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在和一个我们认为的“坏孩子”一起玩时,我们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也变“坏”,甚至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许再和那个“坏”孩子一起玩。爸爸妈妈们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孩子远离“坏朋友”,也远离“坏”朋友带来的“坏”影响。 我最近在给我们绘画心理乐园的会员兵兵上课的时候,似乎与这些充满担心的爸爸妈妈们陷入了同样的境地。兵兵是个对外界较为敏感,情感表达不畅的孩子,在以往几个月的学习中,通过引导,他的创作表现从单一的色彩依赖转变到多色彩应用,从使用单一画材到使用多种画材,每节课的言语表达也变的非常灵活,还在幼儿园进行了钢琴表演,从一个绘画心理老师的角度,我对他的成长和改变由衷的高兴。
上个月在兵兵上课的同一时间段,迎来了一位新的会员东东,两个孩子在画室里很快就熟悉了。因为东东比兵兵大一岁,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同年龄段的孩子里又是属于比较优秀的。而兵兵在面对新的伙伴时,又变得像从前一样不敢表达了,连续两节课和老师讲话都是用耳语的,在画室的创作行为也减少很多,还出现了很多自我的负性评价,“我没做好……”“我不行……”。 在上一节课中,我开始仔细观察兵兵和东东的互动,每当东东说些什么语言,或者快速地做出作品时,兵兵却还处于没想好做什么,或者完全没有思路的状态。看到东东做好的作品,兵兵会变得有些沮丧,甚至在交流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摆脱东东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东东用纸粘土做了一只小猫,拿给我和兵兵看。兵兵觉得小猫很可爱,用手碰了下猫的鼻子。东东看见后就对我的会员说:“不要弄坏我的猫,我是要带回家的,你弄坏了要重新做一个给我。”兵兵这时却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拿着那只可爱的猫放下也不是,拿着也不是,在课程的进程中我并没有因为兵兵受挫而选择让两个孩子分开上课。这能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一些矛盾纠纷,锻炼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像小树苗一样茁壮的成长。可如果想要孩子茁壮的成长,就必须要经历风雨,经历挫折;如果我们为保护孩子而创造“好”环境,往往就是给了孩子最坏的环境,孩子永远都学不会如何面对“坏的”事情。若干年前,社会舆论和一些言论认为,不能够让青少年来接触网络,因为网络上有大量的负面的信息。现在虽然听来有些奇怪,但在当时这个理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现在我们都知道网络有利有弊,我们能够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去看到事物向善的一面,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否认,这样不但没有帮助到孩子,还会让孩子丧失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温室里娇弱花朵,而是让孩子成长为苍天大树,给孩子交朋友的自由,我相信孩子学会的将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如何处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