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如何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5 09:2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是很多家长都会问的问题,即使嘴上不问,心里多少也会问。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个问题呢?如果是,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答呢?

首先,家长都期望孩子具备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力倾向和行为习惯,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幸福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是个很重要的命题。

那么如何解答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和发展需求,并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满足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需求,这样,孩子的能力、人格就都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但是,对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却很难。我们经常在我们自由画室里看到,当一个两岁孩子正在全神贯注的探索手上的画材的时候,家长却跟在后面不停的对孩子说:“来,看我这样,用完的笔要把套子套好。”并一直试图将孩子吸引到这件事上。家长这么做的本意可能是想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却不知两岁的孩子在规则意识方面几乎没有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种干涉。

因此,父母学习和掌握孩子每个年龄段各方面的发展特征和需求非常重要。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之前更多的是跟家人相处,面对幼儿园诸多的规则和不熟悉的人,有压力和退缩的心理是正常的。家长对孩子的焦虑和退缩行为不要太着急,而应该耐心应对(具体应对方式可参考自由绘画乐园以往的博客文章)。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有着向外探索、对外沟通的内心诉求,所以家长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多鼓励孩子,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而对于如果孩子已经是积极的、健康的,只不过他积极、健康的表现方式和家长期待的不一样,但是家长却想要把孩子硬变成本不属于他个性的样子。在这样的范畴下,笔者认为“如何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的想法是值得商榷的。

家长的期待需要以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为前提。在绘画心理乐园的画室里,有个孩子叫茅茅。他上课时总是创作一些机械、道路、楼房等表现知性能力的东西,并且乐在其中。对同画室的其他小朋友,他并没有表现出不适应和沟通不良的情况,只不过在情感沟通上的需要不那么强烈。茅茅妈妈却很担心,想要茅茅变得感性、情绪方面的表达多一些。

而我则建议妈妈尊重孩子现在的样子,他并不是有什么情感的压抑和情绪的阻滞,而是个性使然,在人际方面需求不强烈。茅茅的心理状态其实是快乐积极的,只不过这种状态是和家长的期待不一致而已。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放下“内心的完美”,为“孩子的完整”让路。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里,有一个男主角在父亲的强烈期望下选择了上建筑学校,但其实他内心真正喜欢的是摄影。他总是一副焦虑压抑的表情,行为也十分退缩,对自己非常不自信,遇到困难,只能通过不断祈祷神灵的庇护而不敢直接面对。在同伴的帮助下,他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鼓起勇气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并最终得到了尊重。在这一刻,他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完整和积极的人生。如果他的自我意志始终被父亲的期望捆绑,得不到觉醒和被尊重,他的人生和心灵都将无法真正收获一份健康和完整,甚至将以悲剧收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2-6 06:10:4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关注孩子的发育期,把握好关键点进行教育,总是比较好的。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谷雨 头上,谷雨 赚了 3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2-7 11:28:24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孩子是另外一个人,不是实现我们期望的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1-29 10:24: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52 , Processed in 0.16469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