴奋地讲述自己的见闻:“有周恩来,有老师舍弃自己生命救学生的……我就认识一个老周……”但接着又问,“可是,作文怎么写呢?我还是不会!” 我早有准备,说:“不会写才是正常的,会写才是不正常的。爸爸教你,你就写自己会写的!先写你回家向爸爸‘问楷模’,再写跟妈妈去‘找楷模’,接下来写‘看楷模’,这样就差不多了。” “我会了。”她又补充一句,“结尾写自己的感受。” 最后,她写出来的作文是这样的: 星期五,老师让我回家写道德楷模,我回家问爸爸什么是楷模,爸爸说:“假如你们班郑好做了好事,她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楷模。”星期六,我和妈妈来到学校寻找楷模,一进大门,只见门口有一排道德楷模,第5个人是我认识的老周。有助人为乐篇,有诚实守信篇。我读了很感动,差点哭出来。
这样既保护了她的“写作之心”,又把作文竞赛应付过去了。 虽然对作文教学现状有广泛而深入的理解,我仍然忍不住要问:“为什么要让三年级小学生写这种作文,为什么要做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不只是作文教学,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生活,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贡献荒谬到极致的案例。 某年七月一日上午,无锡市某幼儿园,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左手拿着教案,右手提着一盒蛋糕,兴冲冲地走进了大(2)班的教室,她要进行双语教学。她首先问孩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小朋友集体茫然,没有人回答,老师继续说:“今天是党的生日!你们过生日吃什么?”小朋友齐答:“吃蛋糕!”老师说:“好,今天我们就来先认识‘蛋糕’这个单词。”随后开始了教学活动。但是小朋友们的精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有的两眼紧紧盯着讲桌上的大蛋糕,有的一直盯着窗外。老师问一位小朋友:“你为什么朝窗外看?”小朋友着急地问:“党为什么还不来过生日呀?!” 这些案例传达出的信息是: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教”就是将已经规定好的“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传授给学生,“学”就是将已经规定好的“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等外在要求内化成每个人的思考逻辑。作文成为思想汇报,成为政治表态,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在作文里明确告知;作文成为道德表白,你的道德状况,必须用作文向社会展示。通过这样的作文教学,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道德伦理规范和政治思想内化到学生包括作文在内的言行中,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作文教学成为规范人们思想的一种手段,成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
转自微信公众号:问对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