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校合作中,父母向教师提问是重要途径。中国的父母自古以来就靠“问”这种古老而又简洁的方式获取信息。提问与回答,成了决定家校合作的重要信息之桥。作为班主任,我经常接受父母的询问。父母善问,询问就成了教育力,不善问,问答中就埋下对立的隐患,疏远家校间距离。
父母向教师询问,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泛泛而谈,笼统地问些诸如“我的孩子怎么样?”“我的孩子表现得好不好?”的问题。例如一次期末考试后,小敏妈妈来电交流并发问。首先,她回忆了小敏本学期语文学习上的的基本状况,特别例举了小敏在考试后自查出的答题失误,具体到“什么题目,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错误回答的答案是什么”小敏妈妈询问我:“您对小敏这个学期在语文学习的上作何评价?”“您认为她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差错?”两个问题的都紧紧结合小敏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询问“教师评价”,咨询“差错缘由”,教师的回答能与之应对,给与辅导。接下来,小敏妈妈叙述了“暑假期间,家中已经做的安排”,之后询问“您看这个安排是否需要调整,您对暑假生活有什么建议?”当我们交换意见之后,小敏妈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小敏的知识缺漏该如何补上呢?”“下个学期开学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十分具体,指向性明确,教师因问而答,也做到具体而有针对性。
看看小敏妈妈的三次提问有意思。面向“过去”的,提出“评价”“探因”类型的问题,并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根源;面向“当下”的,询问“方法”“措施”类型问题,并要教师给出“建议”;面向“未来”的,则多征求意见,寻求帮助,以便配合。问得具体,有层次。
询问,如何做到具体呢?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其一,问题尽量单一,范围要小。例如,可以专门询问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询问同伴交往,询问在校表现,询问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可以因为某一具体事件询问。范围越小越集中,越有利于教师专题,专项做出回答;其二,多提供观察到的现象,已实施的计划等信息,供回答者参考。提问的同时也要提供有效信息,以便教师回答时参考,这样更有助于做出全面,周到的回答。例如有父母询问孩子作业时分心的问题。多提供家庭环境描述,家庭成员的生活状况,家庭活动安排,父母对子女学习持有的态度等信息,就能对教师提供帮助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其三,提问和参与讨论相结合。向教师询问,也不能一味当个“收音机”。父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寻求教师帮助,也可以针对教师给出的意见做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当然,在意见相左的时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在正式实施前,偏听偏信偏执,结果最为不利的是儿女。
(作者: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