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号,杭州,普金家园,一名12岁女孩被人发现在自家小区内身亡。据媒体报道,女孩有抑郁倾向,因为与家人发生争吵,又正值青春期,才一时冲动做了傻事。3月5号,杭州,永庆坊小区,一名15岁的男孩在母亲凄厉的喊声中,从自家6楼的窗口一跃而下。3月19号,杭州,近江家园九园,一名15岁的女孩从6楼纵身跳下,在单元楼门口,女孩丢下了一本疑似写着遗书的日记本。4月9日,浙江舟山一小学组织春游,班长因不愿与差生分组而跳楼致重伤……这些只是一个地区被媒体报道出来为公众所知晓的一部分,那些没有被报道的类似事件还有很多,不因没有报道而不存在。
孩子的内心本应是轻松和快乐的,却为何如此沉重和极端,以致无法承受,不会变通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是导致这一悲剧结果的根源。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谴责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过失,他们失子之情痛心疾首,无人能及。丧失,尤其是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失,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创伤,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警醒和牵动着每一位父母,也带来身为父母者对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的思考。
1、成绩不应该是孩子唯一重要的事情。
成绩真的不应是孩子唯一重要的事情,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潜能的发挥需要孩子愉悦的心情、高昂的兴致并勇于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如果家长一味抑制孩子的兴趣和活力,只是注重学习成绩,则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想像力会受到局限,这会影响孩子日后步入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自发性,拓宽孩子的兴趣爱好,顺应孩子的兴趣发展,提供自由、支持并有适当规则性的环境,满足孩子天生好奇探索的欲望,这会使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孩子的潜能也会得到很好的激发,更重要的是,孩子会更加快乐,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能够了解和明确自己。
2、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和支持是孩子生命力量的来源。
在生命的早期,大概在六七岁以后直至青春期,孩子会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生命的本源感兴趣,并对自己是否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接纳非常敏感,如果父母总是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意不认可或者干脆直接忽略孩子寻求父母关注的表现,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喜爱的,从而渐渐变得自卑和封闭,也很难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对孩子的生命力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和自信正是来源于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支持,从中孩子也会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内心会感受到喜悦和满足。
3、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自主选择未来,而不是父母直接灌输或替代选择。
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尊重,每一种经历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父母们这一路走来所历经的种种和总结的经验都是难能可贵的,可以对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经验和认识,而不是简单直接地把自己对社会和目前环境的感受、认识强加给孩子,并以此来要求、束缚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一旦做不到或没做好时,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强烈的挫折感。因此父母可以影响孩子的思考和感受,但是不能替代孩子的思考和感受。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祈祷逝去生命的小天使们在天堂安好。
在此普及一条全国24小时免费公益的防自杀热线:400-898-6688,它的名字叫“凌云妈妈24”心理求助热线,这是李凌云绘画心理教育开设的一条生命危机干预热线,为自杀、抑郁倾向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生命,珍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