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醉酒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9 16:0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可是让你表哥们一个个都把脸拾起来了啊!”《手机》里的这句台词曾畅销饭局之中,也是劝酒混战中的经典口号。不知道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里,各位酒客有否善用一下。
  作为反战的酒局旁观者,我对中国人的劝酒文化大惑不解。小酌美酒乃怡情之举,自个儿豪饮海喝也没关系,费解的是硬要别人牛饮一番,劝酒不遂时甚至搬出各种大道理,直到对方不支倒地或胡言乱语才作罢。
  这醉酒是怎么回事呢?早有定论,酒精敏感者,当摄入0.3~0.5ml/kg体重的乙醇时,即可出现面赤、体温升高、脉率加快等酒精中毒症状。不过,酒精中毒的元凶并不是乙醇,而是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
  酒精是胃最容易、最大量吸收的物质,当酒顺流而下,短时间内95%就可直接通过胃粘膜进入血液,顺着血液循环,直奔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脏。之后依次发生两个化学反应,先是由一种叫ADH的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通过叫ALDH的酶变成乙酸。
  第一个产物乙醛,是肾上腺的最妖媚的兴奋剂,它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后两者随即在全身引起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反应。根据个体差异,有些人遇到激素时血管收缩变细,血液容量迅速下降,表现为脸色发青、手脚冰凉;有些人对激素的反应则是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充盈,脸色如关公般赤红、体温升高、冒汗、心跳加速……要是激素让头部随血管充裕起来,血液犹如万马奔腾般在穿梭交织的血管网间翻腾,就会引起搏动性头痛和头晕。
  此外,乙醇在代谢时还要消耗可观的ATP。而ATP是肝脏的能量来源,为了维持ATP的恒定,肝脏惟有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以便产出足够的ATP,于是肝脏受损。
  有意思的是,西医看来为同一媒介的不同生物反应,在中医看来却有不同的理解,有曰:“脸红者为酒毒入血、面青者为酒毒入骨。”入血者尚可通过流通的血液逐渐排解掉,入骨的酒毒可就挥之不去、沉积于骨内了。
  有经验的人在被灌酒之前多吃些脂肪、蛋白质类的食物“垫肚子”,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以上食物进入胃内,能和乙醇结合并牢牢粘附在一起,等于锁住了酒精,阻止胃对酒精的吸收,让乙醇只能顺着胃的排空蠕动到小肠。牛奶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它还能覆盖在胃粘膜上起防范乙醇侵蚀的作用,使酒精性胃出血几率下降。
  醉酒了怎么办?最彻底的办法当然是像洗胃一样把吞进去的酒精吐出来。其次就是喝大量的水或茶冲淡胃液和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并通过增加血容量促进排尿,把“毒”泻出来。要是有条件,静脉点滴高浓度的葡萄糖是醉酒者的最佳“补药”,葡萄糖能迅速补充肝脏丧失的能量ATP,稀释酒精浓度并有利尿之效。要是将就一些,口服些糖类也是见效的。
  最后提一句,黄种人中80%为酒精敏感者,白种人则仅占5%,原因是大家的ADH和ALDH成分不同。大多数白种人饮酒后产生乙醛较慢,能马上代谢为乙酸;黄种人饮酒后产生乙醛速度快,但氧化为乙酸的速度却停滞下来,故容易产生乙醛积蓄中毒。说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明白了,能不能喝酒其实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如何如何,说到底只是身体里的ADH和ALDH两种酶玩的把戏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05:34 , Processed in 0.242638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