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我们正式推出 酷老师专栏里,搜索那些在国际教育领域的一线优秀教师。专栏第一篇,外滩君走访了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找到一位将IB数学上得“活色生香”的“80后”老师吴斌。这位老师课上会挂着计时器,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数学项目,还会在墙上张贴“难题通缉令”,鼓励学生挑战、提高;课下,这位数学老师还是一位大提琴业余爱好者,会领着学生在教室上演“全业余合唱团”。此为 酷老师专栏第1篇。
吴斌老师的数学课上会有一个计时器,提醒学生完成数学项目的时间
走在平和双语学校的教学楼里,一段纯人声和音从教室里悠悠地飘了出来。走进发现,几个学生正在动情地演唱,一个人影在边上,时而微笑着默默地注视着前方的学生,时而低下头看看手中的曲谱歌词;看上去像是小组的指导老师,又似乎“不够年长有权威”,与正在演唱的学生们显得毫无交集,却有着一种莫名的和谐感。
这里是IB学生无伴奏合唱小组进行CAS活动的场所。而那个看上去“年纪轻轻”的就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吴斌。不过大家千万别“以貌取人”,看上去才二十五六岁的吴老师出生于1980年,目前担任上海平和双语学校IB数学教师8年之久,是IB的助理考官。
当然,仅仅同学生关系好并不能让吴老师成为全体学生爱戴的“榜样”,做老师最重要的就是“会教”。作为众多学生心目中的“男神”,他不仅是个幽默神经大条的思考分享者,对数学教育本身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念。
在他的IB数学课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学生们的桌椅是“四处散乱”的,上课练习几个人一张卷子,不讲例题、下课不布置作业,墙壁上还贴着“Wanted”的通缉榜。
这一切都同我们接触的国内高中数学教育相去甚远,但却是吴老师作为一名国际教育教学者一直坚持的理念体现。
他认为,数学教育应该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全貌,而不只是数学结论的“移动硬盘”。
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教授的数学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发展的“经典”。其实它们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也有“代沟”——即无法彻底还原“经典”诞生的时空环境。因此,如果只看结果,绝对无法深入体会数学“经典”的完整魅力,那么也就失去了最好的激发兴趣的机会。
学生做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Team Work
酷课堂——Teamwork的魅力
“我要教学生自己在家看书、做题、上网得不到的东西,如果只想单纯达到会做题目的目的,他们大可以用其他途径:比如刷题、看书、去图书馆来达到。不管是国际教育也好,国内教育也罢,老师要做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知道结果和答案,”吴老师告诉记者,他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件事情。
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和学生一起观察生活、分享生活、分析生活;从贴近生活的问题入手,展现数学思维从何而起,知道数学知识为何而建;探究数学过程的顺理成章,解析数学结论的学以致用。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预备铃刚响,新高一的学生们就一个个卖力地搬着桌子,按照吴老师“每个人都必须看到队友脸”的要求,他们努力地把桌子围成一个圈,准备进入“上课模式”。
这是吴老师在开学第一节课上就和学生们分享的一个学习理念:如果你只会在上课时间、在课堂里向老师学,那么你的学习一定是有限的,思维也是有限的,最终你也将是有限的。“其实你的身边充满了可以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同学、朋友、网络等等到处都有着比我更好的老师,”他跟学生们说道。
全班共25人,吴老师让学生们自由分为5组。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沟通、内部分配互相的任务,还需要设计自己小组的名字。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同学间的团队合作,还能培养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即使简单的搬桌子。我也不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任务。我作为教师只会事先告诉他们我的要求和规则,事中给出我的观察和建议,事后分享我的思考和分析。之后就会看到孩子们用自己的思考和方式来努力达到我的要求,这就是在实践和错误、思考和分享中不断学习,”吴老师对记者解释起自己的做法。
学生们也的确没有枉费老师的一番苦心,他们从最初的只是将桌子挪到一起、全部面对着老师,却背对着自己的同伴,到围成一个圈、分工明确的完成任务,其中的进步显而易见。
视线转回课堂,教室前方的屏幕上正在计时,学生们都表情紧张,每个小组都争分夺秒的做着老师给的挑战项目。在教室左后方“kigigi”小组由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孩子主笔答题,其他同学都围在他的后方“出谋划策”。待屏幕的时间定格为00:00的时候,吴老师一声“时间到”之后,大家就纷纷停下手中的笔,期待着和其他同学及老师一起分享各自的思考和分析。获取不一样的“灵感”。
在这样的团队活动之中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全面,还能同时锻炼很多平常不会关注的“软实力”:例如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等。
“比学习狭窄的数学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事情,而这样如何来达到?就是要将团队合作的模式融入在课堂中让学生们领会学习。”这是吴老师的理念,也是他正在课堂上实践的方向。他认为,仅仅用上课的方式传授数学知识往往比较单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们学到应该学且更有用的东西。
课堂习题“解构”
酷理念——人人都要有自己的数学
虽说是吴老师是一名优秀的IB老师,但他在学生时代也没有接触过IB数学。可以这么说:从开始接触IB教学直到现在,他都和自己的学生一样,是一名IB教育的学生。他们在一同努力实践和分享的成长过程中,寻找、发现自己,而在这样不断的经验累积中,他发现在数学中,不论教或是学,最重要就是将其转换成自己的理解。
“我一直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有‘Own math’,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吴老师又为我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能够用生活中的现象表达自己理解的数学概念。上课的时候,我的学生问我:老师我认为你长得很帅,所以‘你是我的男神’是不是一个数学‘关系(relation)’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个逻辑因果关系,而像前面提到的分组问题,排座问题、后面的抽签问题等等,都成为了身边最直接最直观的数学“例题”。当你用数学的思维去看这些生活中现象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慢慢对数学变得敏感起来。”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
所以在课堂上,吴老师会让所有学生在纸条上写下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并在之后的每节课抽取一人,用自己的语句描述这个数学知识。在今天的课上,被抽到的学生就提到了以后才会碰到的“复数”问题。在经过短暂的介绍后,学生走上前,在黑板上写下了复数的基本形式:“a+bi”,并开始像个小老师的解释起来:“这之中,i其实就是-1开根号……”
在学生解释完回到座位之后,吴老师对学生说了一句“Great”,然后将复数这个知识点在书中的方位告诉其他同学,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行先了解起来。
“这既是一个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又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当一个学生展示自己学过别人而没学过的知识的时候,他一定是会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这种成就感会成为他们继续去深度学习的动力。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产生这个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去领悟知识,”吴老师说。
教室墙壁上贴的“悬赏”提高题
酷方法——能力、兴趣齐头并进
在吴老师的数学课上,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首先,他从没有什么讲例题的说法,“我们叫解构”。或许大家会好奇,什么解构例题,不都是讲例题吗,会有什么区别?
解构例题简单的说就是分析编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或者这些例题,它的背后编者想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悄悄话”。一般来说,讲例题都是对涉及的定义进行讲解,然后一步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这道题,每个步骤涉及什么定理。但是仅仅这样讲解,让学生知道结果就可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学通、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做未知的探索。
听起来很空,但的确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吴老师告诉记者,“通常来说,我会采用三种比较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是横向比较,也就是在同一个题型下的小题比较;其次是纵向比较,对同一章(节)的例题进行比较;最后是让学生们相互挑战,每个小组模仿例题和练习给其他小组出题。”在吴斌看来,这就是老师的作用,老师不是让学生成为刷题的工具,而是成为锻炼他们思维的引导者。
第二,回家作业一学期布置一次。
吴老师的学生可以说是最幸福的,也可能是最悲惨的。幸福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用“交”回家作业。悲惨是因为他们的回家作业是书上所有的习题。
先别急着哭,吴老师这么做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作业量,而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判断和检验。他语重心长地说到:“现在,老师替学生选择了课后的问题;未来,谁来替学生选择人生的问题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课后那些老师没选的题,学生会去做吗?这些题就不该做吗?它们是不是被我们老师‘歧视’了呢?”但这样方式也有弊处,因为如果学生不做习题,岂不是相当于没有作业?所以吴老师每周会留下10分钟的时间,在学过内容的课后习题了抽取一模一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孩子们对自己的掌握程度做更直观的判断。“学着选择、判断和自制是学生的事,而给予自由、检验和反馈则是老师的事。”
第三,完成挑战题会有意想不到的“bonus”。
每节课后,吴老师都会在教室的墙面上贴一张“通缉公告”,——就是悬赏题。
在每个学期的伊始,他都会将一个神秘信封交给班长,里面就是这学期答对最多悬赏题学生的奖励。一般来说,答对一半以上题目的学生能够获得一定幅度的平时分加分,不过,外滩君才不会告诉你们具体比例呢,这个增加比例现在可是躺在神秘信封里,等着学期末真相大白。
这不,刚下课,吴老师还在收拾电脑呢,学生就迫不及待的跑来,问老师题目贴好了没有。于是,吴老师又放下了自己的电脑,拿着胶布跑到上周的“通缉公告”边,开始着手贴这天题目。
“做这样的悬赏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希望给能力强的孩子一个挑战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学生中有很多以前学过高中的部分知识,所以在课堂上讲的有些内容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比较简单,出这样的难题可以让他们一直保持思考。其二,由于在平时分上有一定的悬赏,所以能够激励一些不是那么优秀的孩子也参与其中,在解答难题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此时的吴斌老师依然在黑板前,跟学生们聊着天,不一定都是学科方面的内容,还有拉着老师闲聊的学生,他边聊边笑,眼睛眯成两个弯,想来在教书育人的快乐中,应该是永葆年轻的。
对话吴斌老师
“我们的数学教育常常只有算术的存在感,没有数学的存在感”
Q=外滩教育
W=吴斌老师
Q:您觉得现在国内高中的数学教育情况如何?
W:很难回答,毕竟我已多年不在国内教育的第一线。所以,如果我来说的话,那肯定就是“乱谈情”了。
Q:那您有没有看到一些由于数学教育的问题而产生的不好现象?
W:我可以分享一个我看到的现象:提到数学的应用,很多学生的回答就是做题、考试。如果再问他们:“还有吗?”估计很多学生就开始进超市、逛菜场了——算账呗。是啊,这个应用也是数学无用论的“核武器”。
这个“核武器”又从何而来呢?答案只有一个:从数学教育而来。很多人在数学教育中只感受到了算术的存在感,却没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感。
当然,也不是说,我的学生就一定不是这样的。但是,我愿意也正在和他们一起努力去感受数学的存在感。
Q:毕业之后,您在国内高中担任过数学教师。从教国内的数学到国际课程的数学,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W:如果拿IB数学和国内数学来比较的话,最大的体会还是评估方式、评估侧重点和评估结论的区别。
IBDP数学的评估方式是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
外部评估就是每年5月的全球毕业考试,占最后课程评估的80%。考试为试卷答题,全部是简答题,每份试卷11~16题。内部评估是数学探究论文,占最后课程评估的20%。
IBDP数学的评估侧重点是以类似实际问题背景下的数学知识识别、建模和应用为主。
绝不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考智商”的题目。只要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数学工具应用,基本就不会因为缺乏“巧思”而束手无策。
它的评估结论就更有意思了。
课程评估满分为7分,可是满分并不是要求你考试一题不错、一分不丢。IBDP所有课程的最后得分都是7分等级制的。每门学科都会根据各自的评估比例计算出学生相应的百分制得分。然后,再根据当年的考核情况,划分对应7分等级制的折算区段,没有半分。
一般IBDP数学高难度满分7分的最低百分制得分约为75%~80%。也就是说IBDP鼓励学生争取满分,但不苛求完美。
为什么这里我只谈评估,不谈教学?是不是我还是只看结果呢?一句话:评估的差异决定了教学的差异。
最后,我很高兴地看到,在上海市最新的高考政策中,我可以感受到一些求同存异的感觉。
Q:如果是一名教授国内高中课程的老师,想用国际教育的理念教学,是否会跟不上国内的考试?有没有什么折中的办法?
W:没有实践就没有答案。而且,从数学的逻辑来看,任何个例都无法证明命题的真伪。毕竟,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对结论都会有影响。
我们该如何“控制变量”呢?另外,任何的教育理念应该更适合这个理念体系下的考试。否则,岂不滑稽?
其实,换一个思路也许我们会豁然开朗。还是用我最喜欢和学生进行分享的提问模式: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担心?国际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国内的考试到底考什么?它们天生“水火不容”?我们需要折中吗?如果要折中,能折中吗?如果能折中,谁向谁折中,还是相向而行呢?......
相信所有渴望对数学教育有思考的人,不仅会给出你们各自的答案,还会给出你们更多的思考和问题。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