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如何奖惩孩子,我谈过很多次。一般我们建议多鼓励,少惩罚。但是,若孩子前期教养中缺乏规则建构,以至于极度自我中心,从态度上或者行为上故意伤害到了其他人,或者造成了事物的损失等。这类问题,就需要另当别论。 今天的微信话题,就围绕这类行为问题的“惩罚方法”展开。
NO.1舍不得惩罚孩子,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
微信上一位妈妈问我:
罗老师好,我家男宝42个月,他很自我,现在是遇到他想要的东西或想看动画就会拽着我给他,还语气特横,要有些事不适合他做,或别人制止他时,他会转身去踢别人或者语气特横的,我的做法一般是转移,或者告诉他该怎么和他人交流。不过时而好用时而不好用。我该怎么办?
很明显这个孩子前期成长过程中,自己的需求太容易被满足,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关于孩子的踢人问题,大人其实有必要将惩罚引入孩子的教养中了。这里所谓“惩罚”,并非打骂,而是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当孩子多次犯错,屡教不改的时候,可以用减少买玩具和零食,或在规定时间内禁止看动画片等方式稍作惩罚。这需要大人的坚定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事实上,平日里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清楚告知他的行为造成了什么结果,以及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惩罚方式。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不恰当动作”造成的,需要一起去收拾残局,并且提醒下次该注意什么。如果因为自己的一个行为伤害到别人,孩子则需要道歉。
对于愿意承认错误、并承担后果的孩子,大人可以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鼓励,并适当减轻惩罚。如此,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NO.2“惩罚”要及时,否则就无效
若孩子出现上述提及的行为问题,大人需要及时“惩罚”孩子,不能拖泥带水。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于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
但,也有例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如果当时情况不适合惩罚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暂时放一放。
“惩罚”之时,即使遇到孩子央求、哭闹,也需要冷静地坚持。若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孩子会拿眼泪做惩罚的挡箭牌。
NO.3惩罚时,态度不要太过严厉,方式不能太粗暴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度”就必须合乎孩子的接受范围。不能太严厉,不能太粗暴。
前不久读到一则新闻:一个10岁的孩子,仅仅因为楼外工人太吵,影响了自己看动画片,就剪断了别人悬空的安全绳。幸好未酿成大祸,但已足够引人深思。
这样的熊孩子是如何养出来的?新闻里的这个孩子认为工人“做错了”,就用了非常粗暴的方式对其进行“惩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可以从很多父母的教养中找到痕迹。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错误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惩罚手段。比如,你错了,我就直截了当地断了你的念头、需求,但是不做太多解释。这样的做法,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对待他人的错误,会同样的粗暴、不考虑他人的需求、看不到事情的真正后果。
所以,惩罚必须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如此才能真正帮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获得进步。
要做到这一点,惩罚孩子前,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要急于粗暴的惩罚,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我很不高兴你的做法”、“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这样做,一是让自己平静下来,二是让孩子知道你生气了,三是给孩子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和时间。
NO.4惩罚前要有规则,惩罚时要按之前立好的规则进行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为了真正帮孩子建构规则,区分好对错、应该不应该,平日里父母就需要对孩子不应该做的事,事前跟孩子协定一个奖惩规则。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惩罚”孩子的时候,家长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这是一个教会孩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孩子才能掌握正确行为处事的方法。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执行“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
最忌讳“惩罚”孩子的时候,把焦点集中在让孩子难受上,比如让其坐冷板凳、关小黑屋、让孩子独自去想。这些冷处理的方法,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而且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孩子仍然不清楚怎么才是对的。
NO.5父母的言行要一致,不可一人罚,一人赏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奖励时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会使惩罚失去作用。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更有可能导致惩罚的失败。
NO.6惩罚中的另外几个禁忌
1.不可以讽刺、挖苦孩子。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2.不可以无休止的唠叨。话要说重点,一遍就好。否则孩子表明说“知道了”,但极有可能只是为了停止你的唠叨,其实并未真正听懂。
3.不可以翻旧帐。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牵连、翻旧帐。
最后,请一定记得,“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所以,惩罚之时,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何受罚,并且带孩子一起,更多将关注点集中到事后的问题解决上。当孩子有好的表现,多鼓励孩子的正性行为,才能逐渐以鼓励替代惩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以上内容来自静观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