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0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镇华:小孩子不需要太多鼓励,他要的是:正确的对待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9 09:2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迈蒙特梭利学校幼儿园老师。

文︳
王镇华教授,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曾任台湾中原建筑系副教授,华梵大学建筑系讲座副教授。台中国美馆、台北美术馆谘询委员。从事教育几十年,这几十年很大一部分时间致力于蒙特梭利教育的研究。
王镇华老师将会研究这个题目蛮偶然,就是在书院中国建筑师徒班,带同学做幼稚园设计,他指定他们每一位选一个幼儿教育的教育家,把他的思想消化了做报告。“其中有一位介绍蒙特梭利的思想,他找到一本书裡面,提到一般人对小孩有10个成见,而事实上婴幼儿并不是这样,我听了那10条,我就决定要读她的书,因為我听到真正教育的思想了。”

发现儿童
蒙特梭利她双手抱住自己,她问那些婴幼儿说:「你们到底是谁?」

事实上,蒙特梭利她自己都很难接受她所发现的,她是在意大利一个贫民区,开发商发现儿童到处涂鸦,就拨了一栋四楼的不太好的房子,说你就把这些小孩集中起来,结果蒙特梭利也没什麽钱,请一位欧巴桑帮她带,这个欧巴桑动不动就告诉她说,小孩子有天使在教,肚子裡面一定有一个上帝,蒙特梭利女士说你少跟我啰嗦,可是多几次以后她自己也发现了,没有人教孩子,孩子怎麽这个也会了那个也会了,她成名于世的就是她发现孩子在书写上有「爆发现象」,全班像爆米花一样,一个孩子说我会写了,别的孩子看看他,一急也会了,不是你的压力喔!是他们自己之间良性的触动;大小孩最会带小小孩了,比老师还会带。最后,蒙特梭利她双手抱住自己,她问那些婴幼儿说:「你们到底是谁?」

在1914年,美国请蒙氏演讲,几千人在卡内基大厅,听不到多久,有五百多人站起来就离开。那时候,美国是以他们的实验主义、实证主义为主流。后来一跳36年,1949年联合国大会请她去演讲,她才被美国接受,从那一年起,把蒙氏所有的著作很认真的一本一本的翻译。最近几年,美国政府拨钱调查各种婴幼儿教育法,发现蒙氏的教育法最有均衡的效果,所以国家就出钱,鼓励幼稚园往这边调整。

早在1907年她就发现婴幼儿吸收性心智与敏感期了,这一位女士的行动力非常强,二年后就出书,然而没有用,虽然很多国家都有赏识她的人,像研究儿童认知的皮亚杰,就是国际蒙特梭利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大家都非常欣赏她,可是她的内容到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敢面对。

要懂得阅读生命
你爱他,是善意,但是没有智慧,仍然是伤害

幼教是帮助他「内发生成」,而非用一套方法「外加塑造」,当然更不是填鸭。

你要懂得阅读生命,真懂了,你才能为生命而工作。这个内发生成很重要,我们大人已经养成习惯,都是用自己的理性,把一个幼儿当对象,我要教他,如果是这样子,你怎麽教都伤害到这个小孩的成长,因为教育是内发,而且是一个生命形成的过程,他内发生成,你要去外加的时候,你就干扰他了。你是爱他,你是善意,但是没有智慧的话,仍然是伤害。

给予正确帮助,胜于安慰鼓励
小孩子不需要太多鼓励,他要的是:正确的对待他

给予儿童正确的帮助,胜于给他安慰。其实小孩子不需要你太多的鼓励,他要你的是:正确的对待他。只判定而非帮助,不适任教育工作;以前我们最讨厌就是训导人员,可是现在我发现有一些老师喔,他自己的成长没有得到满足,他也有善念,想要当老师,结果当了老师以后,他在班上作判断,这个孩子很棒、这个不行,这种老师其实正在做教育最忌讳的事情:判定而没有帮助。我自己在初中,就受到一个数学老师,他很喜欢两个数学好的,有一次他问谁会?当然就等那两个举手,他们没有举我举,他说「你放下你放下,你不会的啦」,身受重伤。

小学是正义感最强的阶段,我们的资优班、放牛班是反教育的行为,其实孩子他并不在乎这些,反而大人在那边搞这些的时候,他们深深的受伤。当大部分的孩子都觉得(正常化)大势已去的时候,他也开始用大人的方法在欺负著同班同学,他们已经是大人了。

好,真正的教育工作一定是双性的:就是爱和智慧兼而有之。通常家裡面有智慧的,就是父母比较能干的,爱都少一点;那个爱很多的,通常智慧又少一点。如果,你贴紧生命在带小孩,你这两个一定是兼备,缺一都不能完成好的教育。




[发帖际遇]: 谷雨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请喝酒,并获得 5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1-9 13:32:5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了么?如何正确对待?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颜妈妈 花了 2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8:44:16 | 只看该作者

由“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引发学习人智学的必要性

上周五晚,学校家委会请王镇华老师给南山的家长及邻居们讲讲中国人的家风。与会家长不少,人才倍出。其中一个爸爸聊到了他对家的理解,讲了个故事:他们一家出去玩,玩着玩着,孩子有时会说想家、想回家。这个爸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依我看这话儿也对也不对,要看孩子多大?孩子当时的需求?及在什么场合下说想家的?我认识学校二年级以上的家长,不认识这个爸爸,所以猜他的孩子是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对小孩子来说,他说想家,绝大多数原因是他的物质身体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有屎有尿的可能性最大,还有渴了、饿了、衣服不舒服了,或者困了可只想在家里那个熟悉的小床上睡,或者就是想抱抱自己的玩具小兔了等等。只是因为年龄小,他还不知道如何来表达他真实的需求。

如果我们成人不了解小孩子说想家,是因为有背后的物质需求未被满足,只用一句"爸爸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来回应,小孩子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只是知道不能回家了。
想想也得理解父母,周末大老远的带着孩子出来玩,刚到地儿,没怎么玩呢就说要回家,这怎么成?只好用大话来压,呵呵。

如果孩子9岁以上,说想家了,在排除物质需求未被满足的前提下,说"爸爸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来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是可行的。既便如此,也是因为在0--7时,父母已给予孩子充足的保护、理解和爱,孩子此时才可从情感上理解这句话。

那在小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成人如何能了解他们?如何能正确的对待孩子呢?我认为有两条路:1、父母的天性保留的很好,和自然和天道保持着连结,天然地知道如何照顾孩子的物质体,如何保护孩子的情感体,及如何理解孩子的灵性。那就按天性来养孩子好了,不用学习人智学了。
2、如果父母是头脑型的,与天性与自然失去了连结,按概念来养孩子,而孩子又在华德福学校上学的话,建议学习人智学。

那天好像听那个爸爸说他对华德福也不太认同还是不以为然了,无论是哪个,我都想说:先了解了,再说不赞同的话。不过换个角度考虑,也理解他的想法。国外的华德福老师来中国指导时常说:中国华德福发展太快了。

而北方的华德福又比南方的发展快的多,在北方常有这种现象:听说华德福了,上网了解了下,参加一、二次培训或工作坊,就说我要办华德福幼儿园,然后真的就开园了。

我想说的是:不是刷个粉墙,弄几个木头玩具架,摆上些木质玩具和几块石头,再做个晨圈。或一年级用棒针织东西、讲?故事,二年级用钩针、讲讲寓言故事等等,就是华德福了。

如果不了解这些外在的表向背后的人智学理论,不了解背后的精神力量,老师和家长也只是邯郸学步矣。

人智学博大精深,是一门精神科学。史代纳能感觉到或者说是看到一定范围内宇宙的发展历程,及人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等等。

史代纳:我们需要发挥直觉能力,就像我们发挥了感觉器官一样,使我们能观察到整个人,包括他的身体、灵心和精神。其实,只要无偏见地观察小孩,就已经能发挥这样的能力。

从外表判断,小孩的发展是均匀的,可是对一个能看到灵心和精神的人来说,0至6岁的小孩、7至13岁已经换牙的小孩和14至20岁已经性成熟的小孩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把整个小孩看成一个感觉器官,我们才能理解0至6岁的小孩。

我们给8或10岁起孩子的应该是"活的"、有发展变化可能的东西。不要给他太固定状态的东西,否则的话,在30年后他还是有着跟小孩一样的思想。

到了14岁性成熟的时候,孩子会脱离对权威的信赖并获得一种全新的与环境的关系。这时,孩子的精神就出现了。这时他就会寻找逻辑和判断,使我们可以直接去教育他的智力。
以上摘自<孩子成长的力量>

对我们自己来说,如果我们已经失去了直觉能力,不能毫无偏见地观察孩子了。那只有通过对人智学的学习来恢复这种能力。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个用精神来科学地阐述孩子成长历程的人,他留下许多文稿,供我们学习,了解自己孩子这个年龄段时的特点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如何获得心灵的自由?如何理解和爱自己及他人?等等。

最后以史代纳的一句话结束:精神要做的是我们做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影响或不影响精神的塑造工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903cb50101hztr.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17 15:25: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任重而道 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18 22:37:34 | 只看该作者
你爱他,是善意,但是没有智慧,仍然是伤害。
这句话,太犀利了,直抵灵魂
有爱,还要有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1-29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正确、适度的爱才是真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58 , Processed in 0.15809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