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5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哲学家邮报丨历史有什么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 13:3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10-01 [url=]灼见[/url]

原文丨哲学家邮报
译者丨cyal8er
转自丨译言(yeeyaacom)
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我们。好的历史永远应该是为今天提供解决方案和慰藉的历史。
如果你在学校里不幸历史学太多或不对路,你应该会记得历史有多枯燥。你或许还留着以下这些痛苦记忆:百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世纪的作物轮作,或是——尤其痛苦的——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做的好人好事。
结果现在你会故意避开这方面的所有话题,这一点都不奇怪,但这是个巨大损失。
历史通常让人无聊的真正原因是我们不够清楚它到底有什么用。历史很重要的一大原因是:它能为我们今天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最好的情况下,历史会告诉我们一些我们需要、但今日世界并不是清晰可见的东西。身处社会之中,我们沉迷于眼前发生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对现下的事情怀有极大偏见。新闻是今日世界颇具迷惑性的力量,它过分地围绕过去五分钟发生的事情打转。
而许多我们需要用来滋养、支撑和激励自己的重要的事,发生时间相当久远。我们特别需要好的思想来挑战自己——而历史中满是这些思想。假设你对当代资本主义各方面不满,读一些关于1645~1650年在英国边写书边行动的激进平均主义者的历史可能会受益匪浅。如果你对节假日的用途心存疑问,那么了解朝圣的历史,特别是人们艰苦跋涉去拜访圣地的动机,会极大地拓宽你的思路。如果你考虑是否要结婚,你应该读一读18世纪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或12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太多思想已经遗失破坏了,它们很久前就成篇累牍地被记载下来,但很久都都没人再看。
历史教会我们,事物会变化。人们不总是像今天这样:物质至上、工作狂、造不出美好的建筑;过份担心要随时保持“联系”,或者着迷于要瘦得离谱。有句恼人的话说:“不懂历史的人注定要重复历史。”但那说明历史充斥着错误。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不懂历史的人不能改进现状。
一些人有点过于迷恋某些历史时期了。那是一种怀旧的热情。他们不停阅读二战史或英国乡村别墅史。你知道那种人。他们会对现今丢掉的那些东西作出回应,但看起来不是很清楚现在缺乏什么。他们盼望着更多的英雄主义和高贵气质。但他们不应只看到过去,他们应该通过历史了解到英雄主义和高贵气质在今天出现的概率有多么小。
历史教给我们勇气。当你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容易觉得现在的情况糟糕透了。如果你把视野放得够宽,事情就没有那么糟糕了。现在的平凡程度和妥协程度再平常不过了。你读了那些信,会发现以前那些家伙的情况也一样糟糕。虽然我们面对的挑战很大,不过和那些面对罗马之劫和里斯本大地震的幸存者的人来比的话,这些挑战也还好了。
历史最终是理解现代生活容易被忽视的好的一面的工具。它教会我们用其他社会而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来评判我们现在的社会。欧盟当然有问题,但哈布斯堡帝国的问题更大。我们的政府非常不完美,但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政府。今天的交通堵塞很糟糕,不过列宁格勒围城战的时候也是水泄不通。历史可以抚慰人心。
更加了解历史的用处之后,我们可以改变教授历史的方法。未来我们应该有点像医生对药箱那样对待历史。在一头扎进历史之前,我们先得想想哪里出问题了,此时此地缺了些什么。我们可能被诊断出来缺乏勇气,或者娇生惯养,或者对是不是要结婚迟疑不决。我们应该对症下历史药。历史是心理治疗。
对历史学家来说,他们应该弄清楚他们要解决今天的什么问题。他们应该要明确地告诉我们过去的事怎么帮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我们。好的历史永远应该是为今天提供解决方案和慰藉的历史。




[发帖际遇]: 静流无声 捡到钱包找不到失主,花了 3 金币寻人,是不是你掉的,快回帖看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 13:39:02 | 只看该作者
哲学家邮报丨哲学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2014-10-01 灼见

来源 | Philosophers Mail
译者 | cyal8er
转自|译言(yeeyancom)

哲学家用系统的知识解决人如何最好地达成个人和集体的实现。学习哲学的总任务是去吸收哲学家的教益,运用于今日世界。重点不在于知道这个或者那个哲学家说了什么,而是致力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运用这些智慧——从现在就开始。

人们对于哲学是什么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哲学从远处看有点怪异、无关紧要、乏味,而它也让人还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但人们很难确切指出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们?

幸运的是,答案已经包含在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里面了。希腊语里philo意思是爱,或者投入,sophia意思是智慧。哲学家是投身于智慧的人。

“智慧”这个说法很抽象,但它的概念并不神秘。智慧意指努力做到生死得宜,在生存的混乱处境中过尽可能好的生活。智慧的目标是实现。你可能会说是“幸福”,但“幸福”可能会误导,因为它让人想到持续的快乐,而“实现”似乎和很多苦痛相符,而这是每段像样的人生必然经历的。

所以哲学家或者“投身于智慧的人”是指努力用系统的知识来解决人如何最好地达成个人和集体的实现的那些人。

在追寻智慧的过程中,哲学家们发展出一套特定技能。千百年来,他们已成为很多普遍的大问题的专家,人们面对这些问题表现得不是很有智慧。这其中有六个主要方面:

1. 我们不去问大问题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工作上我应该怎么做?社会走向何方?什么是爱?大多数人在某个时刻(通常在梦里)总会有这些疑问,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又感到绝望了。它们在社交圈里的地位和笑话差不多:我们不好意思说出口(除了青春期的某些短暂时刻),因为我们害怕被认为自命不凡,不着边际。

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得出了合理的答案我们才能有意义地管理我们的精力。

哲学家们不惧怕这些大问题。千百年来他们提出过最大的那些问题。他们意识到这些问题总能被分解为更好解决的部分,而真正的自命不凡是认为人经常不屑于提出听起来很幼稚的问题。

2. 我们易受常识错误的影响

公众的想法,或者称为“常识”,在无数领域是明智的、合理的。它是你从朋友和邻居那儿听来的,不假思索就假定正确而接受的那些东西。每天媒体也滔滔不绝讲述它们。但常识在某些情况下也充满愚蠢、错讹和非常糟糕的偏见。
哲学让我们对常识的各个方面都遵从理智。它让我们为自己思考,更加独立。人们关于爱、金钱、孩子、旅行、工作的看法真是正确的吗?哲学家们很愿意去质疑一个想法是否合理,而非因为它受欢迎和由来已久就假定其一定正确。

3. 我们在精神上很困惑

我们不善于了解自己的头脑里在发生什么。我们知道自己很喜欢一首曲子,但很难说清楚为什么。我们觉得见的人很讨厌,但也不能确切地说清楚问题在哪里。我们怒发冲冠,但也不容易搞清楚我们为什么那么生气。我们缺乏对自身喜怒哀乐的洞悉。

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省察自己的思想。哲学家们尽力追求自知,关于这点最重要的格言由最早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明确提出,只有两个词:了解你自己(Know Yourself)。

4. 我们对于什么使我们幸福的看法很混乱

我们极力追求幸福,但在这过程中不断地犯错。我们对一些能提升生活的东西估计过高,对其他一些估计过低。在消费社会里,我们犯错是因为被虚假的诱惑吸引,不断地想象某个假期、汽车或是电脑会让生活大不同。同时我们低估了其他东西的作用——比如散步、收拾橱柜、进行有条理的谈话或者是早点上床睡觉。这些听起来不那么令人向往,但对我们存在的品质大有裨益。

哲学家们通过更准确地找出真正能让我们生活更好的行动和态度来追求智慧。

5. 我们的情绪可能把我们引往错误的方向

我们是免不了有情绪的生物,但我们经常忘记了这个让人不安的事实。偶尔某些情绪——某种愤怒、嫉妒或者气愤——给我们带来大麻烦。哲学家们教我们思考情绪,而不只是有情绪。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和分析我们的感受,来学习情绪是如何以意想不到的、与直觉相反的、有时候很危险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6. 我们会恐慌,不能权衡轻重

我们不断地失去权衡轻重的判断力。而权衡轻重是哲学家们擅长的。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在得知他在海难中失去了所有的财产的时候淡淡地说:“命运让我成为少点拖累的哲学家。”这样的反应让“哲学的(philosophical)”这个词代表了镇静、深谋远虑和坚韧刚毅,简言之,能权衡轻重。

我们所称的“哲学史”包括了由千百年来为解决人们愚蠢这个问题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比如古代雅典,苏格拉底特别关注人们思想混乱的问题。他感觉到人们并不了解一些关键思想的确切含义——比如勇气、正义或者成功——即便人们总是用它们谈论人生。苏格拉底建立了一套方法(现在还以他的名字命名),通过故意唱反调用来明确你的想法。目的不是要改变你的想法,而是测试你用来指导人生的想法是否站得住脚。

几十年以后,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试着让我们面对大问题更加自信。他认为最好的问题是问一个东西有什么用。在很多著作里他都这么做,他问道:政府有什么用?经济有什么用?金钱有什么用?艺术有什么用?换做今天他可能鼓励大家问:新闻媒体有什么用?婚姻有什么用?学校有什么用?色情作品有什么用?

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们在古希腊也非常活跃,他们喜欢研究恐慌。斯多葛派注意到恐慌真实的特征是:我们恐慌并不仅仅因为发生糟糕的事情,而是当我们假定一切顺利的时候它们出人意料地发生了。所以他们建议我们应该对这样的观念习以为常,即危险、麻烦和困难随时会发生,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好准备不必恐慌了。

学习哲学的总任务是去吸收这些以及其他很多教益,运用于今日世界。重点不在于知道这个或者那个哲学家说了什么,而是致力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运用这些智慧——从现在就开始。

哲学智慧在现代大多是通过书籍的形式来传播。但在以前,哲学家们会坐在集市广场上,与店家讨论他们的思想,或者走进政府部门和宫殿建言献策。付钱请哲学家是很正常的。哲学被认为是正常的、基本的活动,而非不同寻常的、深奥难懂的,或是可有可无的。

如今,我们不大会公然否定这种想法,我们总能从这里或那里得到关于智慧的只言片语,但我们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机构来条理清楚地宣传智慧。未来当哲学的价值更清晰一点,我们可以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见更多哲学家,他们不会被关起来,躲在大学科系里,因为我们的生活由于缺乏智慧而弄得一团糟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亟待我们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0-1 20:17: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这么有深度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0-1 21:28:3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和哲学都值得好好学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lilywill6 花了 1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0-7 11:55: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发现译言和哲学家邮报很不错,内容丰富,富有哲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5 , Processed in 0.09501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