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孩子,拿什么拯救你的想象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4 13:2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05-04 吴小健  问对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是僵化的教育模式,单一的评价机制,日复一日,将孩子的头脑锤成铁坨般坚硬。他们埋首在成堆的作业本中,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过一对想象的翅膀。孩子,我们拿什么拯救你的想象力?
[size=1em]用故事点亮孩子的心灵
如果在适当的年龄,总有适当的书籍出现,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小时候,一些简单的连环画是我们最初的文学启蒙,尔后便是大部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拗口的古白话,接踵而至的生字,给阅读带来不小的障碍,但我们猜猜读读,倒也乐在其中。可惜,草根阶层的我们也只有这几本相伴了,再有趣的书,也会翻腻。所以更多的时候,童年是在阅读的饥渴中度过,我们没有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书。有多少未曾见过的风景,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擦身而过。
工作以后,我开始接触童书,认识了小飞侠彼·得潘、狡黠的列那狐、爱子心切的狐狸爸爸……这些故事总是击中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某些东西必须在适当的阶段接触和学习。一旦错过,你就再也补不起来了,补起来也还是有一个疤!(范美忠)”不要将遗憾在孩子身上重复,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我们要做就是像斯蒂文森笔下的李利一样,在黄昏的街道中,架着梯子,点燃路边的灯,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故事书,带到孩子们面前。是的,我们点的不过是一盏灯,却照亮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
故事的作用有多大?那些曾经感动或者现在仍然感动我们的故事,诉说的正是我们心底的欲望、梦境、我们认同的人类行为,以及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在西方,讲述圣经故事的意义之一,就是挑战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最有深度、最丰富而最温暖的智力栽培,“故事能塑造人格”(荣格)。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曾深情回忆少时阅读《山海经》的惊喜,“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这些神话故事充满奇幻的想象,他跟着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读得如痴如醉,接受文学最初的启蒙。的确,这些久远的故事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气质。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先人们用《盘古开天辟地》等创世神话给出了答案,他们的想象之光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种子自然埋在心中,就看何时开花结果,也许会长成一片森林。
从前,最会讲故事的人,是远行的水手,是耕作的农夫。那些美妙的故事,口耳相传,曾经润泽了多少代人。但现在,我们身边很难发现还有一个能够地地道道讲好故事的人。本雅明甚至预言,讲故事的艺术行将消亡。所以,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用好“故事”喂养孩子的意识。也许,课堂一开始很不安静,但他绝不会“大声鼓掌,用高分贝的声音叫小孩听他说,他要每个小孩,都举起右手,顺时针方向转三圈;他要每个小孩,再举起左手,逆时针方向转三圈。做完了这些动作,全场鸦雀无声”。①不,这不是课堂应有的沉静,是学生经过行为控制之后,突然变得呆滞起来。这不是专心,而是失心。相反,他会选择从孩子的吵闹中就开始讲述,把自己沉醉在故事的氛围里面,用故事吸引孩子得以沉静、倾听,或者借着故事来分享感受。讲完以后,他让孩子拿着笔、带着纸,四下去寻找他们自己的角落。当他们回到教室再坐下来,那种沉静,才是心灵运动之后创作的最好的时机。这时候,孩子们也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想象之旅!
一天傍晚,朋友和五岁的女儿沿着一条乡间小路散步。女儿突然说:“爸爸,这条路好老呀!”朋友一愣,还没明白过来。女儿继续说:“它长了很多很多的皱纹。”他低头细看,原来一场秋雨过后,路面水痕交错,加上枯叶飘落,恰似一张布满岁月刻痕的脸,果然是路老了!多么别致的描述,黄昏下,这条路顿然有了生命,充满忧伤寂寥的况味。
创造性,其实就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那里到处是宝藏。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语言当做一种艺术来教”,用自己的诗心点燃孩子的诗心,用好听的故事去吻醒他们的创造力,引领他们发现阳光会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小河在冬天会变瘦、水里有鱼的眼泪……孩子会还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请无限相信故事的力量!

[size=1em]游戏是重要的一课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女孩独自摆弄着她的芭比娃娃,嘴里念念有词,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或者,烈日下,几个小男生拿着木棒在玩“兵抓强盗”的游戏,开心得大呼小叫……你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在游戏中展露无疑。女孩子用一个小盘子盛了一顿饭给娃娃吃时,她真的觉得她的娃娃是有生命的吗?或者,男孩子们喊道“举起手来”,然后开枪,他真以为手里握的是一把真枪吗?“小孩不小”(陶行知),每个孩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宇宙。
童年应该在玩耍中度过,但是总会有一群不合时宜的大人们跑来,气冲冲地吼道:“别浪费时间,快去学习!”此刻,孩子们不得不从幻想中跌入现实,无精打采地回到书桌。《凿壁借光》、《悬梁刺股》这些古人勤学奋进的故事,是师长口中经典的励志案例,驱赶着一批又一批孩子在应试的棋盘中冲锋陷阵。但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真的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吗?
在一位老师执教《村居》的课堂上,孩子们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幕悠然神往,那是令我们何等心酸的眼神。面对他们的疑惑“一放学就放风筝,难道古时候的学生就没有家庭作业吗?”“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痛快的玩耍,而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事儿抛在脑后,家长不生气吗?”“这么轻松,要是我生活在清朝就好了!”……此刻,我们能用“时代不同,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大家必须全力以赴!”“小时的苦,是为了将来的甜!”这类话去搪塞他们吗?对孩子产生想回到古代的念头,我们能问心无愧地大声呵斥吗?不,在心灵的天平上,一切矫情的解释和辩白都显得苍白无力。毕竟我们得承认一个忙得连梦都没时间做的童年是个多么残缺的童年,他们未曾牵挂过风中飘摇的花朵,雨后一抹淡淡的霞光,未曾倾听过清泉婉转的心语,黄莺动听的歌喉。灰色将会成为他们多年以后永远的记忆。到那时,我们也许会痛苦地发现:正是我们用无止无休的作业埋葬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更为严重的是,过早失去一颗游戏的心,学生就没有了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就不可能孕育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更谈不上拥有强健的人格。每个孩子在进入成人期前,就被揠苗助长地教育成一副大人的样子。内心宇宙的萎缩,人最终异化为器。
英国著名的夏山学校把“游戏”视作孩子们天赋的权利。在这里,孩子们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在童年通过游戏养成的想象力,在成年之后进行创造活动时,也会作为其基础而发挥作用。而那些被迫一门心思‘学习’、很少游戏的人,在成年之后也无法完成创造性工作”。②闲暇出智慧,游戏生想象。中国学生虽然在学科竞赛中掠金夺银,却在思想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居于弱势,更不必提对创造发明尤为重要的奇思异想气质与自由奔放精神。我们在制造着分数巨人的同时,也在制造着精神上的侏儒!
《学记》里面有句话说得真好:“游其志也”。意思是说让孩子自己在游戏中一点一点地发现自己,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大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那些执著于成功的父母,往往都是自己不成功,既然摆不平自己的命运,就去设法摆平孩子的命运。孩子在这种强势控制面前,迷失了自己。
请把孩子的归于孩子,让他们在游戏中尽情享受飞翔的快乐!
[size=1em]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至今,我还记得台湾影片《鲁冰花》中一个细节:美术课上,新来的郭老师让同学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可是,有一位男孩愁眉苦脸地趴在桌上一动不动。郭老师很奇怪,就问他:“你怎么不画呀?”男孩回答:“没有题目,我不会画。”“那就画自己的老师吧。”“可是他不在呀。”
为什么这个乖巧的孩子丧失了用绘画表达自己的能力呢?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点端倪。他前任美术指导老师是以“画得和别人是不是一样、画得像不像”为评价标准的。所以,这位男孩习惯了用范本照着画。虽然他学会了经验和模式,但是却丢掉了“自我”,失去了想象力。相反,片中古灵精怪的主角古阿明,在郭老师的鼓励下,将画画视作一个开放的游戏,投身其中,变成色彩和线条、成长和变化。最终,他的画作《茶虫》获得大奖。
这两位孩子之所以表现迥异,其实是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投射。一种视差异性、创造性为洪水猛兽,讲究标准化。另一种鼓励个性表达,甚至异想天开,尊重多样性。这两种理念孰优孰劣?自然不言而喻。但现实中,我们常常对前者情有独钟,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的孩子,可控性高,这让老师和家长有一种安全感。可惜的是,经过长期的灌输教育,孩子丢失了缪斯天性,他们再也无法对这个世界产生新奇的想法。“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怀特海)”。③让学生学会用智慧的方式掌握知识,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僵化,想象才不会枯竭。
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做个乖孩子,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是中国绝大数家长给出的唯一标准答案。所谓“乖孩子”,就是要循规蹈矩,一心向学。但结果如何呢?他们只能在教师和家长设计好的人生路线上亦步亦趋,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于是,众多的孩子变得面目模糊,缺少了个性和内涵。
实际上,小孩应该有很多种,有的喜欢数字的变化,有的喜欢文字的召唤能力,有的喜欢声音的美妙,有的喜欢颜色、线条……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性,人的生命才会呈现不一样的风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承认差异,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价值的一元性”,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天赋、素质、兴趣、志向的不同,他们只能在一条路上狂奔。吊诡的是,我们这些大人不也是从做着各种梦想的孩子成长起来的吗?应该最能理解、包容他们哪怕是最离奇的想法,为什么会突然间丢失那份曾经拥有过的灵性、敏感、神奇?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先生给出了一个答案,“所谓长大成人,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为了世俗的成功,我们割断了自己连接童年的脐带。
影片《小孩不笨》曾让很多家长泪眼满面。人的成长没有定律,有着太多未知的神秘。可惜,谁愿意等待?浸泡在责备与埋怨的苦水中,即便是强悍的种子,也只能腐蚀至死。录下片尾曲,送给所有的孩子,也送给天下的家长:
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
谁不希望什么都能得100分
谁会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
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残忍
有些道路没有直通那扇门
有些游戏结果不一定要获胜
注释:

②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74页。

①杨茂秀;《好老师是自己找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第70页。

③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三联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9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2.蓝剑虹;《许多孩子,许多月亮》;东方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三联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5.钟启泉等;《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6.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7.杨茂秀;《好老师是自己找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size=1em]文章版权信息
本文选自《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2011年第7期,属问对教育原创,转载请获授权。且务必注明:文章来自微信公号“问对教育”cdwendui: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的教育公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5-5-6 10:25:37 | 只看该作者
很是赞同作者的观点啊,但有时我们无意间就把孩子的想象力破坏了,还e幼儿园,学校的规矩也特别多,对孩子的要求也特别多,这些会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呢
[发帖际遇]: xiaoya0722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1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41 , Processed in 0.48077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