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七届东滩论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本届论坛关注的焦点是“脆弱的南极”。 南极,曾被称为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但近年来,随着各国在南极建立起越来越多的科学考察站,还有越来越多人前往南极旅游,南极的环境正在经受着人类活动的威胁。 围绕“脆弱的南极”这一主题,本届东滩论坛邀请来四位专家: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长城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生物与生态学研究室副主任俞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工程部副总指挥、雪龙号原船长王建忠,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海真,以及全球电影探险俱乐部创始人、《南极生娃》电影导演谢晓萌,与大家分享他们各自在南极科考与环保领域的理解与感悟。 作为首个由媒体发起并主办的环保论坛,东滩论坛主要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通过各种环保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2012年,新闻晨报东滩论坛荣膺由上海市报业协会评选的“上海报社十大优秀品牌活动”。 昨天,上海科技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入了新闻晨报绿色公民俱乐部。至此,绿色公民俱乐部成员已增至60家。 因为太干净,从南极回家,要先隔离才能适应已受到污染的环境 “王船长每一次去南极都要至少经历180天左右的时间,回来以后要被隔离一个星期。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破冰船工程部副总指挥、雪龙号原船长王建忠开始正式演讲之前,主持人给大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担心会携带有南极物种吗?”“是因为南极的空气太干净吗?”台下的观众纷纷猜测起来。 “算是答对了一部分吧。”王建忠笑着解答道:“南极这个地方太干净了,我们从南极回来,会很难适应受到污染的环境,不能立即去人多的地方,需要慢慢适应。” 王建忠的一番话,立刻让大家了解到了南极的纯净。 “空气洁净,几乎无高等植物,一般的生物也难以生存,每一个从南极归来的人都要慢慢适应我们已被污染的生活环境。”接着,王建忠又举了一个例子。 曾经,一名队员在作业时,机械车辆的刹车突然坏了,从山坡往下滑,直接撞上了这名队员,导致其身受重伤。但是,因为受伤太严重,失血过多,能够献血的其他队员也已供血到了极限,医生最后只能把这名伤员自己流出的血液,用纱布进行过滤,再重新注入伤者体内。这在平日的环境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这也说明南极的环境非常干净。如今,这名队员已康复。 在南极苔藓10年才长1毫米,看到的大部分鱼类都有上百年的寿命了 “南极是很简单的,正因为简单,所以它很脆弱。”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长城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生物与生态学研究室副主任俞勇给大家讲解了南极的生态系统。 南极大陆非常寒冷而干旱,年降水量比撒哈拉沙漠还低,上海的一场降雨就超过了它的年降水量。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与世隔绝。 在这个地区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态系统,只有两种开花植物,其他都是一些低等的苔藓,没有大型的动物,只有小型和微型动物,大部分都是在显微镜底下才能看到的小型生物。 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生物的生长变得很缓慢。“我有学生去南极考察,回来带给我一块苔藓,跟我说,这个苔藓10年才长1毫米。”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杨海真告诉大家,这样小小的一块生物,感觉毫不起眼,其实把它带回来,已经影响了南极的生态。 “你在家里吃到的鱼,如果是养了一年的,已经很大了,但是在南极,鱼类几百年才长那么一点点。”王建忠补充说,在南极看到的大部分鱼类都有上百年的寿命了,相当于我们的“老祖宗”级别,“我们从来不吃南极的鱼,因为它可能比你的年纪大很多很多”。 俞勇总结说,南极生态系统简单而脆弱,越简单脆弱,越容易受到破坏。 “超大型的气旋一旦形成,一两个就能毁灭整个世界”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变频繁,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种群变化、外来物种、全球污染物输送,以及科考、旅游、渔业等活动的增加,已经对南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南极半岛上的拉尔森冰架突然崩塌,只剩下了10%,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另外就是罗斯海地区的水温已经达到1摄氏度左右,在南极岛这块区域水的温度也是升高了1摄氏度左右。”俞勇在演讲中说,如果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超过60米。“到时候上海就在海里,而北京则变成沿海城市了。” 作为船长,30年的南极航行经验,让王建忠对南极的变化深有体会。因为职业要求,王建忠几乎每天都要分析气象变化,根据他30年来整理的资料发现,在南极航行时遇到的气旋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这样超大型的气旋一旦形成,有时一两个就能毁灭整个世界,“我们看过电影《后天》,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会碰到,科学的幻想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实现。” 杨海真教授也指出,日渐红火的南极旅游也对南极的环境造成干扰。不少与会专家表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干扰也越大,在没有经过相关培训之前,盲目开发南极旅游并不合适。 南极共建有150多个科考站,科考活动也会影响到环境 如今,全世界各国在南极共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然而,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人类在南极的科考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南极的环境。 “科学考察所需要的后勤支持,货物的运输等都会对南极造成影响。”杨海真举例说,物资在运输过程中,车辆会碾轧雪地,要知道,冰层上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不同时期污染物的迁移状况,车辆碾压后,就不会存在了。 如何让这些影响降到最低呢?与会专家表示,科学考察要减少对雪地和土地的碾压和踩踏,尽可能减少活动范围;终止使用时,要求从南极全面清除,在当地不留下明显痕迹;无法还原的部分科学设施应尽可能拆除。 杨海真指出,首先要对进站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培训,其次要加快采用新能源,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 此外,建立物质循环利用体系也非常重要。杨海真透露,目前正在研究在南极中山站建造温室,将物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并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体系,让污水得以有效使用,餐厨垃圾也可以作为无土栽培的可利用物质,通过有效利用物质,减少废弃物在南极的排放。 保护南极,过低碳生活,“双11”少买些 “南极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环境跟南极通过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紧密联系。”王建忠告诉大家。 “最早发现臭氧层被破坏就是在南极,我们在居住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大气的环流带到了南极。”王建忠说,他以前去南极时,感觉紫外线照射很小,但是近两年到南极去,经常受到紫外线的辐射,长时间在外作业对皮肤伤害非常大。“在南极就能感受到,臭氧层破坏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 俞勇也特别呼吁,南极生态环境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南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具体来说,就是要低碳生活。”俞勇指出,最简单的低碳生活方式,就是少开车,多走路。“当然,‘双11’的时候少买一些生活不必要的商品,也是一种低碳,因为生产一件商品的碳排放,可能要比开车高得多。”俞勇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