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1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奥数的前生今世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5 19:3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奥数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究竟有何来历?

对那些被奥数裹挟的家长们而言,奥数让人既期待又憎恶。
如此,为什么是奥数?它因何出现,又因何长驱直入,渗透进中国基础教育的骨髓?

大师的角逐

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简称为“IMO”。不过,在此之后这项竞赛并没有连续每年举办。直到1959年7月,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教授罗曼向东欧国家的中学生发出邀请,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当时,来自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等7个国家的52名中学生展开了一场智力的角逐。从此,这项竞赛在每年7月举办一次,只在1980年因东道主蒙古经费困难而间断过一次。

比赛章程明确规定,参赛者必须满足“年龄在20岁以下”、“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中学生”等几个条件。

IMO试题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涉及数论、多项式、几何、博弈等板块。正式比赛分为两天,每天做3个题目,共9小时。出题范围超过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最终,大约有8%的选手能获得金牌。

后来,事实证明,获得IMO金牌的学生有不少已成为数学大师。

2010年8月,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将“数学诺奖”菲尔茨奖颁给了越南数学家吴宝珠。早在1988年,吴宝珠与俄罗斯的佩雷尔曼、澳大利亚的陶哲轩共同获得了第29届IMO金牌,后来三人被誉为“当代数学三杰”。

据称,16岁的佩雷尔曼获得满分,同龄的吴宝珠只被扣了一分。而陶哲轩则由于最后一题没有做出是金牌选手中分数最低的,不过,当时他还不到13岁。

上世纪70年代起,IMO参赛国开始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当然,中国也没有成为例外。1985年,我国第一次派学生参加IMO,两名学生奔赴芬兰。

崎岖的中国之路

其实,中国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缘分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1945年,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完成了名著《堆垒素数论》。一年后,他应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从昆明前往苏联进行访问。其间,华罗庚聆听了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和亚历山大罗夫为参加数学竞赛的师生所作的演讲,主题是关于对称性和复虚数。随后,在仔细地考察了苏联进行数学竞赛的情况后,他兴奋异常,认为这正是中国需要的。

从苏联回国后,华罗庚开始构思未来中国数学发展的道路。10年后,他与数学家苏步青按照IMO的形式,开始倡导在中国开展数学竞赛。1956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城市分别举办了中学生数学竞赛,这是奥数在中国最早的阶段。

不过,“文革”开始后,数学竞赛因被冠以“封、资、修”的名号而取消。1978年,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后,首届全国八省市数学竞赛开赛。第二年,八省市数学竞赛扩展为全国数学竞赛。同时,中国也接到了IMO的邀请。

随着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所有与会代表都认为,要以数学竞赛为普及的手段,但是重在参与,竞赛成绩并不重要。而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因为耗费太多人力、物力也并不被政府看好。因此,对IMO的邀请,我国迟迟没有参与。直到1985年,有人询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所有的大国都参加IMO,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一直不参加,中国政府才当即决定参加当年的IMO。

随后几年,越来越好的IMO成绩加速了数学竞赛在中国的快速发展。1990年,第31届IMO来到了中国,大批奥林匹克教练员和业余奥数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20多年来,随着小升初就近入学、中高考加分保送等政策的出台,奥数渐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沦为学生追求升学、学校择优录取的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8-16 10:32:19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楼主分享对学生学奥数的理解和看法!
[发帖际遇]: 热情的 wanglwi2005hb 经常请喝酒,得到了新儿教酒神奖励 5 威望,太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3:19: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mlucky 于 2014-8-16 13:21 编辑

中国拿了最多的“奥数金牌”,却没有“数学金牌”

  国内数学家们近几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国外的“奥数金牌”得主中,已经产生了“数学金牌”得主——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奖人中,已有多位奥数金牌选手。甚至,国际数学联盟的领导人中,也已出现了当年的奥数选手。

  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10岁、11岁、12岁参加过三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铜牌各获一枚,最好成绩是所有选手中的第23名。31岁时,他获得菲尔兹奖。如今,他也只有37岁。

  40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曾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奥赛金牌得主。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官方网站显示,因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并且拒绝领取菲尔兹奖和百万美元奖金而声名远播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是1982年奥赛第一名。

  奥数选手成为数学家的案例,刺激了中国同行。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对记者指出,中国“奥数金牌”得了最多,“数学金牌”还没得到,“这跟教育肯定有关”!

  从奥数金牌来看,中国已经是个强国。截至2012年,中国参加了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中17次总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

  而有史以来参赛的158名中国学生,总计获得了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包括奥数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竞赛,“功利色彩太重”。

  他说,吴宝珠、陶哲轩等人获得奥数金牌,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我国的奥数训练是机械化的,教给学生怎么解题,反倒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磨灭了。

  对于奥数获奖者可保送的优待,他表示强烈反对。

  “本来应该是天才的,考查学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马志明说。

  近些年来,对于奥数的“围剿”一直没有停止过。

  教育部宣布,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imlucky 花了 3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3:2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mlucky 于 2014-8-16 13:25 编辑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认为,如何不让大纲以外的题目进入试卷,“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他认为,应当建立一个“教育标准与水平考试体系”,解决如何划定范围的问题,这要依靠数学家。他认为,中国数学学会在这方面应当负起责任。
  在他看来,奥数热反映出的中国公众的教育热情是极其宝贵的,数学家们应该研究如何将这种热情通过“良性的能量灌溉系统”,传导到孩子们身上。而中国数学学会“对于这些底层的教育能量流,是处于无作为的状态”。
  “中国数学家们其实已经集体退出了奥数培训。”除了国家最高级别的奥数比赛和冬令营培训,还没有哪位知名数学家掺和过社会上的奥数培训。商业机构只能聘请一些数学专业的学生。
  这位教授并不反对奥数。他说,现在很多人批驳奥数,不是因为奥数本身不对,而是家长们不管自己孩子合适不合适,一定要孩子加入。
  他曾到奥数竞赛历史悠久的匈牙利交流。谈起奥数,当地数学界同行很惊讶中国有这么大的奥数培训市场。据他了解,匈牙利也有奥数培训,但不对学生收费,老师公益付出,政府提供补贴。
  因此,他建议我国“奥数培训公益化”。公益机制可以有效遏制全民奥数的风潮。如果让花钱参加商业培训的学生,总是在奥数比赛中比不过接受公益培训的学生,“自然就没那么邪火了”。
  在“人人喊打”声中,这位数学教授反其道而行。他筹建了一个数学教育工作室,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奥数,“将来肯定会教儿子奥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8-16 15:55:48 | 只看该作者
可以不参加奥数竞赛,但从小进行适度的思维训练是必须的。因材施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0-9 14:39:38 | 只看该作者
本来奥数是选拔有数学天分的人,可惜现在的社会总是坚信天分是完全靠培养的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所以奥数成了中国孩子的“噩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12 , Processed in 0.101100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