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5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 IB中文十日谈⑦ | 从八卦到学术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 10:5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郁佳震 来自外滩教育


学习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从情感上有共鸣、从人文视角上能欣赏。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中文老师郁佳震看来,引导学生“读通”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在最初阶段可以通过“八卦”故事情节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继而用创造性阅读和写作方式提高学生审美力,最后才是系统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此为郁佳震老师撰写的IB中文十日谈系列第7谈。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创新写作课的阅读材料

木心先生说,无审美力是绝症,知识学问是救不了的。

老先生的话的确剑走偏锋,可指向是对的。文学的阅读首先是一种审美活动,任何审美活动的核心是情感。老祖宗在《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这一点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模式化的教学授课和标准化的考试评估中走失了,正如木心先生所说,长此以往是“救不了”“无审美力”的。

相反只有历练了“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所以老郁要补充一下木心先生的话:好的审美力反过来往往可以救“知识学问”。

那么文学教学怎样才能回归以审美力培养为本的“情本体”呢?教学与设计的重点又是什么呢?从IB母语语言与文学课程中的第四部分“文学批评”的教学要求,我们看出了变革的空间:

1、SL(标准等级)课程在IBO指定的中文作家目录中选取2位作家的文本进行学习。

HL(高等级)课程在IBO指定的中文作家目录中选取3位作家的文本进行学习。

2、在第四部分中所选取的作品都是母语文本,语言上的熟悉与文化上的潜意识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学。而且原则上SL课程选取的2部作品,以及HL课程所选取的3部作品应当在课程内部是不同的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不一而足,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者风采与审美韵味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3、  IBO对教师教学的具体提示又有哪些呢?

“教师应当提倡将语言当作一种艺术形式来欣赏。学生不应仅对作品做机械的咬文嚼字式解读,而应从开阔的和人文的视野去欣赏。”
“教师应当增加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应给学生提供进行批判和创造的机会,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来展示他们对技能的理解。”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应当体验一系列的活动和作业评估,使他们更好地对所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欣赏。并促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语言。教师应以一种教学

总结以上三点就是:

1、文学的课堂要有包容、积极和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在其中应当感到自信且有趣;

2、文学的教学要注重鲜活的体验、生动的情感与开阔的视野。

3、文学课程的评估注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想象的创新写作、还有脑力大开的口头评论。

要做到以上几点,真心不容易,对于学生素养与课堂时间的要求都非常高。该如何是好呢?老郁有几条经验可供大家批评议论:

一、八卦之心

有一位和老郁很知心的学生曾说: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暴露狂,一种是偷窥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大抵如此。这个孩子的话虽然狠毒,但并非荒腔走板。

世界是舞台,人生是剧本,你我他都是演员与观众:微博上各色大V爽快地暴露着爱恨情仇,各路粉丝获慰于“窥私”的小情小趣。这种表演与观看的关系即使在文学中也不例外,只是转换为了“写作”与“阅读”。对于阅读者来说,有一份“窥私”之心是很重要的,那么分享窥私之所得即为“八卦”。所以,老郁常说学好文学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就是八卦——教师和学生一起应当常怀敏锐之心,对人物与故事怀有好奇:

她今天穿了什么让另一个女人那么不自在?
这颗令她洋洋得意的钻石为什么让她备受厌弃?
这两个人到底谁在撒谎,自怀有怎样的小心思?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让你碰上了他你该怎么办?
在诗歌中将红豆比为爱情,你真的觉得很妥当吗?你把什么比为爱情呢?
……

你看,教师导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和感情联系起来,务必让学生打心里关心人物命运,关心作品意象;感受人物心情,感受作者的心情。上文说过,审美的核心是审美情感,所以从情感和生活入手,是培养“审美力”的第一步。

二、创造性的阅读与写作

老郁没有说错,阅读本身是一种创造行为,无论是认同作品所产生的“共鸣”,还是反感作品所产生的“逆反”,都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结合课程评估中要求的“创新写作”,那么完全可以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下是为学生设计的一些“创新写作”的课题:

对于阿Q,你是更讨厌还是更可怜?能为《阿Q正传》改写一个你满意的结尾吗?

你能改写一下《倾城之恋》的结尾,让小说更具有你所欣赏的英雄气质吗?

你喜欢《活着》里的凤霞是吗?能为我们补写凤霞在洞房等待时的心理描写吗?

你是不是也觉得《玩偶之家》写得不伦不类?那请为我们补写一幕,明确三个主人公之间的爱与恨吧。


写好“创新写作”的关键在于学生内心情感与想象的运化,恰恰是这种运化,使得学生的“审美力”进一步提升。对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知识的学习而言,用参与作品再创作的方式,实践了以下几点,一定会获得好的效果:

1、  深度的阅读(创新写作在主旨、风格与叙事上能否与原作接近?)

2、  深度的对话(在创新写作中被关注的人物与故事应当怎样被展现?我应该运用什么手法与技巧呢?)

3、  深度的反思(原作这样写真的合理吗?创新写作与原作的差异在哪里呢?)

三、对作品的审视与文学批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术上,IB的语言与文学课程无疑是所有相关课程中要求最高的。

针对第四部分“文学批评”,课程大纲设定了“口头评论”的评估方式,要求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所抽取的作品片段进行口头的理论化的批评与分析,这种评估方式虽然别开生面,但往往难度很大。

故而在教学上,经过了审美力的培养与创新的阅读写作,为文学理论知识的梳理奠定了基础。文学体裁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意象与意境在文本中是如何呈现的?作品的线索与结构对于作品的欣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品采取一种怎样的叙事策略?……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为学生建立一套全面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回到作品研读与评论,举一反三:

经过你的阅读与仿写,你觉得张爱玲的小说中尖酸刻薄的语言表现了小说怎样的格调?你喜欢这种语言风格吗?

月光、蚊香、高墙……这些展现人物时出现的意象,对于人物的个性与心理表征着什么?你的写作与作者的写作在这一点上有什么差异呢?

经过你在创新写作中的实验,请你回答:诗歌中语言风格的突变对于诗意的呈现究竟是正面的效能还是反面的效能?
…………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老郁所提倡的是一个递进的三层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正是老郁所主张的:用好的“审美力”救“知识与学问”才是文学教育的王道。三个层面是:

1、  用“八卦”启迪学生的善感之心,获得审美上与作品的情感联系;

2、  用创造性的阅读与写作帮助学生直接接入作品,不仅是“审美力”得以提升而且为文学理论学习打开局面;

3、  最后系统地进行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学习,在学术上进一步提高,优异的学生甚至可以超越中文系本科生的学术水平。

总之,欣赏文学作品,体验文学作品,评论文学作品,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其他国家地区母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第四部分“文学批评”,我们不难看出,分值与考试是必须被淡化的,如何向中学生传授文学欣赏和评论知识,培养欣赏文学美的能力应该是课程的灵魂,从审美出发,进入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发挥学生的好奇与想象,最终落实到学术能力的培养上——IB母语课程做的尤为悉心,无疑走在了一般文学课程的前列。

以上的话算是对木心先生之观点的一种开拓,也是对以应试与分值作为最终归宿的本土语文教育的一种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0-8 15:33: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47 , Processed in 0.25449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