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8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小乔:别做剧场里的熊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1 21:3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别做剧场里的熊孩子

撰文:小乔
昨天在浦东某小剧场看了一台法国小丑表演。开场前,工作人员非常正式地在场内重申了几点剧场须知。首先她请已经就座的观众们原谅,因为要严格贯彻“迟到不能进场”的规定,艺术家决定将演出推迟十分钟开场。然后她开始强调:
演出过程中请不要大声喧哗,交头接耳;
请关闭电话铃声,并且不要在现场打电话;
本场演出允许拍照,但为不影响演员表演,请务必关闭闪光灯。
演出只有80分钟,希望大家提前去好洗手间,不要在演出过程中再纷纷进出剧场。
我坐在台下,看着那位优雅女士一本正经地,像面对一群幼儿园孩子似的,对着满场成年男女重申着这些剧场“常识”,不禁心有戚戚焉地生出一些同情来。作为演出从业人员,一定都有过同样的荒诞经历:哪怕强调一百次请手机静音,演出过程里还是会时不时地被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断。有时是机械单调的程序铃音,有时则是奔放酷炫的“最炫民族风”,到底会听到什么,根本无法预计,这简直可以算是另一种演出附加的surprise“彩蛋”。
所以有时感叹,沟通还真不是语言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疯狂就是一再重复相同的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果按他这说法,所有试图以百折不挠的苦口婆心说服观众们遵守剧场礼仪的剧场工作者,大概都可以算作是悲伤的疯子。
可是怎么办呢。在中国,剧场礼仪毕竟是个新鲜事物——文艺演出的兴起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追溯国人的看戏传统,在上个世纪初京剧最繁华的那个年代,剧场其实与茶楼酒肆无异。齐如山先生在《国剧艺术汇考》的“戏台”一章里,专门谈到当年戏馆子的格局:“戏馆子都是长条桌,比方戏台在北边,则这些桌凳都是南北着摆几行,观众是东西对面坐,东边的面朝西,西边的面朝东,为的是对面饮茶,互相谈天,要想看戏,便须扭扭头,方能看得见。”至于演出过程里交头接耳,那完全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倘遇好戏,或爱听之戏,大家当然都聚精会神地听看,否则多有随便谈话,不但同座之人互谈,隔座遇到熟人,也一样地谈,至少是要招呼几句。”
此外,“凡戏馆无不卖茶”,“在戏馆中,可以随便吃零食,每一戏馆,都代买糖果花生、黑白瓜子、各种蜜饯等等,北平曰杂拌儿。。。此外还有卖牛乳酪的,到夏秋两季,瓜果也很多。”他还特别提到:“在西洋戏馆中,卖饮食者,与此虽然差不了多少,但他是于休息时,往另一处所去吃,中国则都是一边听戏一边吃。”
遥想百年前戏楼里的喧哗热闹,自有一段红尘温暖的俗世人情味道。然而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人们如今对剧院演出的要求,已经从娱乐休闲渐渐转为了艺术欣赏,因此在演出中,演员与观众之间、观众与其他观众之间的互相尊重,就被提到了一个需要被严肃对待的层面上来。如今在纽约百老汇或伦敦西区看戏,也仍然和齐如山先生所说的“西洋戏馆”一样,会在休息时卖酒、卖冰淇淋、卖各种零食,但一旦开演,剧场里却是严禁饮食的。我们如今的剧院,也大多是参考这“西洋戏馆”的模式,脱离了那种初民状态、茶楼酒肆式的戏馆。
回顾这个小小的历史片段,也许可以让我们清醒地面对现实——所有那些剧院里的所谓“不文明”行为皆所来有自,大多数国人还需要时间去建立起一种更符合新式剧院要求的观演习惯。这是一个过程,也许是需要从孩童时期就培养的,更接近现代文明公民养成的一个长期过程。
曾有许多朋友和我抱怨在剧场看戏被“熊孩子”打扰的经历。比如去看小提琴演奏会,被各式小琴童的玩闹喧哗骚扰到的;看芭蕾舞剧被身后小孩子猛踹椅背的;还有看钢琴音乐会,台上肖邦台下花鼓戏被搞到彻底崩溃的。。。如果要写一本《那些年我们一起看戏遇过的熊孩子》,想必一定是本噩梦间杂辛酸泪的厚厚大部头。
可是,所有的错都不是孩子的错。正像“爱丁堡前沿剧展”制作人袁鸿曾说过的:“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甚至一堆为他撑腰的熊家长。”的确,孩子的礼仪,只是大人教养的一种映射罢了。有个“丁克”一族的朋友语带嘲讽地说:“哪个熊孩子不是熊家长眼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熊孩子的哪次捣乱不被熊爹娘看成活泼聪明有本事的征兆?”所以需要被指导的并不是熊孩子,而是那些熊家长。
曾有人愤怒地抗议:“就不应该允许12岁以下的孩子进剧场!”可是,那些美好的音乐会和戏剧演出,在在建立着人生最初朦胧的审美和品位,也许影响终身。这样因噎废食,毕竟又不是办法。更何况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微妙连接,因人而异,以年龄或身高作为分界都并不科学。有时候,一个7岁孩子可能就是享受演出的最好观众了,而有些人就算70岁也不一定适合去剧场;一个一米二的孩子也许就能为了一台好戏安静坐上两小时,而某些一米八的大个头却是大闹剧场的罪魁。
所以,作为一个从儿子三四岁起就带着他观看各类演出的妈妈,想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剧院礼仪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去剧院之前,爸爸妈妈就要事先很认真地和小朋友讲清剧院规矩:不能大声讲话、不能到处走动、更不能哭闹——之所以要强调“认真”说明,是因为要让孩子意识到,去剧院,不仅是件开心的事情,也是一件庄重的事情。
这里有几点从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建议:
如果晚上看演出,下午一定要睡足午觉,孩子烦躁常常是因为疲倦;
开场前一定要“强行”带去先上厕所!小孩子自称不要小便多半都是骗人的;如果开场后再去,进进出出又是一层干扰;
演出前做好相关的导赏。比如把剧情故事讲一讲,或者把创作背景聊一聊,增加孩子的兴趣点,最好不要在演出过程里再做讲解,那样比较扰民。
如果演出进行中,孩子不受约束乱说乱动,爸爸妈妈应该第一时间把他带出剧场,千万不要在场内现开销做规矩,否则只能干扰更大,大人小孩都更加令人讨厌。其实话说回头,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自己的孩子对这场演出会不会感兴趣?他的性格如何?一两个小时能不能坐得住?孩子到底适不适合去剧场,这些在父母心里应该早就有数,完全不需要到了现场才知道。
剧院礼仪其实是孩子本身礼仪教育的缩影。不能指望一个在家被宠坏的小孩,到了剧院会突然收敛身心,安静看戏。我曾经带了几个六七岁孩子去东方艺术中心看京剧《白蛇传》,那是一台文武并重的长篇作品,演出长达3个多小时。本来做好准备,如果他们坚持不住,就提前带出剧场打道回府,结果没想到大多数孩子都很喜欢,且基本安静守礼。唯独一个混血男孩子觉得超闷,实在坚持不住了,他问妈妈:“你真的很爱看这个吗?”妈妈答:“是。”于是他说:“好吧。”然后就这样自己在位置上睡着了,懂事得令人心疼。
而以我对这孩子平日的了解,他是学校里的足球队长,个性本来非常张扬,甚至有点小小不羁。所以只能说,妈妈平时教得真好——懂得处理自己个性和他人需要、以及环境规则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说外圆内方,又说克己复礼,就是这样的做人道理。
一言以蔽之,家教好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剧院礼仪,并不需要特别的教导,只是需要提前做好解释和提醒。剧院里的好观众,一定是生活中的好孩子。孩子的礼仪教育,不分剧场内外,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大人自己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
行文至此,想起一件往事。我儿子非非因为从小在剧场看演出,很早就知道看演出时不能吃东西、不能大声讲话、不能接电话,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别人,而不仅仅是妈妈说“不能”。可是有一次看戏,他忽然问我:“为什么他们都大声说话,可是我不能呢?”当时那场子里实在太热闹,不仅小孩,一些大人也交头接耳得颇欢。
这种情况下,非非自然觉得,多自己一个人大声也没有问题。这思路非常正常,可是在我看来,也正是一种流俗的倾向。因此我回答:“别人做错事,不代表你可以做错事。就好比大家都去偷东西,并不代表你也可以去偷东西。”在剧场,和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样,要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并且做好它,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地去跟随大环境的恶影响。
因为,人生不是攀比谁更“熊”的竞技场,剧场也不是。
[发帖际遇]: 谷雨 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得到了 3 金币,多好啊,快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6-5-31 13:30:0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去看了场演出,回来交流群里就吵起来了,有人大声抗议小孩子吵闹,大人只顾拍照不是欣赏,手机铃声频繁响起。。。然后有人提议不能让12岁以下小孩进去等等
剧院的人非常无语
哈哈,所以这篇文章我要转给他们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8 , Processed in 0.08797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