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需要学习儿童文学 ——从与亲子阅读的关系谈儿童文学的价值
文章要点: 1、回味美丽而纯净的童年生活,清醒的认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距离 2、通过儿童文学了解儿童,达到更好的与孩子沟通的目的 3、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会怎么做父母 4、熟悉作品,当好孩子阅读的“守门人” (因为文章有点长,拟分四次连载)
1、回味美丽而纯净的童年生活,清醒的认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距离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著名作家是如何看待儿童文学的:
曹文轩(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孩子能看的书,文字一定是干净清澈的,它能够在繁杂的世界当中,给成人一种心灵修正。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使感情纯化,宁静。《夏洛的网》正是这样一部书。成人可以在这样的作品中得到更为纯粹的精神体验。
毕淑敏(作家):童书带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它是一首心灵的摇篮曲。成年的世界充满了很多波折,情绪也常常在喜悦和悲伤当中波动,但童话总是会让你觉得安宁、美好、纯净。
徐坤(作家):每个成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有时候去回味一下童年的阅读体验,是很美好的事情。
我建议大家读读《夏洛的网》、《草房子》《绿山墙的安妮》等儿童小说,这些作品,会让您于喧嚣的尘世里获得一份纯净与安宁。
现在,我要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何感受?
面对孩子的举动,成人不解并嘲讽道:“谁在乎呢?”在这里,成人的言外之意是大人不会在乎小鱼的死活的,死多少是不足为惜的。
而儿童却头也不抬地回答道:“这条鱼在乎,还有这条,这条——”。
一句“小鱼在乎”,举重若轻地拭去了成人心灵上厚厚的世俗之灰。道出了儿童与成人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在这,我特别推荐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小王子》,看过小王子的人一定很多吧,我是百读不厌。这是一部作者为成人写的作品,作者在扉页的献词写道: 给里昂•韦尔特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能够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首先,我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理由:这个大人是世界上我最好的朋友;我还有另一个理由:他了解每件事,即使是有关孩子们的书也一样;我还有第三个理由:这个大人住在法国,他既饥饿又寒冷,他真的需要一些鼓励和安慰。 如果我所说的这些理由都还不够好的话,我不介意把这本书献给小时候的他。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所以,我把我的献词改为: 献给 小时侯的里昂•韦尔特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这句话,有没有让你震撼呢?
正是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儿童世界的单纯与美丽,成人世界的盲目和愚妄。
作者笔下的小王子是一个神奇人物,具有随意在星际之间遨游的超人能力。他满头金发、身着长袍,既无国籍,也无家园,生活在人类社会之外,不受任何陈规陋习的束缚,是无牵无挂而又天真无邪的传奇式的儿童形象。他是永保童贞的天使之化身,是智慧和真理之源泉,是作者理想之象征。
而作者笔下醉心于权势的孤独的国王,贪得无厌、一味追求金钱的市侩,学究气十足、脱离实际的地理学家,孤芳自赏的虚荣迷,因循守旧、缺乏独立思考,但具有实干精神的点灯人,忠于职守的扳道工,以及盲目的铁路乘客,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人物,是人类扭曲的生命形态。
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品中的几段文字,看看作者笔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大人们劝我把这些画着开着肚皮的,或闭上肚皮的蟒蛇的图画放在一边,还是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就这样,在六岁的那年,我就放弃了当画家这一美好的职业。我的第一号、第二号作品的不成功,使我泄了气。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们腻味。”
你当过这样的大人吗?
“当我遇到一个头脑看来稍微清楚的大人时,我就拿出一直保存着的我那第一号作品来测试测试他。我想知道他是否真的有理解能力。可是,得到的回答总是:“这是顶帽子。”我就不和他谈巨蟒呀,原始森林呀,或者星星之类的事。我只得迁就他们的水平,和他们谈些桥牌呀,高尔夫球呀,政治呀,领带呀这些。于是大人们就十分高兴能认识我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孩子就是这样被我们大人削去了幻想,消磨了个性。
“我到过一个星球,上面住着一个红脸先生。他从来没闻过一朵花。他从来没有看过一颗星星。他什么人也没有喜欢过。除了算帐以外,他什么也没有做过。 他整天同你一样老是说:‘我有正经事,我是个严肃的人’。这使他傲气十足。 他简直不象是个人,他是个蘑菇。” “几百万年以来花儿都在制造着刺,几百万年以来羊仍然在吃花。要搞清楚为什么花儿费那么大劲给自己制造没有什么用的刺,这难道不是正经事?难道羊和花之间的战争不重要?这难道不比那个大胖子红脸先生的帐目更重要?如果我认识一朵人世间唯一的花,只有我的星球上有它,别的地方都不存在,而一只小羊胡里胡涂就这样把它一下子毁掉了,这难道不重要?”
各位,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在孩子的心目中,又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他的脸气得发红,然后又接着说道: “如果有人爱上了在这亿万颗星星中独一无二的一株花,当他看着这些星星的时候,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他可以自言自语地说:‘我的那朵花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但是如果羊吃掉了这朵花,对他来说,好象所有的星星一下子全都熄灭了一样!这难道也不重要吗?!”
——这些话语,这些场景,我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旅途中,小王子只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些大人们真是奇怪极了。” 小王子在旅途中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大人真奇怪。”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在旅途中,他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些大人确实真叫怪。”
——我们是否都像小王子眼中的那些奇怪的人?
其实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内在小孩”,它象征着曾经年幼的我们纯真而未受世俗熏染的灵魂。
而儿童文学的作用,就是唤醒沉睡在每个人心中的“小王子”,就像小王子唤醒沙漠里沉睡的那口井。
只当我们心中的那份童心被唤醒后,我们才能够真正以儿童的视角去与孩子交流与对话。
而介于小王子和成人世界之间的飞行员,在逐步向小王子靠近……
儿童文学让我们发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差别,也为我们接近儿童世界创造了条件。
(未完待续)
——【麦田课堂】栏目文章为麦田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