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席评论:“千万别相信江西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17 11:4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席评论:“千万别相信江西人”?  金新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董存瑞与一个江西人奉命去炸敌人的碉堡,可碉堡建筑在桥头上,桥下没有适当的地点放炸药包,情况万分紧急,于是老表讲他给找一些垫炸药包的东西来,急匆匆地走了,董存瑞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踪影,而部队的冲锋号快要吹响了,他气得大喊一声:“同志们,千万别相信江西人,永别啦!”一手托着炸药包,一手拉着导火线,“轰隆”,一阵震天响,这座坚固的碉堡被炸得粉碎,董存瑞也光荣地牺牲了。    笑话终归是笑话,其夸张的调侃味显而易见。但笑话之所以能引人会心一笑,是因为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就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严肃的话题:纪实性文章中的强奸人意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尤其是收录在教材里的这类文章?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董存瑞炸碉堡》的文章,有一个心理细节至今记忆犹新:“董存瑞想:‘为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不怕牺牲的。’”长大后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董存瑞的心理活动写文章的人是如何知道的,是不是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法术?当然,有了这种法术,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下结论道:“董存瑞这种壮烈牺牲的英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人。”于是一种说教就在牵强附会中完成了,于是“千万别相信江西人”的笑话就应运而生了。    细节对于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有细节就会有内涵”。然而,一个好的细节不要说编造,连复制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为了既定的内蕴,伪造细节,尤其是心理细节抑或语言细节,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情况下“此时无声胜有声”,写文章也有不可言传的时候,保持沉默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董存瑞在引爆炸药包前的真实心理活动应当是:“要是有一样东西能用来垫炸药包,那该多好啊!”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的话,那么,这特殊材料是真实、真实,还是真实。真实不但不会影响伟大,反而使伟大更趋合理。    据说,某省一个暑期小记者团到香港访问,给香港同胞的感觉是,什么多好,就是口气太大,少年老成。这真得“感谢”我们的教材。    有人说我们的中学理科教材太深,超过了可持续性发展最强国家之一的芬兰与瑞典,忽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创造性。那么,我们的中学文科教材呢?当我们的学生读了语文书里丁玲的《曼哈顿街头的夜景》,文中的系列“想当然”,会给他们怎样一种感受?他们会高尚起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4-17 21:04:0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江西老表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5:54 , Processed in 0.07424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