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质教育] “报复社会”与培养儿童“同理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5 10:52: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到深夜时分,微博上、微信上经常会出现一群这样的伙伴发出各式美味佳肴,美其名曰:“深夜报复社会。”一系列深夜播放的电视节目诸如《舌尖上的中国》《深夜食堂》《孤独美食家》也让大家爱恨纠缠,美食的诱惑与减肥的决心相互打架。

    相对于上一种无伤大雅甚至调节生活气氛的“报复社会”行为,另外有些行为则是“恶性事件”了,比如在地铁站里卧轨自杀的人,校园持刀杀人的人,这种暴戾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社会压力、应急事件等原因之外,还与当事人人格偏离分不开关系。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风格,比如遇到事件如何反应,是性格沉稳或是急躁等等都包含于人格之中。孩子自身气质、父母养育方式、社会环境都影响着人格的塑造。



    如何塑造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来预防“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呢?重点在于同理心的培养。同理心(empathy)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并做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我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一、了解孩子的同理心发展阶段

    与我们绘画乐园一直强调的“孩子能力的培养是有阶段性”一致,儿童同理心的发展每个阶段也各有其特点。跟据儿童心理学家理论,婴儿早期的宝宝不能明确的分辨自我和他人的情感需要;1-2岁的宝宝可以对他人表达真诚的关心,但不能产生有效的行为;到了6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们可以把他们的关心转化为行为的表达;直至10岁左右时会对困境中的人们产生共情,比如看电视新闻中的穷人、残障人士感到难过等等;至此这种共情,这种同理心将会促成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亲社会行为的塑造。

    二、做孩子的榜样

    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在孩子幼儿期、童年早期做孩子的榜样,多做一些有助于他人的事情,在10岁之后共同探讨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事件的背后原因都有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相互体验与尊重

    绘画心理一直都会强调“体验”一词,人们的体验将深刻影响自己的行为与思维。尤其对于婴儿、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懂大道理,他们更多的是体验一种情绪,愉快或是难过,然后根据情绪进行反应。与该年龄段的孩子相处时,强化他们在理解他人时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这种行为的发生。比如,当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真诚的关心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难过时,家长也要及时安抚。



    为了孩子的发展,以及未来家庭的和睦,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是家庭教育里不可缺少的部分。

[发帖际遇]: lilingyun410 花了 2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7 , Processed in 0.198832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