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白卷每周观察】高考改革的四大悖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9 06:2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及中国大陆的教育,高考是一个不能越过的话题。每次教育部发出高考改革的方案,总会引起社会很多议论。本次也不例外。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
但目力所及,似乎这些评论都没有涉及到真正核心而根本的问题,即:高考改革并不是只改考试。或者说改变了考试的形态,并不意味着高考已经改革了。

我们认为,谈及高考改革这个问题,必须厘清或解决四大悖论:

第一个悖论
由于高考在大陆教育中,受到的批评实在太多。因此有一年我问吴非老师说:那是否可以取消呢?他沉思片刻,就说:如今取消恐怕也不可取。

因为他是在文革的年代走过来,深知一旦规则失范所引起的动荡,恐怕远非想象所能描述。

高考所承担的社会意义非常繁杂。比如我们把高考比作一种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取消它也意味着一种革命。一旦如此,就必须有替代的方案才可行。

无论我们怎样的憎恨高考的形态,在如今仍然没有方式可以完全取代它之前,只能期以改良。

如果有朝一日,高考在渐渐的改良中,慢慢失去了现在的意义,或者说,有新的标准可以取代高考的位置,那么也许不需要大家去批评,它也会自己消失了。

所以第一个悖论是,虽然高考不能取消,但这个问题本身就含有了一个答案,就是:高考为什么不能取消是因为目前高考所代表的标准无可取代。

只有弄清楚它背后所承担的的社会标准,才能做出真正的高考改革策略,否则都是空谈。

第二个悖论
高考存在的意义,在49年以后体现的最为明显的一次,是1977年恢复高考。

它重新建立了标准,推动了阶层的流动,主要是依靠知识,而不再是政治。这也是目前来看,高考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高考的指挥棒不但指挥着高中的孩子们,也指挥着中国的阶层流动。当然,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测试,其来源与中国的科举也有很大的渊源。

由因为清末取消了科举制,那么在一个官僚体制的国家中,就失去了为统治阶层取士的方法。这也成为清廷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孙中山先生在民国未建时,就提出了考试院的架构,来重新确定取士的方式。这种想象与现在已经很相像了。

这也符合世界大趋势。虽然现在是商业社会,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谁最有钱谁当政的。社会的阶层荣誉,也不能来自金钱。所以,只能依靠智识的测试标准,算是比较公平的。这种思考,在邓先生出来主政的时候,已经谈论的很多了,这里就不再展开。

问题就在于,如今的高考,是否还能促进中国的阶层流动?从如今的毕业后果来看,多少还保留了这样的功能。但是它已然在变得缓慢,阶层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所以说,一旦高考不能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也不能影响豪门子弟的命运,它势必变得如同鸡肋。中国的王朝很奇怪,每当朝代衰落,大抵都是落第秀才出来折腾,这不是毫无来由的。

这样就是第二个悖论,高考的大功能虽然仍在但却日益变得不那么重要,那么其改革的意义何在?

第三个悖论
高考为何要改革?

促进阶层流动似乎一直都是高考意义的潜台词。从每次发布的文件来看,高考要改革大多数理由是由于不能符合社会需求,或者是与教育目标不一致。

这其实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是出于不符合社会要求,那么主动要求改革的一方应该是大众。但是事实上,这些年的改革纲要制定,与大众有关的就是征求问题,但如何制定以及怎样回应大众的问题,很难看见。

二是如果与教育目标不一致,那么教育目标是什么呢?教育最重要的根本不是公平这些社会问题,而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这个词很难解释,我们认为它不但包括德智体美劳,也包括康德所说的一切天赋的展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倘若我们承认这一点,又可以说,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完全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其实它是体现在每一天的。

它不但体现在教师的教法技法、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教材的内容设定等等,也体现在国家对公民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说这是第三个悖论:高考改革必然有社会因素,但如何得知社会需求需要广泛征调各个阶层的人来修正讨论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倘若由个人或者政府来统一做这样一个安排,很难。

第四个悖论
高考是出于什么目的?

我们现在世俗的认为,就是为了升入大学。其实从大学开始设立的意义可知,它应该是精英化的。不应该成为大众普及的东西。

原因很简单,大学所教授的东西不是流行文化。它应该在“出口”和“入口”两个方向都严格把关,选择出合适的人,来继承文明的道统。

这样说,没有贬低谁的意思。只是说,每个人有生以来的历程,决定了各自有适合的方向。有人适合钻研操作技能,有人偏向于哲思,并非大学就是最优秀的地方和最优异的选择。

现在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念头,主要来自于,在中国大陆,首先是大家要进入的大学分了三六九等的缘故。

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其弊端在台湾的改革上体现最为明显。兼之少子化和广设高中大学的影响,它可以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做到不到十分就可以上大学。

如果人人可去,那么大学实际上就失去了意义。它既不能教人以高深的文明,也不能保证学习者社会技能的提升。本质上,它是“多输”的局面。

高考没了摘选的功能就更加没意义,与取消也差异不大了。而社会又将遵循怎样的标准来选择毕业后的人才呢?这也相当于重建标准。

所以说,这是第四个悖论,如果没做到:教育分流的阶段和标准;预备未来社会选拔的标准。那么所谓改革既无基础也无出路,那是非常危险的。

总的来说,高考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堆事。它不但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整个社会来献计献策,共同努力,最终才能真正的有所推动。否则,无论多少次改革,都会落在社会潮流之后。因为没有人或者国家可以掌控未来。




[发帖际遇]: 1717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开宝箱,分到了 4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9-9 07:39:4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道理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9-9 09: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4-9-9 09:23 编辑

不太看得懂所有悖论,咱讨论下细节吧,
第一个:目前高考所代表的标准无可取代,因此高考不能取消。它的标准细则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的确无可取代,看不出哪里有悖。
第二个悖论,高考的大功能虽然仍在但却日益变得不那么重要,那么其改革的意义何在?
改革的意义在于完善高考的大小功能,至少目前或下一阶段,高考还是挺重要的。总不能因为它日益不重要,就不睬它,让它自生自灭。正是因为努力地去完善它,去匹配时代的发展,它才会变得愈来愈不重要。在不完善的状况下,会把它看得很重是很自然的。高考虽然不能彻底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但的的确确也只有这条途径能更好地帮助寒门子弟了,相对来说,对大家都还算公平。国内如此,国外也差不多。就像当初科举的出现,也是不小的进步,高考总不能也走它那种越来越僵化的老路。
第四个,大学是选拔和普及并进的吧,台湾十分上大学,说明开始迈向普及了。只要自己想上,十分上大学,也是可以的,只要能过得了大学毕业考试。现在的问题倒是,国内初中上高中那一关,就给唰了一大群,都不给孩子继续上学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9-9 21:48:49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这个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2 , Processed in 0.07298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