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7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今天驳了一篇文章,在这里也发一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1 08:3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如下:

不正确的批评害惨了语文教育,甚至暗藏着“书商的诡计”2014-12-20 樊丽萍

纵然现今的语文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但因此就承受诸多无妄批评和指责,是不是也同样没道理?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典型,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也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直言,这些说法纯属胡说八道。“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

不少与会学者认为,盘结在语文教育身上的外界干扰实在太多,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见不作澄清,任其混淆视听,必然会对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危害。

民国老课文,没你想得这么美

孙绍振自己就编撰过语文教材,那还是在几年前。谈及这段经历,他直言,“不只是痛苦,真是痛得‘皮开肉绽’”。无论是语文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教学本身,“谁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在中学的诸学科中,或许没有哪一门学科承受的非议比语文学科更多。

孙绍振说,语文教材确实不好编,如今问题也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歪理当真理”,接受一些无端的指责。针对有学者所鼓吹的“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一说,如今78岁的孙绍振回忆,自己读小学时接触的正是“民国老课本”,有一本教材的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孙绍振至今还能背上几段小学课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文章遣词造句中时而有语病,时而夹着方言。

但书市上,借着“民国老课本”热销,不少出版商笑弯了腰。在诸多民国老教材中,最受追捧的是由叶圣陶和丰子恺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孙绍振说,《开明国语课本》实际上在当时不是主流的语文教科书,而是给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本。名家之所以编这套读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太糟糕。

“有些学者和书商,一边在攻击学校的语文教材,一边在组织编写给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也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有学者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为“书商的诡计”。问题是,在对语文教材的诸多批评中,这类“诡计”被发现了吗?!

美国学生的“多元思维”,真的值得中国孩子学习吗?

除了教材,语文课堂受到的外界侵扰也不少。到上海赴会前,孙绍振刚拜读了一位学者写的文章,大意是讲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传统故事被搬到美国课堂上以后,美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孔融让梨”故事做了更加多元的解读。

美国学生的活跃不难想象。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孔融的父亲很有问题,“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也有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孔融,“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还有学生对分梨的行为产生不解,“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在文章的写作者看来,美国孩子对一则文本有多元的解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胜出中国孩子很多。

“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孙绍振认为,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

“这是西方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划等号。因此,在全盘引进、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前,老师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孙绍振说。

一位出席这次论坛的中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无论是“皇帝的新装”、还是“愚公移山”等故事,在如今的中小学语文课上,很多老师确实都会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名,在课堂讨论时让学生畅谈对故事中各色人物的看法。

以愚公移山为例,如今的中国课堂里,也能听到“愚公把山移掉,这种做法是不环保的”“愚公的行为很愚蠢,他可以自己搬走”等言论。乍眼看去,中国的孩子也和美国孩子一样很善于发散性思考了。但这位老师同样表示:“离开文本的随兴解读,本不该是语文课教学的要义。”

语文教学,被太多貌似“正确”的意见纠缠

“对于语文教学的很多意见听上去很正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华东师范大学年轻教师徐默凡也讲述了一条让他“印象深刻”的见解:包括名家学者在内,很多人主张,语文学习关键在阅读。比如,“学生语文学不好,关键是读书太少。”“学生如果爱读书,书读得多,语文素养自然上去了。”

徐默凡说,假如这些听上去很对的意见被架之于一位钢琴教师头上,相信众人就不会皆以为然。“如果一位钢琴老师告诉学生,我的课只是培养兴趣的,提高钢琴水平更多是课外要欣赏钢琴名曲,这样你的钢琴水平自然高,考级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解雇这位钢琴教师。”

以此为例,徐默凡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直接的教学目标是增加学生的语文技能。但在现行的教学环境中,语文课堂被各种貌似正确的声音、意见所包围,一些显而易见的教学误区却没有机会得到澄清。
本账号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文汇教育(微信号wenhuieducation)》!







[发帖际遇]: 谷雨 在新儿教发帖时心情特好,花了 3 金币请回帖人喝酒,想喝,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08:3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谷雨 于 2014-12-21 08:33 编辑

我的反驳:

这篇文章昨天看过,但不足以说服我。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典型,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也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这位老师看起来描述了一种现实,但“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之说从何而来,值得商榷。看http://news.sohu.com/20101118/n277729565.shtml这里,和百度百科,都很清楚的介绍了《开明国语课本》的产生及扩散的过程,提到“七十八年前——就是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我父亲叶圣陶(绍钧)先生写的课文,父亲的好友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课本一上市,果然有点儿轰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赞誉。尤其小学教员,他们说有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哪儿来和学习兴趣。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书本该编成这个样子。我父亲和丰先生受到了鼓舞,1934年,又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国语课本。”
至于它是课本还是课外阅读资料,我是从《课本》二字推断的。我买过这一套中的几本,觉得内容很不错,可惜只能当课外阅读资料用,课堂上老师还得用钦定教材。
人不能只批判不建设,所以一边批判一边推出自己编的书,并且编好它,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我跟蔡朝阳老师就提过几次,他们既然可以去逐篇阅读批判小学语文课本,为什么不肯编一些好的分级读物,就像儿子读到的英语分级读物一样。他说他没有时间,我为此极为遗憾。
假如学校有权不采用钦定课本,我们不必接受表面“免费”实际由税金支付了高额成本的课本,课本市场开放了,编课本的人有足够的经济动力去编好它,对孩子们的语文学习,那才是真好呢。
渐渐明白,宣称“非盈利”的未必见得就是好的,因为“不专业”,所以不能盈利,这样使用者才不会抱怨,要做到足够专业是一定需要人投入时间精力的。我们可以接受毛利率达到50%以上的餐饮,当然也可以接受高价格的语文课本,只要它的编写真的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使用了流畅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一本书如果广为流传,导致印数极大,它的版权、印刷和流通费用其实都可以降得非常低,价格是不会太贵的。
文中的其他观点同样在事实和逻辑上存在问题~~写长了很累,驳给谁看呢,不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2-21 13:21:37 | 只看该作者
这种狗屁文章还值得驳吗?太抬举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9:52:35 | 只看该作者
imlucky 发表于 2014-12-21 13:21
这种狗屁文章还值得驳吗?太抬举它了

因为有朋友转发表示赞同了,赶快驳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9:53:09 | 只看该作者
不见得我们觉得是常识的东西,别人都知道都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21 20:00:29 | 只看该作者
民国没有官订统一课本,孙绍振先生很不走运,摊上垃圾语文课本了。他的文章充分说明了,语文课本的确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2-21 21:5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4-12-23 08:52 编辑

民国老课本的畅销,不是书商的诡计吗?我也觉得是呢。可书商并没刀架脖子逼人买,愿打愿挨各自情愿,怪不着书商。

现在的孩子爱读那个时候的这些老课本?叶圣陶与丰子恺合作的又如何?金字招牌要卖到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语文课本是有许多缺点,主要坏在钦定这个垃圾ZZ因素,不然不可能编得大家都满是怨言。抛开这个无法克服的因素,相对开明课本而言,至少语言文字流利好懂吧。
开明课本在那时也是流利好懂的,这不免要留下当时时代的语言特征。到了今天即便成年人去看,也是看老照片的感觉。课本的语言特征与经典名著不一样,因为课本本来就没有多少流传属性,课本更多的要求是规范当时的语言文字。不过,怀怀旧也不错,质地好的老照片总能给人一种说不清楚的美感。

只批判不建设也是可以的,就好像看一幅画,能看出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但不能要求观画者也能画出一样的画来。观众有观众的权利。谩骂不是观众的权利,批判是。

“不正确的批评害惨了语文教育”是言过其实了。语文教育怕过谁,还会被不正确的批评所害?

语文课本一直在改进中,改得太慢而已。我一年级时,课本上学到的第一个句子是: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现在的课本有吗?

不过语文课本真的很重要吗?教育领域内的专业追求,精益求精必然好。在现实条件下,我觉没必要苛求,它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36 , Processed in 0.12851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