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观育儿 :像皮亚杰那样观察和了解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1 23:2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皮亚杰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孩子心理学家之一,在20世纪,他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的理论主导了大半个世纪。他通过孩子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并将传统的认知论改造成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而他的理论和实证观察研究,也改变了我们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思考方式。尽管也存在一些不足,皮亚杰搭建的认知发展理论框架至今仍无法超越,以后的孩子心理学家都是在其基础上做修补和完善。

他是孩子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它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些非常有影响的研究都建立在对自己的三个孩子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皮亚杰通过分析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揭示了孩子思维的本质,如客体永恒性、自我中心、包含问题、守恒概念,等等。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皮亚杰的几个对孩子早期教育有帮助的观察成果。如果你也能像皮亚杰一样观察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那么孩子的成长会顺利很多。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科学家

皮亚杰喜欢把孩子称为“小小科学家”,生来就积极主动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


看一下皮亚杰对他十个月大的儿子进行的观察吧:

劳来特仰面躺着……他接连不断地抓起塑料天鹅、盒子等物品,他把胳膊伸开,让这些东西从手上掉下去。他很明显地让掉的姿势不同。有时,他竖直地伸出胳膊,有时,他斜着,搁在眼睛的前面或后面。当物体落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他会让这个东西在同一位置再落两三次,仿佛在研究空间关系;然后,他又进行调整。在某一时候,天鹅落到他的最旁边,他没有吮吸(尽管这个东西本来是这样用的),而是把它又扔三次,而他的嘴巴仅仅象征性地张张。

孩子总是忙着探索,想通过积极地探索来了解所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他们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想发现他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的性质和行为特征。可是他只是偶然触摸,但接着他会像科学家一样追根究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一个新事物,探究各种可能性和后果。

发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大不相同,这是皮亚杰最大的天才之处。
可有些父母,如果看到孩子扔东西,然后习惯性地以大人的思维方式去制止。却不料,在阻止孩子做出扔的动作的同时,也阻止了孩子的“科学”探索。而且,还会发现,越阻止孩子扔得越来劲,因为他找到了这个动作带给他的比“科学研究”更大的乐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像皮亚杰一样,转变思维方式,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孩子,那么孩子就可以获得更多自由探索的机会。不要跟孩子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再扔我就要打你了”等等不必要的负性的话。


客体永恒性——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

如果给孩子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就在他们要够着的时候,用布盖上玩具,挡住不让他们看见。小一点的婴儿会立刻停止够玩具的动作,把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大一点的婴儿在玩具被遮挡时,会继续找玩具,他们会盯着布,用手把布掀掉,寻找布下的玩具。这就是经典的藏猫猫游戏。皮亚杰和三个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都玩过这个游戏,并对很多孩子做了类似的实验。

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婴儿看世界的方式完全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东西存在与否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对他们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增加——大概要1岁以后——孩子才慢慢意识到事物是客观持续存在的。

说到客体永恒性,不能不提一下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大约在9个月到1岁开始,慢慢开始习得客体永恒的概念。但是在这之前,孩子的逻辑是非常决绝的: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分别,几乎都像是场悲壮的“生别离”。所以妈妈们会发现,有些孩子是妈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些孩子夜里睡不安稳,需要妈妈在身边才能睡踏实。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概念里,自己就是和妈妈一体的。等到自我意识萌芽后,发现妈妈是会离开的,则又开始随时担心被抛弃。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两个月就会得一次湿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问到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这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两个月就会出一次远差,持续一周以上。于是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周期性消失。中医讲,忧伤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上就有了变化!不要小看宝宝的情绪杀伤力,越快乐的宝宝,身体就会越好!。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晓,并且在承诺给孩子的时间范围内回到孩子身边。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发更强烈的焦虑情绪。同时,我们建议,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宝宝3岁前,每次与他的分离时间不要超过4天。

皮亚杰还认为,客体永恒性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中建构起来的,就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并不是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所以为了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还可以多和他做藏猫猫的游戏,给他制造理解客体永恒性的机会。比如把爸爸或者妈妈的脸用布蒙起来,再拿掉等。



自我中心——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孩子天生认识不到别人的观点可能和自己不同,他们完全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这就是皮亚杰的“孩子自我中心”。

皮亚杰用经典的三山实验来解释这个术语。在孩子座位前摆着三座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山的模型,再出示给他们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的山的照片,要求他们找出与他们看到的相同的照片。然后,在山模型的另一端放一个娃娃,要求孩子从相片中找出与娃娃所看到的相一致的一张。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会再一次指那张与自己看到的一样的照片。

皮亚杰得出结论: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表现——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角度,认识到别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样的景色。

皮亚杰提出的这个术语并没有贬义,只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跟自私无关。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经常会看到一些爸妈,在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时责怪孩子,甚至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是捍卫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把玩具留给它的主人,并为新来的孩子寻找其他替代物。


万物有灵——对孩子做生命教育

皮亚杰还研究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比如问孩子“如果我把这个纽扣扯下来,它会有什么感受?”“太阳知道他会发光吗?”“椅子会介意被人坐吗?”“当有云并下雨的时候,太阳做什么?”通过孩子的回答,他得出结论:学龄前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辨别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没有生命的。

最初,任何物体都被孩子看成是潜在的有意识的,比如一块石头,他“知道”自己被移动。后来孩子认为只有动着的物体是活着的,比如自行车或被风吹的叶子。而生命也就局限到河流、风等自发运动的东西。最后,孩子认识到生命仅仅在动物和人类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和物生命的区别有根本不同。

拿类似问题去问问你的孩子吧。如果你的孩子处在认为万物有灵年龄段,完全可以借此来给孩子做一些生命教育。比如教孩子珍惜生命,爱护大自然,关爱小猫小狗等动物。



TIPS: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吗?

皮亚杰的观察使他相信,孩子理解世界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的阶段性的,而不是一条连续的线。他将孩子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分为4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代表认识方式的本质上的不同。并且认为,在每个阶段,孩子都会出现思维上的重新组合调整,而且虽然孩子达到这些关键阶段的年龄各不相同,但是发展的次序却是不变的,不能跨越。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尚不能再头脑中再现世界。客体永恒性就出现在这个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符号思维、语言、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假扮游戏出现,孩子能够清楚地辨别出现实和幻想的不同。思维是自我中心的,一直到这个阶段的后期,孩子才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如,多重分类、逆向、序列以及守恒。逻辑思维在这个时候出现,但仍主要与具体事件而不是与抽象概念想联系。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在这个时期,能够进行包括纯粹抽象和假设的概念进行推理。他们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想出大量解决方案,并有能力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思考越来越建立在想法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基础上。

不过,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成功完成任务的年龄要比皮亚杰早很多。在阶段性上也有很多质疑,大量的证据显示,认知功能的转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进的,而且也不像皮亚杰认为的那样,认知的各个方面会全盘皆变。

然而,不管是阶段性明不明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能力出现的顺序不会变化,只是会因孩子的个体特征而不同。了解了这些先后顺序,我们至少可以更能明白,孩子在某个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并非真正的问题,只是孩子内在发展的需求而已。做从容的父母,从读懂孩子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9 , Processed in 0.135373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