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母亲——愿天下人共读之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2 12:0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要以为,我不是母亲,我不必看这本书;不是这样的。你是父亲,你也要看,书中告诉你如何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要以为,我还没有结婚,我不必看;不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你想结婚,并且还可能会做父母,你就有必要现在就去看看,看看你将要面临的责任和问题,你现在就能够提早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要以为,我老了,儿女已经长大,不必看了,可是你的儿女也是要做父母的,所以,看看吧,为了你的儿女的下一代,也为了你自己,或许,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失,你的经验,将为儿女提供有力的佐证——如何抚育和教育下一代,才能够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发现母亲——愿天下人共读之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去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它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
  
   ——《写给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题记
  
  
  
  最近在读一本厚厚的书,书名叫《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我经常拿着这本书在公共汽车上读,并且一而再地推荐给我旁边的女乘客。我也不是逢人就推荐,虽然“一而再”,其实就是推荐了一次,又推荐了一次,总共两次。
  
  
  
  头一次是推荐给一位二十五六岁、看起来还没有结婚的女孩。为什么推荐给她呢?怎么推荐给她的呢?那是在一辆普通的938公共汽车上。我坐在最后一排上看书。车到了一站,上来一个女孩,走到我旁边,要坐我旁边的空座,她手里拿了个很重的包,想放到座位后边,我帮了一下手,她则微笑着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她那一笑让我觉得她很温良谦恭,“孺子可教”,车往前开着开着,不知怎么我就从书本上抬起头,跟她说:“我看的这本书很好,向你推荐,可以买来看看。”还给她看书的封皮:红棕色的衬底,上边规规矩矩地印着四个醒目的白色字——“发现母亲”,字下边是一幅黑白图片,一只婴儿的手紧紧攥住母亲弯曲的修长的食指。那是何等的依赖和信任感啊!图片下边译了书的英文名字FIND MY MOTHER,英文书名下边跟了行小白字——“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
  
  
  
  “这本书不是光给做母亲的看的。我觉得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一看。对自己成长也有帮助。”我跟那女孩说。她接过书去翻了翻,说“好。等我回头买来看。”之后我们聊了点别的什么,车到站,我就先下车了。我感觉自己的眼光不错,女孩不是个世故的人,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推荐并不感到唐突。我想她会买的,并且,这本书会给她的一生带来重大的影响。
  
  
  
  后一次是推荐给一位年轻的母亲。是在938空调车里,也是我的邻座。空调车的冷气太足,她抱着胳膊坐在那里,隔一会儿,她就往我这边张望张望,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原来那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孩子大概八九岁的样子,靠在父亲怀里睡着了。她就把手里的书包递过去,说:“把这个给他挡着点,别着凉了。”那书包也就跟中巴车售票员手里拿的包大小差不多,哪里能够挡得住冷气。可是,做母亲的心是能够帮助儿子抵挡寒冷的。我的心里一动,就抬起头,对她说:“这本书很好,向你推荐,我觉得做母亲的都应该看看。我的孩子一岁半了,我看了之后,对将来怎么抚养和教育孩子明白多了。”“是吗?书店能买到吗?”她问,很关心地。“能。我是在网上买的。”我说。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推荐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并且话也说的顺多了。
  
  
  
  除了把这本书推荐给两个陌不相识的人,我也用短信和msn的方式,把书介绍给了几乎所有我认为会对此书感兴趣的朋友。我知道,这是一本对她们/他们很有用的书。
  
  
  
  我为什么要大力推荐这本书呢?不是因为我认识作者,也不是因为出版社会给我推荐费。我之所以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也是别人推荐的。我的桌上曾摆了一本卡耐基夫人写的《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自己还没读,同事借了去看,归还时就说到《发现母亲》这本书,并大力推荐我看,不仅推荐我看,第二天还带了书给我。那书有近六百页,我读到五分之一时,就在卓越网上订了两本。
  
  
  
  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我曾经写了篇评论说《为什么到了大学,才开始教我怎么做人》,我提出马加爵的悲剧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造成的,呼吁大家一起来重视对父母亲的教育。有的朋友说,怎么可能?我们的农村是怎样一种贫穷的状况?大家在为温饱而奔波呢,怎么有余力关心孩子的精神状况?城市的父母尚且如此不知己任,何况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的父母呢?虽然对此观点,我一直不敢苟同。可是,说到现实,的确很令人不安。我曾盼望,有什么机构或者团体,能够真的重视起对父母的教育,发起一场长期的教育父母亲的运动来。所以,当同事给我带来这本书时,我立即就明白了,不是没有在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已经有人做了,并且做的那样好。而我的职责是:阅读此书,并且推荐我所认识的所有人来读此书。
  
  
  
  书的扉页里写着“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蓝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从现在起,让我们全力推进中国的母亲教育运动。”推荐此书,就是为这场“推进中国的母亲教育运动”助一臂之力,不管力量多么微薄,当也是对这一运动的贡献了。
  
  
  
  这不仅是一本好书,它是一本开启心灵,让人不能不思考自身所接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自身如何做人的天书——我这样说毫不夸张,作者花了十年心血潜心研究这个主题;书中的案例浩如烟海,俯拾皆是;书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实际、震撼人心。为了加深大家对这本天书的印象,我特意从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中挑出一段,读来给你们听: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需要提一点的是,我们很多人,看了“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话后或许会感到遗憾,因为自己已经是父母了,因为在做父母之前没有接受到一个全面的“做人”的教育,因为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自己不完全。那并不要紧,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是来得及的。只要有一颗真爱孩子的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仍然会成为最好、最尽责的父母亲,仍然会教育出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来。
  
  
  
  我还要说的是:不要以为,我不是母亲,我不必看这本书;不是这样的,你是父亲,你也要看,书中告诉你如何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也不要以为,我还没有结婚,我不必看;不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你想结婚,并且还可能会做父母,你就有必要现在就去看看,看看你将要面临的责任和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够提早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不要以为,我老了,不必看了,儿女已经长大,可是儿女也是要做父母的,所以,看看吧,为了你的儿女的下一代,为了你自己,或许,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失,你的经验,将为儿女提供有力的佐证——如何抚育和教育子女,才能够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佘玺 于 2004年7月15日星期四
  
  全国最低销售价格电话:010 62760107 13311514170
  email:lindayao@headhunter.com.cn 联系人:董先生
  《发现母亲》原书定价:29.8元 优惠价:21.0元
  
  母教文库·经典系列(王东华主编)其他丛书
  《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1——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
  《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2——6位外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
  《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3——5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
  
  本代理处五一优惠活动:还有王东华先生主编的其他十多本优秀书籍,一般最低市场价格是7.8折,本代理处全部6.8折销售,一次买多本平邮或快递费都很便宜。货到付款,敬请放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12:06:49 | 只看该作者
《发现母亲》◆十大主张

1、优识:人类与人生的第一等学问

目前我们人类最缺乏的就是对母婴规划这一问题的认识,而没有高度的认识就没有高度的行动,整个人类要象对待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样对待母婴规划问题,母婴规划是和平中的和平,发展里的发展,是我们这个世界本质之中的本质,核心之中的核心!具体到当代中国的实际,那就是整个中国社会必须象重视计划生育那样高度重视母婴规划问题,计划生育解决的仅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母婴规划不仅仅将解决由 计划生育带来的另一场人口锐减导致的生产人口与抚养人口严重失调的危机,而且还将更彻底地将中国全面带入高速、和谐,人性化发展的新轨道。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全社会普及母婴规划知识。


●对未来的父亲进行培训。由于现在孩子绝大部分都能入学,这一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对学校学生加强亲职教育。
“学校培养的人,不仅是公民和劳动者,而且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即自己子女的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因此学生将来的婚姻、爱情、生育,就必须防止他们采取轻率的不慎重的态度,因此,应该在中学开设相应的课程。”关于这样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早已提出并已在前苏联实施。针对一些人强调开设这类课程的困难,他严厉地指出:“无论如何也应当克服困难,因为这一科目的重要程度并不次于数学、物理、化学,甚至于是最重要的。你想想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夫和妻子,”而“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
这种教育是目前喧嚣尘上的性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性教育仅仅是这种教育极微小的一个部分,而亲职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让青年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它告诉青年们婚姻同爱情是不同的,对婚姻仍抱爱情的态度是不够的,因为爱情可以不结果实,是理想的,但婚姻却是实在的,是要负法律和社会责任的。那种以为只要两情相悦便是最高幸福,甚至将婚姻的态度同爱情的态度对立起来的思想是错误的,因为婚姻关系到孩子,关系到另一个人的生命──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防患未然慎之又慎!既然孩子这一问题逃避不了,那么就必须事先认真周全地加以思考,而不能等到怀孕出了问题,孩子出了问题时才去补救!对这一问题越早让青年思考,他们的收获就越大,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将越圆满。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女生的教育比男生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母婴规划对女性的要求更高,这种教育对女生更具现实性与迫切性。其一,女性基本上要在最佳生育年龄里,即在30岁之前完成结婚生子的重任,男性则没有这样明显的限制;其二,任何过失对女性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伤害远比男性强,而且对未来孩子的影响也远比男性大,如过早的性经验、流产等;其三,有很多问题在结婚之前要容易解决得多,如某些妇科疾病等;最后,女性的身体发育远比心理发育快,因此必须将母亲意识更加深入地灌注到女孩子的心里。
● 对现役父母进行指导。学校或社会的课程、讲座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母婴问题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学问,对于已经做父母的进行指导更为重要,这是让我们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项最重要的保证。
这项工作对当今中国极为迫切,因为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都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却苦于没有地方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他们仅仅是从书上,从其他母亲的嘴里零星地听到一些,而这些支离破碎的教育方法又常常相互对立。尤其让现在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是,育人是一项极为细致特殊的工作,照搬别人的经验对自己不仅可能无用,甚至有害,因为别人的经验是在一系列前提下获得成效的,就象一个定理的使用必须具备前提一样。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让孩子适应这些前提,然后才能采用这些相应的教育原则。
●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处在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孩子也不再象几十年前都由母亲照看了,现在城市家庭相当一部分都请了保姆照看,有的让退休在家的老人照看,因此,应该对这些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2、优体:全民健身造就一代健母

我们的女性在身体上是世界上受摧残最严重的母体,裹脚、束腰、束胸等等让我们的民族发育不出一个良好的母体,即使是在现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仍在限制着女孩的身体发育,仍把健壮活泼同缺少教养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女孩在家庭里几乎得不到锻炼,而在学校里,即使不被考试主义所压迫,女生的体育也极其落后。很多学校男女是一齐上体育课的,即使是女生单独上课,其项目也多不适合女性。每年大学新生入学,不忍卒看的便是这些过关斩将的女秀才们。就是在大学里,她们体育课也等同于游戏,甚至连游戏的强度都达不到,在大学的球场上极少看到女生们的影子,单双杠边更是如此。
其实,女性的身体比男性的身体要重要得多,因为它更紧密地关系到下一代的体质,因为我们早就熟谙“母壮儿肥”的道理。斯巴达之所以勇猛无敌,关键就在于他们的母亲健壮无比,从而能够生养出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的孩子。没有母亲的健壮便没有孩子的健壮,便没有民族的健壮。
不仅如此,怀孕和分娩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最直接最特殊的考验,它显示了女性所受到的体育是否正确与合格。女性的身体决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她可以忘掉自己的衣裳,忘掉自己的容貌,但却决不能忘了自己的健康!
因此,我们可以甚至必须制定出一套类似足球运动员体能测试那样的方法,以用来我们母亲体质的提高。

3、优恋:恋爱是谛造未来之子的神圣开始

● 注重男女年龄匹配。统计表明,杰出人物的双亲年龄大多相差较大,且多在10岁以上。如苏联学者N·阿里克塞兴和A·托卡钦柯研究的2000多位杰出人物,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在37~39岁,而母亲都没有超过29岁等等,对此一般的解释是男性的心理成熟步幅比女性慢,男性的生育能力年限比女性长20多年,男大女十几岁,正好合乎生理和心理规律,这种解释固然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男性这时父性苏醒,而苏醒的父性又带动了母性的发展,无形之中给孩子造就了最好的精神发展环境。相反,年龄相当的父母互相不买帐,大多要为自己在家庭里的权力、地位争执,难以形成有力的家庭中心,这种争执的结果必然压抑了父性与母性的发展,因此,我以为较合适的年龄匹配应该是男性比女性大10岁以上,当然这仅是针对中国传统和当前中国婚姻现实而言的。
为什么男性比女性大10岁以上呢?这是因为在对待婚姻这一问题上,男性应该较多地承担责任,因为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决定了她必须在30岁之前结婚生子,她的人生经验有限,如果这时丈夫同她年纪相当,即使比她大几岁,由于男性心理发展步幅稍慢,事实上的心理年龄仍较小,这样便无法承担婚姻的严肃性。如果男性大10岁以上,这时他考虑问题已经比较成熟,社会地位也开始稳定,这样比较容易形成家庭中心,而不会轻易离婚!
过去之所以男子早婚也没有酿成什么大乱,原因在于大家庭的震慑,而父母之命也多比不谙世事的青年人自己的选择更合理,因此甚至连胡适等一批学者也赞同传统中的这种父母做主的做法。现今社会之所以家庭大乱,其根源在于社会约束力减弱。欧美青年婚姻自主,但他们的婚姻同生育常常是分离开来的,即有婚姻而没有孩子,等到双方认可才要孩子,否则便中断婚姻,现在更有“试婚”一说。离婚对解放个人来说是社会进步,但家庭的破裂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大不幸,因此男子在无社会经验时的婚姻自主尤其是将直接导致孩子出生的婚姻自主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时不可能有真正的婚姻自主,而只有“婚姻自流”。盲目效仿西方,受害最大的便是母亲和孩子。
现在常有名人离婚官司让人们同情女方,原因是男方成名已40岁左右,而此时对于年龄相当的女方,极难再觅佳偶。试想如果这时女方不过30岁,那么离异对女性的伤害就要轻弱得多。因此无论从家庭质量、家庭稳定,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从离异后的重新组合等角度看,男方比女方大10岁左右都是利远大于弊的!
●严忌人工流产。目前对我们母体和孩子构成最大威胁的可能就是无所顾忌的人工流产了。今天在孩子出生之前没有做过人流手术的大概可能很少了,有很多女性是在人流过三、四次,乃至五次之后才艰难地把孩子生养出来的,在今天世界范围内也难找象我们这样随便对待流产的了,我们所有的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必须高度正视这一问题,因为人工流产对身体的危害绝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从妊娠开始,为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母体里的神经、心血管、造血及其它系统的活动都重新调整,从而进入一种新的工作状态,突然间这种工作被强力中断了,其巨大的惯性必然带来一系列的身体问题。我们姑且不说人流时由于操作不当或技术不熟练常常导致的并发症,如损伤性子宫穿孔、宫腔和盆腔感染、漏刮及吸宫不全、宫颈、宫腔粘连、出血和人流综合症等;也不说人流直接对生殖器官造成的创伤,从而导致子宫、卵巢、输卵管出现炎症,子宫壁内的损伤给日后妊娠造成胎盘形成的障碍,子宫颈内的伤疤,可使输卵管严重阻塞造成受精困难或无法受精等;就是从健康、美容的角度看也是力戒的,因为母体经受这种巨大创伤后,其卵巢、肾上腺、大脑垂体的活动便出现剧烈的变化。神经末梢和骨盆等器官的恶性冲动进入脑中枢,引起新陈代谢、生殖功能及月经失调;肾上腺的改变导致脸部、腿部生毛,出现痤疮;新陈代谢失调还可能引起肥胖症……,这些症状并非手术后立即出现,因此女性们常常把原因归结到其它上面,而忘了它的真正原因是这个该死的人流!
人流对母亲的损害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尚未出生的孩子的损害。一些女性手术后不再怀孕,刚出人流室,又进不孕症诊所,当今中国人工流产和不孕症是街头郎中的主要生财之处,这样生下的孩子如何能够保证强壮健康呢?因此给母亲平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再说许多遗传病随妊娠次数增多出现的概率增大,到真正怀孕时母亲已是精疲力竭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处女膜决不是为男人为丈夫的占有而设置的,它是上帝为母亲为孩子的健康而安排的!贞洁也不仅是为所爱的人准备的,更是为未来的孩子准备的!在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宣传避孕知识,更要宣传人流的危害!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人流是戗害母体健康的第一号杀手,我们甚至有必要拿出基督教对人流的摒弃态度来为我们的未来孩子争取一个健康的母体!

4、优婚:婚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幸福

目前国家对优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婚前体检,禁止近亲结婚,不准或暂时不准某些疾病患者结婚,但是婚检还应该加入下面的两项内容:
● 给予遗传建议。当双方血型不匹配时,孩子很可能会由此导致血液病:新生儿溶血病、先天贫血病,血小板过小症,血滞病以及白血病等,据上海市12年对487例新生儿溶血病的调查表明,因血型不合而发生者占总数的69.8%。虽然现代医疗技术可以通过给新生儿换血等方法治好溶血病,但毕竟是迫不得已的事。
● 提供遗传诊断。目前婚检仅仅是针对男女双方个人是否符合结婚的生理要求,而不是针对双方结合以后是否符合健康的遗传要求,因此到遗传咨询门诊进行咨询的,常常是已经发生了不幸,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凡有家族遗传病史、生过先天畸形儿、近亲婚配、药物诱发排卵妊娠、习惯性流产或有连续多次死胎的夫妇,原发不育、原发闭经的妇女,直系或旁系血亲中出生过先天畸形儿和怀孕早期接触过物理、化学辐射物质者,均应进行遗传咨询。医生可以根据详细病史、家族史、生活史、职业和婚姻史以及临床体征、皮肤纹理分析、细胞核型分析、酶活性测定、代谢物的生化检验等,确定其是否有遗传病。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建议,帮助患者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鉴于同相爱的人结婚,一般不愿对心上人透露自己的家族病史,以怕造成两人心理上的阴影,那么,婚检部门可以通过单人保密咨询的方式进行遗传配对咨询,如果一方有问题,可对有问题一方先进行解释,让这一方先考虑解决的方案,只要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他一定会配合这种让他和对方幸福一辈子的工作的。在过去算命先生的胡说八道尚且可以左右婚姻,今天面对科学我们一定会表现出更多的一份虔诚。
●用法律保护婚姻中的孩子。婚姻是极为严肃神圣的,婚姻的结果是孩子,孩子在婚姻中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因此要让每一个国民懂得这种神圣与严肃,但这种严肃与神圣是对孩子来说的,因此,法律应该重点保护婚姻中的孩子,而不是保护婚姻,对于没有孩子的夫妻提出离婚的,不应该做任何调解工作,让这类婚姻解体更合理,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证明这类婚姻需要保持。但是对于有了孩子的离婚,抚养费应该大大提高,要提高到能够满足孩子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不是象征性的“救济金”!这不仅是孩子获得正常成长的必要保证,也是防止家庭轻率破裂的必要措施,而且还是对最终婚姻破裂这种不慎重行为的惩罚!

5、优孕:绣出最美最好的孩子

● 理解计划生育的实质。计划生育在国外的通常称法是“家庭计划”。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负增长的现状,国家多不采取社会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计划生育仅仅是针对家庭而言的,也就是说要生几个孩子,什么时候决定要孩子,被称为家庭计划。在过去由于避孕措施落后和绝育手术的不普及,生育处于随机状态,对于家庭来说它的计划性很弱。在避孕措施解决之后,计划生育便成为可能。对于今天中国青年来说,计划生育更多地被理解为节制生育、控制生育甚至是只生一胎,它的更深刻更具意义的内涵我们家庭还没有开始理解。
计划生育之所以被称为家庭计划,是因为家庭的实质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绝对不是一件可以随意购置的家庭用品,而是家庭最大的一件大事。它不仅要付出经济、精力上的巨大牺牲,而且还要付出法律上的巨大责任。它要我们的父母做好充分的准备,成为最重要的家庭问题。只有这样认识生育,我们的家庭才能对孩子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我们现在更多的人却抱着既怀之,则生之的态度,如果怀孕之后又想起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解决好,如职称、调动等问题,那么就极其干脆地去“流”掉,这无疑给孩子也给自己今后的不幸埋下了隐患!
因此,国家要大力宣传这样的家庭计划,宣传这种家庭计划的本质,并且帮助各个家庭计划好完成好自己的家庭计划,只有这样,优生优育才能得到最关键的保障!
●慎重试行婚后试婚。具体到我国的国情,婚后三年受孕也许比较合适,在避孕知识普及的情况下,应该提倡早一点结婚而迟一点要孩子。这样做不仅经济上有一段时间缓和,而且也可以巩固两人的感情,磨合两人的性格,因为即使恋爱时间较长,也不能代替婚后的磨合,恋爱是向对方展示自己最好的方面,而婚后却同时要向对方展示自己最不好的方面,就是人间最幸福美满的婚姻,也会有这样一个相互适应相互容受的过程。当这一切都处理停当,那么可以说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已经准备完毕,这样便可以从容地在双方最佳身心状态下受孕,而双方对要到来的孩子也自然抱期待喜悦的心情。如果结婚之后立即要孩子,这些矛盾集中在一起必然影响夫妻感情的培养和对孩子的培育。此为其一。
由于我国青年在家庭里的生活期较长,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加上男女交往受到限制,他们的婚姻常常较多地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对婚姻的把握极不准确,婚后七年之内的离婚率节节上升,而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孩子和社会,在婚前试婚这一做法明显不能提倡的现实里,利用婚后这段没有生育的几年时间,夫妻双方都有意识地进行这种以孩子为目的的试婚也许是避免目前这种婚后几年高离婚率而给孩子带来痛苦的一种可行的办法。
试行这种婚后试婚,也即法律内的试婚,在生育之前决定是否保存这一婚姻,也许比较合适我们的国情。
●倡导孕前检查。优婚并不等于优孕,因此婚前检查代替不了孕前检查,因此在准备要孩子时还必须进行孕检,即夫妻双方选择在身体健康、情绪良好、精力充沛的最佳时刻受孕,而不可以在患有肝炎、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甲亢以及各种环境病或感染风疹时受孕;也不可以在因各种不幸而遭致重大精神刺激时受孕。长期口服避孕药或长期因病服药的,需要停药后一段时间;早产或流产后的,要过一年以后再可受孕;双方有吸咽、饮酒习惯的,需要戒烟戒酒几个月后才可受孕……。从优生的角度看,孕检比婚检还要重要,婚检的重点在于双方能否结合,孕检的重点在于能否立即要孩子!
一旦怀孕后,就要搞好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围产期保健。这样优孕便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6、优娩:把好先天的最后一道闸门

● 建立诞院。现在人们在医院分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医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子平安。但是如果在能够保障母子平安的条件下,医院并不是最合适的生命诞生地,这是因为医院、医生关注的是病,而不是人,他同患者所共同考虑的是如何解除病痛。生产却大不一样,它的对象是母亲和孩子,是两个生命;面对的也不是疾病,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自然生理现象。对于一个要动手术的病人来说,只要病人准备好了,那么便可以躺在手术台上,打上麻药,动完手术便被推进病房,这对病人是合适的,因为病人只需要结果。但是分娩却不一样,分娩的结束同时是生命的开始,对分娩这一短暂过程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医院却是如此。现在的医院如果以孩子、母亲的标准来检验,根本谈不生优生,充其量只能够得上提高了存活率的保生!
因此,诞院同医院是完全不同的,它以婴儿为最高原则,甚至它的工作人员也更多地要由心理系而不是医学系来培养,因为对于医学系的学生来说,他将分娩看成医学上的问题,从而不顾母亲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采取的是“催产”而不是“接生”的态度。母亲不是患者,更不是重患者,诞生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母亲而不是医生手里,医生仅仅是母亲的一位协助者,任何无视母亲的希望和要求的做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因此诞院是同医院完全不同性质的婴儿出生的地方。
● 无痛分娩。对于分娩来说,母亲最为恐惧的便是阵痛,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原始社会中是没有分娩疼痛的传统的。动物里也是没有的。现代人之所以感到分娩痛苦,是由于受到分娩疼痛的消极心理定势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肌肉紧张,子宫血流紊乱,组织中的代谢产物堆积,对疼痛的恐惧产生了疼痛!其实在人的大脑中有一种麻醉物质──内啡呔,当分娩感到疼痛时,这种内啡呔就对快感神经系统进行调节,随着分娩的进行,内啡呔的产生量也逐步增加达到麻痹阵痛的效果。并且这种内啡呔还有让心情变好,同吗啡的作用相似,不仅镇痛,而且还产生快感,许多产妇尤其是经产妇都有过这种幸福的快感体验。因此人类自身完全可以做到轻痛甚至无痛分娩!
● 丈夫伴娩。现在很多国家已采用丈夫伴娩的方法,让丈夫在产房里充当妻子用力握住的铁环,减轻母亲的疑惧与不安,效果极好。不仅母亲从中获得信心,而且父亲也从中切实地感受到生育新生命的快乐与艰难,促进了父性的觉醒,从而可以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我国应该迅速推行这一好的做法。
● 母婴一体。在我们的医院里,一般婴儿一出生,医生给母亲看一看是男是女,便被裹成蜡烛包送到婴儿室,等孩子哭时才抱给母亲喂奶,母亲同孩子接触的时间极短。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一出生便将他放在母亲的肚子上,让他找到母亲的乳房开始吃奶,然后才将他抱走……,尽管比我们稍好一些,但仍远没有按母婴一体来对待,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决不是刚出生的几十分钟,而是仍要与母亲同体的,这一点我们从动物的身上能够找到最好的回答,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进一步证实人类的这种需要!

7、优养:把健康还给孩子

● 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和饮料,是任何其他乳汁和代乳品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它不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乳糖都正适合婴儿的需要且易于为婴儿消化吸收,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4-22 13:25:07 | 只看该作者
我曾买过多本用于赠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14:24:17 | 只看该作者
王东华先生也说这本书,现在最大的买者都是送礼。可是这本书出版了十多年了才卖出2万多册,王东华的母亲教育研究所如果有更多的资金会做出更多的成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9-8 03:57:56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48 , Processed in 0.13857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