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75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连岳: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2 08:1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读书人 于 2014-9-22 08:21 编辑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连岳

读书有没用?面对这个问题,平时不摸书的人也会大喝一声:当然有用。政治正确的答案在这里似乎只有一个。
我有个堂哥,大我一岁,是二伯父的第二个儿子。他只上了一年学,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二伯父的大儿子读书成绩不错,全家指望他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在乎小儿子的选择,乐得他回家帮忙干活。
我记得几年之后的寒假,有一晚,我和小堂哥一起睡,席子下垫着香喷喷的干稻秆,我们聊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读书有没有用?我的观点自然是有用,他一度好像被我说服了,兴致很高,翻身起来让我教他写名字。
之后当然是走各自的人生路。我继续读书,虽然不出色,三十多年后,好歹也能自由自在,凭着读书写文章吃饭。读书,尤其是脱离了教科书之后的自我教育,让我领会到知识的乐趣。四十岁之后,只恨时间太少,好书太多。
堂哥没有回到学校,他安于当文盲。身体强健以后,他到一座小砖窑做工,偶尔经过时总是见他赶着牛在和砖泥。如此过了几年,他学艺成熟,另立门户自己开砖窑。制砖手艺他得心应手,可他见到工程多了起来,却毫不迟疑地冒险转型,买了一部卡车,自学驾驶,到工地接活。由于勤奋、诚信、忠厚,不停有活,后来又买了一部车,雇了一个司机。他变成村里数得上的富人,在当街的好地段盖了大房子,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
我们少年时那晚的讨论,过了几十年,有了结论。读书有没用?因人而异,我认为有用,我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堂哥认为没用,他也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他那个被寄以厚望的哥哥,并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还是回到农村,收入不如他。仅比较他兄弟俩,读书无用显然更合理一些,哥哥耗费了家里的大量资源,产出却低,弟弟从小就养活自己,产出奇高。
读书有没用?这得交给个人去决定,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抱定读书必然有用,强迫不想读书、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去读书,效果适得其反,既读不好书,也失去了学艺的最佳时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坏工作”又不愿意做,回家啃啃老,两代人干瞪眼——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命运。他们被送去读不三不四的大学,听不三不四的老师上些不三不四的课,能指望学到什么?
文盲并不妨碍许多人创造价值。在我小堂哥这个乡村自由人面前,那些靠父母、靠政府、靠税收活着的人,有哪个比他更值得尊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能养活自己,选择不读书,是一点没错的。而一个读了好几个博士学位的人,出来却向政府乞求:“给我一个工作吧,要让读书人有地位。”这个人选择读书却是错的。
现在没几个父母愿意让独子(女)成为文盲,即使有,义务教育法也会跳出来动粗。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的时间点,只能放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不想读的绝不要勉强。
现在蓝领、小贩的收入有大幅超过白领的趋势,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舒服”的工作,这都是好事。让就业市场来宣布答案:有能力的人、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出路,你没能力、只等着寄生,在学校混了再久,也没出路。如果喊着“读书一定有用”的口号,文凭高收入一定就要高,那么,这个社会才有大毛病。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书读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会害臊。



左岸记: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
当你面对具体问题亟待解决,而你唯一的应对方法是阅读,那么这时就是对现实的逃避。
这句话可能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是真的:阅读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并不代表阅读无用,但是阅读可以帮你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不能代替你解决问题。阅读之后,问题依然是问题,只有当你亲身实践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菜谱看得再多,不去炒菜也不能成为大厨。
棋谱看得再多,不去对弈也不能成为国手。
教材看得再多,不去做题不去实验也不能成为大牛。
爱情指南看得再多,不去找妹子/汉子也不能成为情圣。
即使一些内心的问题,内心的困惑,也往往不是单单通过阅读可以解决的。单单读佛经不能证罗汉果,最简单的净土宗还需要你常诵佛号。单单读圣经,也不能上天堂,至少还有祈祷的仪式。
书籍是地图,往往能为我们指一条明路,但是,你不迈开腿走,就永远到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关于阅读,有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一种是「读书无用」,一种是「读书万能」,应该有一个中间的观点。既认识到阅读的益处,同时还要了解阅读的局限。
单单将阅读是否浪费时间、是否有必要、是否算逃避,都是没有意义的。如何衡量阅读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人阅读的目的。而当你面对亟待的解决的问题,应对方法仅仅是阅读时,那么就算是一种逃避。



[发帖际遇]: 读书人 接到新儿教神秘人物的邀请,收到了旅游经费 5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书读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会害臊。

点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它的影响下,不出点书蠹才怪。将书读成了祭品,失去本有的活力。大多数读书人还是心知肚明,只是很多时候不敢也不愿直面而已。用武侠的话说,自废武功。  发表于 2014-9-22 0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9-22 08:52:27 | 只看该作者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点评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书读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会害臊。  发表于 2014-9-22 0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9-22 09:02:56 | 只看该作者
因材施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9-22 10:49:45 | 只看该作者
从概率上来说,读书是有用的。
原文里也说当文盲的堂哥变成富人后,并没有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当文盲,而是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9-22 13:44:11 | 只看该作者
对“读书”的界定还是有必要的,标题和文中的读书显然不是同一个定义,这样聊天挺没意思,或者可以换一个话题“只考文凭不工作的读书有没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9-22 14:1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4-9-23 08:38 编辑

接龙。不读书通常考不上文凭。学校的教科书虽然不完美,却能自成系统,有它自己的去处。

在现实中,不时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私营企业里,老板没上过多少学,员工们一个个高学历,老板与员工私底下既互相看不上,又彼此敬畏,总之不得不一起合作。

读书是不是无用呢,绝对不是。读书永远有用,但它不是狗皮膏药和万金油。

社会本身就是无形的书,老板通常对社会这本书读得多,经过不断试错得到的经验和直觉或天生的敏锐,是用多少学历垒起都换不来的。但是,直觉和经验或所谓的天赋不是长久之计,它只能独挡一面,无法支撑太久太多,到这时,显然需要补充能量,在企业里,最简洁的办法就是他人的协同合作。

因此,落实到个人的读书上,就不能一味地追求通常意义的读读看看。读书是学和思的相结合,哪样都不能偏废,得用体验和感受把它们不断弥漫融合,以避免生搬硬套。甚至我认为,体验和感受就是思的一部分,这是具体的思;还有一部分就是抽象之思了,而它,正是以具体之思为基础的,否则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既不能做文盲更要避免充当书蠹,这不是废话嘛,谁不知晓呢。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则五花八门,忘了初衷。
比如,我自己,就好像一直在里边挣扎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9-22 17:09:21 | 只看该作者
读什么样的书才算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09:19:35 | 只看该作者
shwyyan 发表于 2014-9-22 17:09
读什么样的书才算读书?

现在有个将近40的在读博士,依然靠父母养活,在读书。

点评

台湾这种人更加多一些。  发表于 2014-9-23 09:55
当事人不去,没人管得了。  发表于 2014-9-23 09:55
好像有本书里讲过,这要去看心理医生。  发表于 2014-9-23 09:49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读书人 花了 2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1 , Processed in 0.07566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