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是必须的,然而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却经常被忽视。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舒适的生活环境加上父母的宠爱,对家务活大包大揽,使孩子们缺少了应有的锻炼。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反观离我们万里之隔的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他们不仅享受在家庭生活中应有的权利,也会在家庭中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家务劳动正是这种责任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全面健康地成长,父母们有必要从小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首先,父母们必须认识到做家务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该不断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家务是家庭每一个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我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中的事我有责任承担。我们要明白:一个孩子,只有先对家庭和其他家庭成员有责任意识,才能对社会有责任感。所以,家里的家务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如摆碗筷、端饭菜、洗碗、扫地、倒垃圾、购物等。 第二,要把握好让孩子做家务的最佳时机。有些父母可能认为,现在孩子太小,做家务的能力很差,经常帮倒忙,还不如让他自己去玩。其实,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这一时期家教的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拖的干净的地板等,激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到孩子长大一些,劳动技能有较大提高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打扫房间、刷洗碗筷等。但孩子刚学做家务时,父母要手把手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这样既伤感情又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享受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的过程。当孩子做家务时,父母应该尽量和孩子一起做,把枯燥的劳动变成愉快的亲子时光。这样既能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关系,还能引导孩子从劳动中学到许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 第四,巧用精神奖励让孩子对家务保持兴趣。家长要让孩子不断体会“我能行,我能做好”的自豪感,这是让孩子对家务保持持久兴趣的灵丹妙药。其实,孩子做家务真正想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物质奖励,有时候一个拥抱、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和善而充满感情的话语,就足够了。所以,孩子做好家务,父母一定要适时地夸奖他,甚至可以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扬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的满足感。 此外,父母也要切忌把做家务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就惩罚他干些家务活,不仅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对家务劳动的认识,而且无法使孩子真正反省自己的过错,甚至对做家务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事实上,让孩子从小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不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更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让他尝试实践的滋味,才能为孩子长大成人乃至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