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mlucky 于 2014-8-16 13:21 编辑
中国拿了最多的“奥数金牌”,却没有“数学金牌” 国内数学家们近几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国外的“奥数金牌”得主中,已经产生了“数学金牌”得主——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奖人中,已有多位奥数金牌选手。甚至,国际数学联盟的领导人中,也已出现了当年的奥数选手。 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10岁、11岁、12岁参加过三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铜牌各获一枚,最好成绩是所有选手中的第23名。31岁时,他获得菲尔兹奖。如今,他也只有37岁。 40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曾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奥赛金牌得主。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官方网站显示,因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并且拒绝领取菲尔兹奖和百万美元奖金而声名远播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是1982年奥赛第一名。 奥数选手成为数学家的案例,刺激了中国同行。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对记者指出,中国“奥数金牌”得了最多,“数学金牌”还没得到,“这跟教育肯定有关”! 从奥数金牌来看,中国已经是个强国。截至2012年,中国参加了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中17次总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 而有史以来参赛的158名中国学生,总计获得了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包括奥数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竞赛,“功利色彩太重”。 他说,吴宝珠、陶哲轩等人获得奥数金牌,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我国的奥数训练是机械化的,教给学生怎么解题,反倒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磨灭了。 对于奥数获奖者可保送的优待,他表示强烈反对。 “本来应该是天才的,考查学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马志明说。 近些年来,对于奥数的“围剿”一直没有停止过。 教育部宣布,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