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打人行为的分析和应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3 14: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80、90后一代的逐渐长大成人、步入婚育年龄,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代,一家老小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家庭越来越多。在许多4-2-1式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备受父母和老人们的呵护,因此变得愈发的娇生惯养,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不少孩子甚至动不动就打父母和爷爷奶奶、摔东西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们常常会不知所措。

  想要恰当地对付孩子的打人行为,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频繁的出现这种行为。一般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言语能力的发展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用肢体语言,比如拍打桌面、玻璃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绪,并吸引他人的注意。父母如果对这些行为放任不管,就容易使孩子养成爱拍打的习惯,在长大一些之后,会用这种行为来对待他人。

  第二,是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班都拉提出的模仿学习,是婴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而父母往往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因此父母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然而,有一些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忽视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模仿。比如,当孩子在某个地方绊倒或者磕到时,他们往往会拍打那个地方给孩子看,替孩子撒气。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学会这种行为,在他人的行为不让自己满意的时候,选择打人来发泄。

  第三,是父母无意识的强化。在孩子尚未学会独立行走的时候,很多父母会选择抱着孩子外出,但是由于孩子正在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脚无法自由的活动,他们的手就会变得不老实,有时会无意识地拍打到父母的脸,如果父母此时抓住孩子的手亲或者摸一下,原本是想让孩子的手不要乱动,孩子却容易误读为这是对自己行为的鼓励,进而逐渐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

  第四,是儿童的观点采择和移情能力发展不足。观点采择,即一个人能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移情,即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对于儿童来讲,观点采择和移情能力发展不足,容易导致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绪,因此在拍打他人过后,无法通过他人的言语和表情判断自己行为的好坏。

  基于以上原因,父母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应对孩子的打人行为:

  1. 当孩子的行为仅停留在拍打物体的时候,父母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予以制止,并利用孩子较强的模仿能力,教会他们用别的方式吸引父母和他人的注意。

  2. 选择性强化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拍打周围物体或他人目的,在于吸引父母的注意时,父母可以选择对孩子的行为不予理睬,即忽视。而当孩子采用其他好的行为吸引注意时,要及时给予关注和强化,让孩子的行为逐渐分化,使拍打行为逐渐消退。

  3. 训练孩子的移情和观点采择能力。如果孩子的打人行为已经形成,父母可以通过某些训练来增强孩子的移情和观点采择能力,这样在他们打人之后,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和表情的判断及时停止自己的行为,并逐渐使打人行为消退。移情和观点采择能力的训练,一般可以通过让孩子学习判断他人的表情,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孩子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让孩子扮演和体验某个角色来进行训练。

  4. 孩子打人,大部分是为了心中积蓄的能量寻找到了一个很不恰当的释放渠道,但是,孩子的能量都偏高,是需要得到及时的释放的,有一个最好的能量转移方式,就是“自由绘画”,通过具有发散性的画材和画法,可以得到正面渠道的发散,我们的自由画室就是培养孩子运用不影响他人的正当渠道进行发泄。

  总之,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的时候,父母们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妥当地转移孩子的行为,并且在家庭中营造健康积极的爱的气氛,他们的打人行为是可以很快减轻和消退的。


[发帖际遇]: lilingyun410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1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5-1-29 10:33: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8 15:15 , Processed in 0.07384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