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94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交流] SAT越来越重视阅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6 09:03: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悠悠 于 2015-5-6 09:05 编辑

先转一篇最近流行的文章:

新SAT,阅读为王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因被称为“美国高考”而受到国人推崇。虽然不是所有的美国大学都会要求国际生提供SAT成绩,但是国人向往的顶尖大学多数还是非常看重SAT成绩的。从2016年春季开始,运行了80年的SAT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让国人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赶在2015年秋季考完SAT,有的默默重新调整策略,应对新的考试机制。

SAT的改革,使得以往靠长期反复训练获得好成绩的概率大比例降低,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达到了最高层级。学生阅读能力、对美国历史文化的了解,都成为致胜新SAT的必备的法宝。

特别总结新版SAT对中国考生影响最大的调整:

1

数学读题不易,解题难度增加
过去中国考生最容易得到高分的是数学部分。新SAT数学将比起目前的考试范围缩小,但是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会大幅增加。很多数学题目将会以统计图表分析或者文字分析题形式出现,题目长度明显加大。大部分数学题目将由几十个单词,变成一段小短文。

新版SAT将要求考生每分钟要读50个单词,同时还要完成44道题目的解答,时间将变得非常紧张。这种题型的变化对于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中国考生如果想在数学部分继续保持优势,需要从根本上提升英文阅读能力,否则会因为读不懂题干而做错那些本来得心应手的题目。

2

英文阅读权重增加
英文阅读的权重将增加至非常之大。新SAT考试中,阅读将贯穿整场考试。不仅阅读中有阅读,写作客观题(原来的语法)中有阅读,作文中有阅读,连数学部分也会有阅读。尤其是后三个部分,是过去SAT考试中不涉及或者极少涉及。

其中,文章修正部分共有4篇文章,1700词,必须在35分钟内做完,相当于考生每分钟至少读50个单词并且理解充分,同时完成44道题的作答,这对每分钟平均阅读只有50-70单词的中国考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另外,阅读部分将增加大量的涉及美国历史和文化的题目。文章主要来自在美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关键文献和涉及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性对话。这是SAT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带有明确美国价值取向的内容,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知美国的历史,还要对美国宪法和民主制度了若指掌,而这一块恰好是中国考生的薄弱环节。“中国考生,如果平时课外阅读少,对美国的历史社会不敏感,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新SAT词汇难度将降低,原来的那些偏词、怪词将被替换成大学课堂出现频率高的词汇。但中国考生擅长的语法题比重也大幅下降,占分不到10%。而且语法题将与阅读糅到在一起,难度增加。


3
写作题变成可选题
在新版SAT中,写作成为选择性考试内容,写作的方式也有变化。旧版的写作题时长25分钟。一般是给出一个题目,让考生提出一个观点再做论证,几个段落即可。考生可以给出自己的观点,文章主观性色彩浓厚。而新版写作将变成可选考试内容,时长将延长到50分钟。

考生要先阅读范文,指出范文中作者的论点,其论证是否严密,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考生不需要讲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要萃取文章的证据,指出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何等等。

旧版的SAT作文考试,如果考生的阅读、语法和词汇量基本功扎实,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但新版SAT要求更高,考生还须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文所选的参考范文,可能来自科学、经典文献、时事短文、法律、历史和文化题材等。


4

举证题将着重考察思辩能力
SAT最重要的改革是,很多阅读和写作题变为(EvidenceBased)基于证据举证的题目。举证(Evidence-based)是《SAT改革细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206页的说明中举证(Evidence-based)约出现了176次。新SAT英语(课程)部分的96道题中,有18道涉及举证法,占19%。这一新题型要求考生回答的每道问题都有据可循。

考生不仅要选对答案,而且还要标注出理由和出处。很多文章的题材将来源于立国文献,同时会增加科技类文章的比重,一定会有一篇“科学”类文章出现考题当中。这是因为SAT与美国政府在全美推广的Common Core 课程体系挂钩。

Common Core 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就包含了提升全美中小考生的阅读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延伸讨论(extended discussion)能力、萃取作者观点的能力、取替能力、复杂思考能力、学术语言能力,以及背景知识的掌握。因为Common Core 课程阅读权重和难度加大,所以SAT的难度随之加大。

因此,改革后的SAT,对考生的学术英文水平、综合运用英文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前参加SAT培训班突击一下就可以拿高分的时代一起不复返了。考生再想拿高分,要么提早去美国上中学;要么练好童子功,从小重视英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学术英文基础。

(本文根据网络素材编辑)

点评

学习了  发表于 2015-11-5 19:42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1 收起 理由
tdeqn268 + 1 儿童英语精品资源 百度搜索“v5妈妈”
wherezhang + 20 + 20 好文,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悠悠 发帖时遇到财神路过,得到 4 金币,愉快的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9:05:45 | 只看该作者
类似的分析满天飞,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阅读很重要,没法靠做题训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9:26: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有朋友贴了一篇据说是“干货”的帖子。文章作者叶老师不知何许人也,附上的视频我看明白了,跟我中学时的英语课很像很像,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等会儿我转给当时的英语老师看看她对此怎么说。先看文章吧:
方法不对,英语原版书越读越糊涂-谈英语原版书阅读的三个层次
作者:叶伟 周立伟

[Larry评注]

阅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有些机构强调“兴趣”驱动。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仅强调兴趣,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而言不仅是不全面的,甚至危险的。因为我们发现兴趣驱动模式下的英语阅读往往以读懂故事梗概为目标,对于英语语言文字本身往往缺乏深究。而后者对于英语初学者而言,恰恰又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唯一目标的话。


对文字不进行细嚼慢咽式的学习而满足于“看懂故事”,不仅会失去宝贵的学习淬炼语言基本功的机会,更会养成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习惯。而这对于英语学习,乃至是一切学习,都是极端不利的。我们都知道,无论是SAT还是托福考试,正确解题都需要基于精确的局部阅读。而基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式的理解,往往成了出题者的“干扰选项”。


所以,精确阅读之于英语学习时如此之重要,以致于类似于复旦大学的英语教育大家陆谷孙教授在教育复旦英文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时,依然强调逐字逐句的文本解析。可笑的是,我看到国内一些阅读老师,言必syntax,theme,motif,argument。这些高大上的术语能忽悠相当一部分家长,但这样的literary analysis,我们认为需要基于学生已经彻底掌握英语语言本身之前提下。但有多少中国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做到这一点?恕我直言,我到目前为止还没见过。


所以,当我读到叶老师此文时,顿生强烈的共鸣,所以特转载此文,并写上本评注,是为应和。


叶老师是我在泽邸教育时有幸招聘到的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在教学理念上长期以来和我心有戚戚。如今,我已经创立善恩教育并移居美国,而叶老师也成为沪上知名的SAT名师。


这里我同时也附上善恩教育优秀的SAT和文本精度老师邱巍楠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之讲解。



我还在网上找到了另外两个视频,也贴上:



文章很长,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09:27:4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贴:

本人主要教授SAT阅读,以及长期阅读能力培养的规划。因此主要谈论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怎么有效执行阅读训练。

英语学习,可分“听、说、读、写、译”这传统的五大板块。

五块之中,务当首重阅读。尤其对于有意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来说,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尤显突出。SAT考试也是突出阅读的重要性,得阅读者得SAT。

今天我们暂且不讨论SAT的应试技巧培训。主要讨论如何进行SAT阅读的有效规划,如何真正增强阅读能力。

今天的分享主要想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层面。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有规划欲把孩子送往国外尤其是美国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 孩子大致处在初中到高中阶段,家长对于长线规划的需求非常强烈,也认识到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那么到底怎样的英语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这个特殊群体,以帮助他们做好赴美留学前在语言文化领域的充分准备和储积呢?

正规中学内的英语教学模式被以中国的中考, 高考为导向的英语教育大纲所牵引,强调标准化,按从初级到高级的顺序一步步来, 僵化、缺乏灵活性,忽略了学习者的参与,过于整齐划一,也忽略了学习者水平和需求的差异性。

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决定赴美进行留学的学生而言,这种英语教学的层次显然太低了,必须在课外进行阅读量的提升和阅读深度的挖掘。

第一层面是文本层面的解析。

理解语言,精确和速度并重,导致必须采用精读和泛读并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阅读推进规划。

有些家长困惑孩子也经常有自我阅读量的推进,阅读速度不错,也能够从头到尾的把一本书啃完并能理解故事或者叙述事实的大致内容,但是为什么遇到SAT或者其他类似标准化考试的阅读测试,成绩乍现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呢?

还有一些学生是上国际课程的,多年都是由来自英美国家的外教来承担英语课的教学,为什么阅读能力提升的效果也不明显呢?


所以洋应试最终也是培养阅读低能的孩子。

此中缘由,第一点中国的中学生,作为英语非母语的学习者,基本的文本层面的语言水平没有掌握精准,自己在看小说或者类似文本的过程中,大都走马观花看个故事情节,失去了利用好的语言文本锤炼语言能力,精析语言结构的机会。

而大部分外教的教学,表面看似师生参与度高涨热闹踊跃但是缺乏实质扎实切近语言点的解析和引领,或者外教对于中国学生在英语阅读扎实训练中的真正痛点领悟不足或者把握不当,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珍贵的讲解和训练的机会被错失了。

在语言文本的剖析过程中,精读学习或者有经验的老师引领下的精读教学应该包括:词汇的横向纵向的推衍扩展,关键词汇的精确含义,在此语境中,作者在诸多同义词中选择该词所表达的语调,结合长难复杂句子结构而展开的文法讲解,一些由于习惯用法而采用的语汇搭配,在此基础上(词汇,文法,搭配)对于抽象长难句的整体精确理解。

对于文法的学习,体制内教学由于过度细抠文法规则,甚至过度关注文法领域的特例,而经常被人诟病。但是有一部分人完全否定文法学习则又走向了失之偏颇的另一极端。

由于缺乏文法锤炼,学生往往没有清晰的句子结构意识,理解的精确度就难以保证。由于有上下文的语境依托,经过仔细选择的优质语言文本就构成了训练实用型文法的好的材料。文法的解析以实用为主,结合英语语言逻辑延伸的构造,以树状型结构拓展理清主干和枝条,帮助学生有条理和层次的把握好句意即可。

以上应为针对SAT的前期阅读规划的第一层面要解决的内容。

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SAT培训前根本没有解决这部分内容,导致培训的老师十分苦恼。相信很多同行老师会有共鸣。

在语言文本层面基本解决通透的基础上,正确有效的阅读就进入到下一个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04:24 | 只看该作者
再来(怎么发不出呢?):                        

第二个层面,看作者如何将文字构建起来,形成传达意义的载体。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起承转合,彼此牵连,上下连缀,或者暗线扣合,曲径通幽,形成富有思想内涵的文本。而且作者而且分析结构,对自己的思想表达和文字写作也具有意义。犹如观战,看高手如何排兵布阵,将来自己临场运筹帷幄,就不会陷入窘迫。

在初始阶段建议选择非虚构文学的文本,因为此类作品通常具备结构清晰的特征。高深的文学作品不适合入门之用,也正是因为其结构复杂,灵动曼妙,变化多端。经过一定的过度到了较高级的阶段,再去把握灵动的文学作品以感受文字结构的不拘一格,别有洞天。

实际上这个层面也就是我们各位家长和学生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所接触到的critical reading的操作层面。SAT阅读考试的重点是也是要理解Critical这个词。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够洞悉这个概念所包蕴的意义呢?

这个critical reading中文经常翻译成批判性阅读,这种翻译语汇内涵的偏差和不对等给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带来了长时间的误读。在“Critical阅读”中Critical严格来说既不是“批判”,也不是“思辨”;不是带着怀疑的眼光而是用英语进行的“思维表达规范”的“精准把握”。

也就是说,写者要Critical写作,那么读者就要Critical阅读。两者都要Critical才行;才能不会有歧义。为了完整掌握Critical阅读,除了正确地理解词汇,还要正确理解句子结构、段落结构、文章结构、修辞方法等一系列技术。

以上这点很重要,大家仔细看。

在前面两个层面的基础上,阅读的后一个层面才是讨论意义思想。此为第三个层面。

现在很多外教阅读讨论课很强调这一点,本身没有错,训练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和评价,在讨论中增强领悟力,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前面两个层面都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注定讨论的深度和有效度会大打折扣。

The Harknesss Table圆桌阅读讨论模式有许多优势,但是如果参与的学生前面提到的两大层面的阅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只能沦为一种形式上的美好花瓶,其实际效用会折损。

我有被美国Philips Exeter和Andover高中同时录取的学生在选校时去听了Exeter的Harkness Table, 也回来与我提到好像有效度一般。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一个具体课堂课时的状况。

critical reading这概念有太多误读,所以我一定要纠正一下。

看懂了文本层面的语言表达,也看懂了作者如何排布文字缔造结构形成行文的有效脉络,那就是看懂了意义思想。

那么这意义说得有没有道理呢?你是接受,还是反驳?还是有保留的接受,或者部分批判呢?这时,你又要结合以往阅读经历和人生体验,运用独立思考的判断力,仔细品味,回观结构。许多文字的韵味,正在文字、结构中;许多缺陷疏漏也隐藏在那些地方。还要结合现有的知识和时代的发展加以辨别判断。

于是,在这种圆融浑成的阅读模式中,英语才会对你真的有用。你的知识的储备和素养的提升才会成为可能。

文本层面的精确阅读和体验,中国大部分孩子都缺失。

我们当年复旦精读课,陆谷孙老师带领我们精读哈姆雷特,一学期就学一两本书,一句一句细抠文本要义,现在这种课程真的要绝迹了。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两篇甚至多篇文章的对比性阅读模式,这在SAT考试中也是一种固定的题目类型。读几篇话题类似的文章,分别从角度,观点,意义,思想,结构等层面的相同点,不同点,交叉点等进行对比解析,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综合能力。

新SAT的写作将涉及到评析性文体的写作,建议在小说阅读之外多读一些难度合适的对于该小说的评论性文章,此外很多小说有电影改编版本,可以读一些针对电影改编版本的影评类文章,而且在选择材料时,正面评价,负面评价,正负参半,或者持保留观点的评论尽可能兼收并蓄的阅读,思考作者的评价角度,以及得出结论的原因,然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是更加高屋建瓴地训练SAT对比类文章的阅读模式,经常这样的阅读训练,应付SAT自然不会有问题。

刚才谈的就是三部曲总体方针确定,三个层面推进。方针战略正确了,就要执行,借助工具书,字典,网络资料等加强自我学习。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来引领一下然后努力执行。 执行力弱的话那就可能要参加相关合适的课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05:1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段:



以下推荐三个网站,里面的内容都不错:


www.metacritic.com


这是提供一个影评文章收集的好网站,上面有每部电影的美国各家媒体的影评收录,包括纽约时报,纽约客,时代周刊等最著名的媒体,从正面到负面都收录,阅读以后做读书笔记,我们的一些水平已经比较高的阅读课学员都已经开始执行了,效果非常不错。


www.sparknotes.com


推荐一下合适的网络资料。


http://lit.genius.com/



这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注释分析网站,对于文学难句都有文本解析,很好。


这个网站非常棒,在没有老师情况下帮学生分析句子精确含义,学生可以自主精读一些东西了。


接下来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给大家演示一下什么是有效的文本精读。具体内容由我们的课程老师蔡老师一起撰写。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语言流畅,描写生动。文本和阅读难度都比较适合SAT考试。初次阅读可能会有点难,建议先看一下作者的简介,做到心中有数。同名电影也是很好的选择。


阅读时,生词要划出,查完词典要熟记。碰见难句时,也要划出,慢慢理出句子的主干。部分长难句建议熟读背诵。搞懂全书的难句之后,SAT的阅读不会有过大的问题。该书值得反复咀嚼,第二遍阅读时体会会更深。除了文字本身,必须走进盖茨比的内心,理解他内心的痛苦挣扎,这样才能更精确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阅读完后可以写英语读后感,有助于巩固,消化。课上会先播放电影的相关段落,然后再精讲词汇,通过词根,同义词,反义词举一反三。解决词汇关后,讲解长难句,特别要注意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the Great gatsby写于1900年以后,英语句法已经稳定,所以学生再也不能抱怨“英语太老式”,所以看不懂。盖茨比一书是笔者最喜欢的英语小说,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名,而是因为书中的语言地道,内容饱含感情。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因为读英语小说,如果是从学英语的角度,必然要关注小说的语言,不仅要关注,还要学习,模仿。但毕竟语言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里,任何好的语言,都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语言如果不过关,肯定无法领会其背后深邃的情感,所谓由语言入手,得到的不仅是语言,颇有“悟道”的意味。


如果阅读英语小说,能像读中文小说那样,随着情节的跌宕而感动,忘了其文字载体,这样的阅读水准,可谓是过关了。盖茨比一书的语言很流畅,在此仅举几个例子。


He came back from France when Tom and Daisy were still on their wedding trip, and made a miserable but irresistible journey to Louisville on the last of his army pay. He stayed there a week, walking the streets where their footsteps had clicked together through the November night and revisiting the out-of-the-way places to which they had driven in her white car. Just as Daisy’s house had always seemed to him more mysterious and gay than other houses, so his idea of the city itself, even though she was gone from it, was pervaded with a melancholy beauty.


以上是第八章的经典段落,写的是主人公重游故地。非相同经历者不能体会。寥寥数语,就把主人公内心对过往的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一句尤其好,用了just as....so这样一个句型。这个句型不少人没有见过,认为是错的,其实是英语里的固定句型,表示,正如,也。


SAT里出现过该句型,如果没有阅读的功底,自然会在改错题里失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英译本的第一句,用的也是该句型。只要有广泛的阅读,这类的问题,全都不难。


从词汇上看的话,pervade, melancholy都是SAT的重要词汇,由此还可以进行扩展,比如melancholy的忧郁之意,来源于古希腊体液学说中的四大体液,另外三大体液是血液、粘液和黄胆汁。分别对应的性格就是 sanguine (乐观) phlegmatic(冷淡)和choleric(暴怒)。


上文中的walking属于ing分词逻辑主语一致的用法,这个walking的动作是he发出的,同样是SAT的语法重要考点。盖茨比第八章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其余的章节也很精彩。细细研究的话,定有收获。


再来看全书的第一段,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这段在英语文学史上相当有名。许多作品的第一段都很有名,有一鸣惊人之感。除了盖茨比,还有《双城记》,《傲慢有偏见》。这一段点出了旁白叙述者(narrator)的性格,旁白Nick也在文中扮演重要角色。盖茨比不同于其他有些小说。有些小说没有旁白叙述,在那些小说中,故事的发展仿佛由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娓娓道来。


盖茨比的写法,更增加了真实感,更有利于与读者的共鸣。这段从语言上讲不难,但是有提纲挈领的效果,vulnerable为重要单词,另外younger和more vulnerable是形容词的比较急,如果在younger前面加了个more,则是SAT的典型比较考点。


说句题外话,在莎士比亚的时代, more better这种表达是对的,但是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品味莎剧,再来摩挲下盖茨比,真真有在文学海洋谈古论今之感。谈古论今易,博古通今却难,最近笔者在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对此深有体会。feel like doing是固定搭配,需强记,SAT里面的固定搭配是常考点。


再来看一段,


The track curved and now it was going away from the sun, which as it sank lower, seemed to spread itself in benediction over the vanishing city where she had drawn her breath. He stretched out his hand desperately as if to snatch only a wisp of air, to save a fragment of the spot that she had made lovely for him. But it was all going by too fast now for his blurred eyes and he knew that he had lost that part of it, the freshest and the best, forever.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如果看完之后有落泪之感,那语感的共鸣就很强烈。看懂这段文字需要有类似的共鸣经历。在火车上一路向北,铁轨蜿蜒(curved)在慢慢地远离太阳,用过去进行时,表示远离是个渐进的过程。


which是插入语。插入语也是SAT重要考点,只要记住,拿去,句子结构仍然完整就行。文中as if跟不定式,其实跟句子也是可以,跟句子的话就是要用虚拟语气。 as if he had wanted to snatch,虚拟语气出现在SAT语法时,多数考生是失分的,所以要在平时阅读中培养语感。


benediction是至福,宗教用语。用在这里更表示盖茨比思念的强烈用神圣。bene作为词根是好的意思,同源词还有benefit, benefactor, 如果能掌握好词根,SAT的词汇其实也变得易如反掌。


盖茨比全书都是精华,每段都可以这样细细品味。可谓乐趣无穷。


精析品赏一书 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三个层面这样获得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词汇,长难句等基础层面的东西在这里面也得到了锤炼。


(原文载于公众微信号:叶伟SA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1:16:21 | 只看该作者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难,如果读一段话还有很多全新的词汇和搭配,需要一个个的学习,那该是得多累啊

阅读问题怎么解决,照视频里的去做会好一些吗?照文章所说的去做会好一些吗?

不太清楚高中的中国孩子都怎么学习英语文章的,借这篇文章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5-6 17:11:46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最近英语频受打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5-6 17:25:26 | 只看该作者
先留名,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5-7 11:05:21 | 只看该作者
悠悠 发表于 2015-5-6 11:16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难,如果读一段话还有很多全新的词汇和搭配,需要一个个的学习,那该是得多累啊

阅 ...

我觉得还是要有大量阅读打底,然后再慢慢细品精品,慢慢感悟。就跟中文似得,没有大量有关无关好的坏的阅读打底,就直接句句细品经典,比如说红楼梦的遣词造句的妙处,哪里做的到,哪里品味得出来其中的好处

点评

我也这么想。  发表于 2015-5-10 2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24 , Processed in 0.153448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