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因《成长网*成长论坛》而认识《成长》杂志,而醉梅则是我的领路人。
我在成长论坛发帖,是因为她的邀请,而帖中的一些讨论,特别是关于我教女儿学英语的一些过程和体会,颇得她的赞赏,在一些网友、尤其是醉梅的鼓励下,最后形成了将刊于今年第五期《成长》上的拙文《英语,不只是英语》。
第五期的目录在网上公布后,醉梅给我发了个短信:
======在 2005-4-14 8:41:24 您来信中写道:======
目录出来了.在编读在线第五期中.祝贺袁老师!!!
======================================
多亏帮助,感激不尽!又,贵刊发行甚佳,我已收到1-2、3、4期,计三本。代为感谢!
======================================
收到就好.同时也为你的好文章刊出而高兴.
《成长》的定位是老师和家长看的.所以,因为对于刊物,读者的第一次阅读,第一个感觉往往最有价值.这于读者,于<成长>也是很好的交流互动,更重要的,来自读者的意见是最珍贵的.
我想,你是高素质的家长,以前又是老师.水平又高,见解一定很独特.欢迎你来挑刺,提意见,谈高见。很希望能来编读在线评说一番..好也说不好也说,实话实说,成长很民主,谢谢了.
我欠醉梅的情,收到她的这则短信后,我想:我无论如何得写一点什么关于《成长》的——算是还情吧。其实我只见到了三本杂志,而且因为忙还谈不上仔细认真一读,对杂志还了解甚少,应该说是不太有发言权的。但醉梅只要求我的“第一个感觉”,我也就随便说说。
2
如今,稍有影响的刊物都有自己的网页,但如何利用网上的平台来办好刊物,“成长人”还是颇有心得的。至少我从醉梅身上就能感到。我与她素不相识,仅看到我在网上的帖子,而且并不是在成长网上的,她就给我留言,——这样,共同的兴趣使我们成为网上的知音。
上述的拙稿写成初稿后,我算了一下,约六千字,觉得还应该压缩。因为像《成长》这样容量不大的刊物,在我看来,是不宜长稿的。但没想到,醉梅看了以后,却认为有些帖子中较好的东西没有概括进去,有点可惜,亲自帮我将旧帖里的论述往里加,把文章搞到了近万字。她让我复看时,我一方面觉得不易再删,以免辜负了醉梅,可另一方面又担忧编辑部未必同意发这样的长稿。我不知最后刊出的是多少字。但我真地在心里想:这样的编辑,难得;这样的刊物,难得!能有这样工作的编辑,编出的杂志一定是个难得的好刊物。由于这个缘分,我很想一睹《成长》,因此,我通过醉梅订阅了《成长》。
四月初,我收到了当月期的《成长》,而在这之前,我还收到1-2、3期。在给醉梅的短信中,我说:“又,贵刊发行甚佳,我已收到1-2、3、4期,计三本。代为感谢!”也许会被人视为客气话,但的确不是客气话。因为在我心中有个对比:自今年年初起,我在为《母婴世界》杂志撰稿,从第三期起,每月该刊均有拙文一篇,但我看他们的零售,月底已能看到下月期的,但编辑部寄来的杂志非要到当月的下旬才能看到。比如四月期的《母婴》至今尚未收到。而四月期的《成长》,我则已早早读到了。《成长》的采编和发行给我一种很实在的亲近感。
3
初步翻阅了三本《成长》杂志,读到了不少优美的散文,卷首优美的散文和散文诗就不提了,其他的一些文章也很优美。我这里说的“优美”主要是指文学性的文字美。可以判断,杂志的编辑在文字和文学素养方面不错。可是,《成长》杂志不应该是文学性的。这可能就是卓亚说的“软”吧。改进的方式当然不是降低文字的优美,而是应当增加思考的深度和触及教育实质问题的力度,而且应当具有社会现实性。这种改进应当不会背离成长的宗旨——以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的家长为读者。
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有那么多的现实问题正在为全社会所苦恼着,为什么就不可以不断地挑选几个重要问题让老师和家长来讨论一下?触及一下观念甚至灵魂,恐怕对读者更有吸引力。有些问题也可以争论一下,结论暂且可以不顾,只要对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启发就行。哪天,如果有很多读者说,有关中小学教育的这个问题,《成长》上有文章谈到过。。。。。。或某人在《成长》上说如何如何。。。。。。那么这个杂志就非常成功了。而想阅读这个杂志的家长和老师也会因此愈来愈多了。
再往具体一点说,文体、风格、口味也要多样化一些:深刻的书评、辛辣的杂文、各种理论的生动评说、现实生活和教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老师的各种经验和家长的深切感受,乃至孩子心灵的热诚呼声,知识性和理论性的也可来一点——只要不那么枯燥刻板就行。。。。。。重要的是,不要那些无关痛痒、言之无物或人云亦云的文章。
总之,我希望《成长》要有点新意和锐气,有点深度和力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真正能帮助教师和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2005.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