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78年,鲁迅面临的基本处境没有改变——他仍处于赞美与唾弃两种力量的奔腾夹击之中。香港明镜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思想的毁灭——鲁迅传》一书,是这一处境的最新注脚。
作为一尊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神像,鲁迅浑身上下披挂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脊梁”“骨头最硬”等花环。这些花环,是毛泽东出于革命需要封给鲁迅的。他甚至称鲁迅为中国历史上除了孔子之外的第二个圣人。毛泽东去世后的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这一进程很快延伸到思想文化及政治领域,民间社会出现对毛泽东的彻底否定思潮,他一手塑造的鲁迅这尊神像,自然也要遭受清算。
《思想的毁灭》以“推倒一尊谎言堆砌的巨像,剖析一个阴暗偏狭的灵魂”为写作宗旨,洋洋472页,每一页都弥漫着对鲁迅的鄙视与不屑。“抄碑小吏”“小说审查官”“低劣俗汉”“左翼阔佬”“客厅战士”“头号骂客”“业余文化警察”“中国两千年腐臭专制文化尸体上结出的一朵恶之花”,诸如此类的恶谥,书中随处可见。鲁迅后半生重点经营的杂文,则交替被冠以“拉杂小文”“骂人小文”“琐屑之笔”“垃圾小文”“百字小文”等称谓。凡此种种,令人震撼,又难免莞尔。
本书作者孙乃修,出生于1948年,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者,后在加拿大的大学教授中国文学、鲁迅专题课程。早年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他师从著名学者贾植芳。后者是胡风的好友,而胡风被视为鲁迅的精神传人。在中共建政后6年,胡风因反对文学作品只能描写光明而不能描写社会阴暗面等主张,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贾植芳也遭受牵连,系狱多年。不无巧合的是,近年批判鲁迅最力的学者,如李劼、朱大可、陆建德,与孙乃修一样,大学时期都有在上海求学的经历。他们的老师如贾植芳、施蛰存等当年多与左翼作家有来往,这与他们日后对左翼作家的批判态度未始没有关系。
在后记中,孙乃修说,本书原稿有120万字,出版时不得不割舍大量篇章,因此而时有“断指之痛”。一个死去78年的人还需如此规模的文字去“推倒”“剖析”,足见此人在思想与文学领地所占地盘之大、影响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