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所料,老二中学毕业前最后一场比赛,是败阵而回。在归家途中,父子间只有莫名的沉默。惯常的赛事分析和勉励的话,都被脑海中浮现着一幕接一幕的情景所取代,确是无声胜有声。
六年来,我看过老二参加逾百场的篮球比赛,见证着他的成长。回想他读七年级时,天生体格瘦弱,竟然凭着敏捷的身手和积极的态度,打动了老师兼教练的心,把球队中最后一个席位留给他。接着几年,因为教练教导有方,加上努力练习,他渐渐掌握了基本的个人球技。加上他自知身材吃亏,便学会在球队内扮演支持队友的角色,摒弃英雄主义,时刻将全队的利益置于首位。控球、射球等最瞩目的职责,他会让队友们去领功,然而,他用拚搏的精神,专注防守、传送等工作──这些都是队员容易忽略,却是不可缺少的克胜要素。他不自私的态度,赢得队友的爱戴和教练的赏识,上场机会愈来愈多。十年级时,终于升为正选,而且被选作队长。但是自十一年级开始,因为同龄队友都身型魁梧,他出场的时间便直线递减,又一次要学习“坐硬板”了。六年来他在球场上经历的片段,无论是成、败、得、失,在暂告一段落时,确教人心里有依依不舍之情!车厢内的沉默,大概是他留恋、回顾与反省的时候吧!
下一学年,老二将升读大学。按他的球技和身材,上场竞赛的光辉岁月将成过去。虽然如此,我庆幸在他的成长路上,能够有这段美好的回忆;而且从球场上,他所学到的人生功课,一生也会受用不尽!
锻炼身体、陶冶性情
体育的好处,岂止打打球、散散心?美国俄立岗大学六十多项研究表明,参与有组织运动,有助孩童感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增加自信和励志的作用。参与运动的孩童,与没有参与的孩童相比,他们一般成绩高、操行好、态度积极和逃学率低。同样,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于1996年7月会刊中也曾报导,不参与有组织运动的青少年:
较易提早停学 (高57%)
较易滥用违禁药物 (高49%)
较易成为未成年父母 (高37%)
较易吸烟 (高35%)
较易犯法而被逮捕 (高27%)
运动如游泳、跑步、举重等,无论目标是否比赛,运动员都需要学习自律、刻苦和有毅力;合作性的运动,如足球、排球等,更是发展沟通、合作、团队精神等重要生活技能的好机会,日后队员可望把他们所学到的人生道理,从竞技场转移到工作场所和小区里。
在老二身上,我清楚看见篮球和其他运动(他也参加排球和田径)为他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虽然锻炼和比赛后身体疲惫,这让他了解自己身体的特性,他应该如何注意营养,保养身体,活得更健康。运动后,他睡得更熟,温习功课时精神更能集中;在情绪上,他可以自然地经历喜、怒、哀、乐。他也有机会去揣摩公道、守规则、服从、甚至“胜不骄、败不馁”和“尽人力而听天命”等人生哲理。我观察到,无论球场上胜或败,不多久他已经回复如常,对胜败处之泰然。
体育的益处,显而易见!
摘自郑伟梁著《植树者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