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最近向我抱怨:自己辛辛苦苦、挖空心思,又是翻书查杂志、又是虚心向店员请教,终于为小鱼买来的玩具,小鱼却只是象征性地碰一下,然后就不玩了,或者每次玩的时间很短。
相反,1岁的小鱼却非常喜欢玩大人眼里不可能视为玩具的东西:比如,锅碗瓢盆,或是一个小药瓶、废瓶盖,一个很普通的纸巾盒等,可以连玩好几天都不厌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小鱼的小脑瓜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难不成这么小就和妈妈有了“代沟”。
是否好玩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会按照宝宝的年龄特点挑选玩具,这个大方向是不会错的。但是有时却忽略了玩具是否好玩,特别是在孩子的眼里,您看上的那个玩具是否好玩。
有的家长过于注重玩具的教育功能,希望玩具具有“多功能”,通过一个玩具又能有训练各种感官,又有动作技能的提高,还有社会交往、语言教育等等,可是做妈妈的偏偏忘了,如果玩具不好玩,孩子连看都不愿意看,再多的功能也都没了用武之地。
其实为孩子挑玩具最好还是选择功能简单的,越是简单的玩具想象的空间就越丰富,越能够让孩子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功能单一就仅限于开发一种能力,因为孩子的小脑瓜并不简单,自由的想象会让他玩出很多新的玩法,更具有创造性。
比如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盖子,大到锅盖、小到药瓶盖,甚至每次出去玩都会捡回一些瓶盖,简直就是一个“破烂儿大王”!后来我发现小家伙不仅用这些盖子依据大小排队、盖高塔、当小车推,还有了大小搭配的概念,甚至还能将根据不同的颜色、图案将可乐、雪碧、醒目的盖子和相应的瓶子正确匹配。这真是很神奇!
由此看来,玩具的功能设计固然重要,但能吸引孩子并让他自己琢磨着玩的玩具更有用,从中他可能会“悟”出你非要教给他的东西。
模仿性游戏
有的设计简单的玩具孩子可能通过模仿就会玩了,有的甚至是无师自通。但有些玩具如果想让孩子玩的时间长久,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巧还真的不成。
一项针对30个月到36个月大孩子游戏的研究表明,一些带有模仿性的游戏,如果有大人在场,孩子玩耍的时间通常比孩子单纯地和同龄玩伴一起玩的时间要长。因为在大人的指点下游戏更具真实感,孩子能够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操作手中的玩具,比如哄娃娃睡觉、开车、做饭等。而孩子一旦学会了玩玩具的某种技巧,兴趣就会不断增加,有时候会不断重复一个早已让大人觉得没意思甚至厌烦的行为,并从中发现了无穷乐趣,并找出新的玩法。
别限制过多
您有没有想过:限制过多的玩具有时候也会影响孩子玩的次数。比如有的玩具有很多的游戏规则,或对场地等有一些限制。
安装或玩起来过于麻烦也会影响孩子的兴趣,甚至破坏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保持兴趣和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如果准备工作过于繁琐就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还有些妈妈过于注重玩具的价钱。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奶奶,带孩子出来玩的时候从来都不带玩具,孩子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玩。难道是真的没钱买个玩具吗?后来还是奶奶道出了实情,其实孩子的玩具很多,都被老太太收得好好的,因为它们太贵了,老太太怕弄坏不敢给孩子玩。这样看来再好的玩具也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