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传播众声鼎沸的时代,学生的语言和价值观难免受到网络语言影响,这已是一个不可能阻止的事实。在国外,媒介语言早已被引入语言文学课堂,那么国内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甄别媒介语言和媒介文本,甚至通过网络语言的讨论来弥补传统语言文学课程的不足,这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中文老师郁佳震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其课堂实践活动之一。此为郁佳震老师负责撰写的IB中文十日谈系列第4谈。
在孩子们的生活与世界中布满了各种声音与论调
英国学者史蒂文森在其名著《认识媒介文化》中告诉我们现代文化最终是通过媒介得以传播的,媒介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生活的经验以及社会权力的网络系统。
所以围绕媒介的话题,在国外的高中阶段教育中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已经建立了媒介课程或者将相关内容引入了语言文学课程中。IBDP作为一种大学预科课程于2011年颁布的课程大纲中也明确将“语言与大众传播”课程的重要部分。
一、我们怎么看待媒介?孩子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媒介时代?
不难发现,人们的生活一直深受媒介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媒介的生态,譬如广播由点及面、居高临下的传播方式在那个年代决定了领袖意志的权威特征,因为在那个封闭的公共领域中,这是唯一的话语权威,广播仿佛是等级社会的一个“森林号角”(麦克卢汉语),不仅宣告着上层的圣意,而且表征着毋庸置疑的“神性”。
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在中国城市中的广泛普及,伴随的是中国式大家族的瓦解以及城市小型家庭的建立,电视在客厅中取代了原来的祖宗牌位,而“看电视”成为凝结家庭关系的重要方式,晚饭前后的《新闻联播》、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新时期表征国家权威与家国观念的重要手段。
而我们的学生所处的是怎样一个时代呢?每一天,明星八卦、政治博弈、天灾人祸、腐败与丑闻、逆袭与炫富、压迫与反抗伴随着触目惊心的图像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向我们的孩子包裹而来,有时候连我们都无所适从,何况我们的孩子?
在这个时代,SNS社区、微波、电影、电视、纸媒、移动自媒体……这一切构成了强大的媒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媒介已经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关照社会与生活的方式,“十大神兽”、“反正我信了”、“感谢国家”、“梦想秀”、“贾君鹏”、“凡客体”、“甄嬛体”…………在孩子们的生活与世界中布满了各种声音与论调,真正众声鼎沸的媒介时代到来了。
历史与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由浅入深地、成体系并可开拓的媒介课程。这一点是新时代语言文学课程应有教育担当。
二、“语言与大众传播”课程的教学特点
在课堂实践与教学评估的过程中,以下三点是层层递进,逐步成熟的过程:
1、媒介文本分析技巧是最为基本的技术性门槛(知识与能力)。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影电视、歌曲广告等等,无论怎样的媒介文本,首先一定要做逻辑上的切割,一般我们会把文本一分为三:
文本文字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借鉴语言文学的方法;
文本视图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借鉴符号学的方法;
文本音视频以及其他对于受众有影响的部分我们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方法。
总之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能够面对所有媒介文本类型的综合性的分析能力。
2、透过媒介文本,钻研媒介生态以达成社会研究的解读意识(建构体系与人文关怀)。在媒介文本综合解读之后,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就媒介的深层结构做出解读——媒介指向怎样的受众与群体?媒介的布局应该怎样被描述?媒介文本的媒介的指向和描述背后是怎样的话语权力结构和深层利益关系?
3、独到深刻的学术眼光与理性建设性的人文姿态(反思能力与价值观)。我们将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融汇到课程实践过程中区,这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旨在历练学生独到深刻的学术眼光(这一要求面向HL的学生将在下一讲中重点阐释)。
但通过课程,我希望每一位学生面对万象纷呈的媒介文本与媒介现象之时,不再雾里看花,而是能够廓清那些高分贝的媒体杂音,用理性建设性的姿态透过媒介看懂生活与世界。
就像在第一谈中写到的,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与生活都被“媒介”这块三棱镜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各色光芒拥有,这无疑是最好的素材。而且面对当下中国开放的文化语境以及教育史上思维最为活跃的一代学生,“语言与大众传播”最为一门课程应当大有可为。
三、课程设置浅谈与教学实践示例
“语言与大众传播”的课程设置虽说是大学预科课程的一部分,但是所面对的学生毕竟是高中阶段的孩子,如何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并且初步涉及大学相关学科的要求与精华是课程建设的难点。
对此,我也遇到过困难与挑战,以下是三个教学示例,我以为还有需要磨合的地方,在此抛砖引玉:
1、文化类纸媒与都市文化生态——以《外滩画报》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师生合作,主要环节有以下:
A、《外滩画报》的采访语言、新闻叙事文体有怎样的特色?
B、如何描述《外滩画报》的“格调”?——内容体裁、排版布局具有怎样的气质(浅娱乐与微先锋)?
C、《外滩画报》的接受人群有哪些特征?该期刊与当代都市——上海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联系(小众的气息与都市景观社会)?
这些问题最终通过学生的创新写作(SL标准课程内容:如模仿专栏写作、杂志版面设计等等)、专题论文(高级课程内容)等得以体现。
2、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形态变化。
在分析解读的过程中,以不同时期的相关影视作品作为文本。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文本分析 | A、英雄人物在服饰、语言、形象以及性格上的变化;
B、日本军人在语言、形象以及性格上的变化;
C、英雄与平民的关系应当被怎样解读?平民以及女性在相关影视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
媒介与社会研究 | D、拍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式与拍摄目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作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E、早期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与当下所谓“抗日神剧”在受众指向、价值观以及对战争的思考上有着怎样的差异?
|
价值观研究与反思 | F、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形态变化反映了在政治挂念以及民族主义观念上怎样的变化?
*G、HL高级课程同学必须回答:在当下有没有值得肯定或者令人肃然起敬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请分析。 |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于相关影视作品进行一定的展示并对解读与分析的要点进行提示;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围绕一部或者几部作品回答上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报告;最后进行评估——
I、口头表达(SL+HL:拍摄以“英雄”为主题的微电影);
II、HL论文写作(围绕问题G进行论文写作)
3、广告种种与消费社会。
课程实践过程:
A、教师举例并讲解:广告创意的作用与层次(文本分析)、广告对于受众的多种沟通效果(媒介研究);
B、引导并讨论:炫耀性消费、“超真实”与消费社会(价值观与反思);
C、对学生进行分组与任务提示,围绕一个系列或相同类型的广告做以下思考并形成报告:
广告文本的主要符号、主要角色的特征是什么?广告文本针对的人群有哪些特征?该种类型广告文本的制作有什么要求?你所研究的广告文本怎样体现“超真实”的气质,赋予了产品的使用者怎样的意义?
当然,最终的落脚点是评估:
I、创新写作(SL+HL:撰写一篇广告软文或者品牌故事);
II、口头表达(拍摄一个广告视频);
III、论文写作(HL:对一个系列的广告进行符号解读与文化分析)
四、总结与其他
媒介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有着天壤之别,媒介课程最值得肯定的是:
直接面对生活与社会;
直接面对热点与矛盾;
更加注重分析与反思。
这三点无疑对传统的语言文学课程有着极大的互补意义。
“语言与大众传播”这一部分作为媒介课程依然处于草创阶段,当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与修正。
但我认为有三点应该坚持:
1、在课程的价值观上,应当坚持以平等、民主、宽容为核心的“现代”观念,通过理解媒介帮助学生理解“现代”。
2、细化到课程实践中,应当坚持以问题作为导向,罗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环节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多元表达的能力。
3、一定要挑选贴近生活与贴近社会的话题,在我的课题范围里还包含了:流行音乐MV、娱乐真人秀、《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比较、港台偶像剧与大陆青春励志剧比较等等……总之,学生一定要喜欢。
最后给各位老师提一个忠告:无论你有多爱你的学生,最好不要在学生评估——音乐MV、微电影中展示歌喉或者出演反派,因为无论你唱得多好,学生都会当成是“切克闹”,无论你演技怎样,学生都有无下限的化妆手段把你往死里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