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0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不想读书的孩子适合留学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9 05:3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717 于 2014-10-19 05:33 编辑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这篇文章,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各位坛友觉得问题在哪儿?

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留在国内家长还有管教的可能;出了国则如断线的风筝,更是难办。因为外面的情况很自由。对肯努力的孩子当然提供了无限的施展天地,对于混日子的孩子也提供了混日子的天堂。

作者:薛涌,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波士顿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被《南方人物》评为“影响中国的五十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出版关于中美教育的著作20余本,深谙美国高等教育体系。

........................................

《跟着薛涌留学去》这本书,说了许多留学的坏话。为什么一个受留学之益的人,要说留学的坏话?因为作为“过来人”看得很清楚:留学并不属于所有人。现在则是一窝蜂的留学。在未经筛选的留学生中,恐怕只有少部分人适合留学。

留学的远祖,大概可以追溯到玄奘取经了。那是必须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的伟业。到了现代社会,交通便利,留学不再如同“上西天”一般地可怕。

但是,留学仍然意味着要跨越巨大的语言、文化的鸿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接受在本土难以获得的教育。这对于一个人的品格、毅力、智能、知识,都是一个全面的挑战。

作为消费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

如今,许多学子在本国用自己的母语都读不好书,外语上也没有充足的准备,拍拍脑袋跟风去留学,这当然是白白烧钱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支付留学费用。但是,有钱的结果,也使留学变得越来越象是消费。似乎教育就是珠宝店中的一根项链,花钱就能搞定。而且钱越多,买到的货色就越好。

可惜,哪怕是在最讲究市场机制的社会中,教育在本质上也不是消费。或者说,作为消费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

在八十年的出国热之初,中国人兜里没钱,但出去留学的大多很成功。为什么?因为当大家没钱的时候,就必须依赖学业上的筛选。那些秀异之士,国外的大学给予全额奖学金,否则连签证都签不出去。拼爹也没用。许多农民的孩子,就是靠自己的学业留学的。

如今,美国的许多大学陷入财政困境,指望着中国家长慷慨的学费维持,不断降低录取标准。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似乎扬眉吐气了:过去是我们可怜巴巴地等着别人挑选,现在可牛了,是我们挑选别人!是我们来决定把钱花在哪个学校。

事实上,那些甘心情愿地接受中国家长的腰包的选择的学校,多是质量相当差的学校。这些学校走到这步田地,恰恰说明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缺乏基本的竞争力,本应被淘汰掉。

中国家长的腰包,使这些学校得以苟延残喘。但其代价是不断地降低录取标准,接受素质越来越差的学生,教育水平每况愈下。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烧了几年钱,拿了一张形同废纸一样的毕业证书回来,立即从海龟变成海带。

其实,大家凭常识想想就应该明白:把教育当消费,如同购买文凭。当文凭可以购买时,文凭还是文凭吗?还管用吗?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对国外的教育情况不了解,有若干人从西太平洋大学等等购买了文凭,回国招摇撞骗。如此把戏早被揭穿。

现在家长们花钱就能帮孩子搞定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也大多来自合法的大学,但这种大学是什么质量?教育出来的是什么学生?这点公开的秘密还能指望国内的用人单位一点也不知道吗?

消费式留学鼓励坏品格发展

最糟糕的是,消费式的留学,会成为鼓励坏品格发展的机制。

时下中国流行批判应试教育,批判高考。称升学压力让孩子发展畸形,越学越傻,“减压”之声响成一片。我无意为现行制度辩护。恰恰相反,多年来我一直著书立说,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甚至为此还背上了“只批判不建设”的恶名。

最近创办“薛涌留美预科”,就是立足于“建设”,希望在应试教育之外为下一代提供一条另类道路。但是,我也必须提醒大家,批判应试教育,不要成为逃避个人责任的庇护所。

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是不喜欢中国的教育,而是不喜欢教育。“制度害死人”是他们不读书的借口。去美国多酷呀!谁不想去美国?怎么去?这些孩子从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找到了答案:要想去美国,就必须证明自己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根本学不好。

于是,他们该努力时也不努力,一定要让家长绝望。最后,家长一着急就让孩子出国了。留学于是就成为对懒惰的奖励。

其实,对于不想读书的孩子,留在国内家长还有管教的可能;出了国则如断线的风筝,更是难办。因为外面的情况很自由。对肯努力的孩子当然提供了无限的施展天地,对于混日子的孩子也提供了混日子的天堂。最近我给一位家长写信,谈起漂在外面的断了线的风筝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我们在大学教书,每天都碰到这样的情况:好学生一天到晚往我们办公室跑,讨论问题动辄一小时,写了论文反复改,毕业时我们又费心费力给写推荐信,时间全花在这几个人身上。

糟糕的学生,上课都不来,今天外婆死了,明天奶奶死了,后天爷爷死了。上了不到半学期,家里的老人都不够死的。就是为了不来上课,最后老师连人都不认识。

这么混四年,学了什么?他们跟那些好学生缴一样的学费呀!把不肯用功的孩子送出去读大学,他不肯上课你都不知道。美国大学保护学生隐私。家长支付学费,孩子是否上课?表现如何?不能问,家长问了我们也不能告诉他们。孩子是成人,有隐私,受法律保护。

所以,家长一年几万刀,孩子天天和教授说奶奶死了,外婆死了,爷爷死了。还好,还没有说自己的爹妈死了的。唉,这种事情,当老师的恨都恨不过来。”

这不是我在瞎编。美国学生,读小学时不完成作业,就说作业被狗吃了。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到了大学,则往往拿爷爷奶奶开刀。

一位教授为此还写了篇调侃的论文,声称年轻人上大学会导致巨大的家庭悲剧,使爷爷奶奶们危在旦夕。他还有鼻子有眼地拿出了统计数据,特别指出那些分数低的学生,爷爷奶奶的死亡率高出同龄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好几倍,也远远高出全优生的爷爷奶奶的死亡率。

有时我万般无奈,学期开始时就讲这篇论文的数据,并问学生:“谁家老人快顶不住了?现在告诉我,让我有所准备。”学生算是知道我这位“老外”很懂他们那一套,上完一学期经常没有祖辈死亡的事情发生。有时我忍不住开玩笑,要自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

以为出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侥幸心理

我和家长讲这些,目的告诉大家:别以为只有中国的教育制度很糟糕、一到美国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也是问题一大堆。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现在的孩子确实受教育制度之害,但塑造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制度还不如现在。

难道要等教育制度都改好了才开始成长吗?归根结蒂,人的根本素质,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批判一个制度的人,应该具有更强的能力应付这种制度造成的种种问题,而不是面对这样的制度完全无助、放弃努力。

许多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些问题,换换环境、随着成长就自然消失了。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凭侥幸心理办事,最后很少有好的结果。

不错,孩子的许多问题确实会随着年龄消失。这叫“成长”。但这种成长,是在不断面临真实的生活、不断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过程中完成的。太多的家长,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假环境,让他不必面临自己的责任,乃至越懒惰得到的奖励越慷慨。这还怎么成长?

书读不好, 就上不了大学。不想读书,就去做工。这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中真实的责任。美国有个著名的CEO,社区大学出身。他高中毕业后不想读书,当了工人。一次去了这个社区大学(Dean College,附属于我们学校)看同学,跟人家一聊,突然想读书。他属于长大后突然懂事的那种。

但那是怎么懂的事?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懂的。 怎么让不肯读书的孩子知道用功、珍惜家长们为他们的付出?是送他们去富士康做工,而不是留学。(完)

点评

“不想读书,就去做工。” 学门手艺,品行端正,一样快乐人生。不过,遇到好面子的父母。。。  发表于 2014-10-19 20: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0-19 06:32:11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好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0-19 07:24:09 | 只看该作者
很赞同一句话:不爱学习就去做工。
多么豪迈自信,依稀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0-19 08:20:50 | 只看该作者
在国内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有很多孩子不爱学习啊,应该早早就让他们学门手艺,等大了就可以养活自己
[发帖际遇]: chenximom 找回了丢失的钱包,得到了 2 金币,感谢好心人。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0-19 10:14:17 | 只看该作者
说来说去,教育是自己的事儿,没有捷径,出去不是逃避,只适合准备好了的孩子。读书拿文凭也不是唯一的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家长提高视野是关键,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0-19 10:34:3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文章说的很对呀  事实就是这样的   
读书不好还出去读书干嘛?   而且在国外没有家长的约束,很容易学坏的,吸大麻的中国学生不要太多啊!!!
等家长发现的时候晚了
[发帖际遇]: 谷雨塘风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开宝箱,分到了 4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0-19 17:45:24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想办法让他们不要讨厌学习,进而热爱学习。
十八岁以前都是不定性的年纪,都该好好学习才好。等到成人了,可以自己为自己负责了,那爱干嘛干嘛去,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
如果有太多不爱学习的孩子,是社会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所以,如果换个环境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当然也好,只是不能把它当成灵丹药。我不信有把它当成灵丹药的父母,都是没办法才那样做吧。
在国外有家长陪同约束也未必就能喜欢上学习,不是约不约束的事情,而是孩子自身的成长。
家长陪同主要是获得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温馨感觉,不是约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0-20 08:12:5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现在极个别家长对于学习的概念可能有少许狭隘,对于很多手艺学习有点排斥,其实孩子真能够成为很出色的一方面的手艺匠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私以为,这些极个别还是有点学而优则仕,文凭第一,崇洋媚外的小心思。对于辛苦劳作的小日子不甘心、不认同,妨碍了这些家长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拼大学梦、留学梦。
孩子就是孩子,应该认真学东西,但真的不必太较真那个所谓的正途。
---------------
这么说其实也是说自己,也多少流俗,境界的提升不容易。

点评

说得太好了,很赞同  发表于 2014-10-20 23: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0-20 10:22:1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有门手艺,远比小白领要好的多。大众的机修工一年收入绝对远远要超过一般白领的收入,只是职校的风气不太好,家长不敢赌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0-20 11:42: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小区有一个孩子出国留学,需要昂贵的学费,家长把唯一住的房子卖了给孩子出国留学,夫妻俩租房子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1:04 , Processed in 0.081491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