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区域活动让孩子快乐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4 16:3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等,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划分一些区域,如科学区、智力游戏区、建构区、角色区、美工区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区域活动是具有隐性学习性质的游戏活动,是一种有别于小学化的幼儿园课程组织的理想形式,是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的场所,能让幼儿在玩耍中促进认知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自然的进行。  2、教育性区域活动虽然有其自主性,但它也不是幼儿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活动区域,它有其鲜明的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比较隐蔽,主要体现在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操作上,对区域规则的遵守上,以及在与伙伴们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积极的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例如: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小餐厅等)最重要的教育性在于它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结构游戏区的教育性主要在于能够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手部动作的发展,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等等……3、实践性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区域活动,都要通过幼儿的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它的教育性。区域活动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只有身体力行,实际练习才能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二、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作用。结合这些特点,我认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主题一直是老师们十分焦虑的问题,我认为,区域主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本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孩子们的兴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等,不能照搬,适合自己本园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幼儿园创设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在确定区域主题方面有一定的心得:  (1)区域活动的主题应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创设游戏区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游戏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他们的兴趣需要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来进行创设,以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游戏活动的开展。  例如:小班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成型的形象玩具,且对于充当游戏角色感兴趣,但他们的角色意识并不强,因此我们在小班创设了适合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我们为小班创设了以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群能力为主的操作区,让孩子在“帮娃娃扣钮扣”、“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体验,更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于扮演角色的意识更强烈,且角色语言也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发展,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在中班创设了“小餐厅”“美发屋”等角色游戏区。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为大班创设了“棋苑”活动区。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2)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确定区域主题在每个班级创设区域之前我们都要同幼儿进行谈话,了解幼儿想玩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协调确定好区域的主题。幼儿对这个区域感兴趣,才会愿意玩,才会在玩中获得更多。另外,我们在每个区都设立了一个幼儿入区记录,以记录幼儿每天进入该区的次数,一段时间后统计出结果,根据结果再适当调整该区的主题。  (3)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区域活动主题各班除了选择了几个固定的区域外,如大班创设了固定的美工区、结构区、棋区、科学操作区、植物观察区等等,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灵活的随机区域,这个区域是随我们的教育活动而随机开设的:如我们在进行“恐龙”主题教育活动时,它被建成“恐龙博物馆”科学区,在进行“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变成“爱心医院”角色区,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区域活动成了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不仅在该区域活动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还巩固了本主题的知识,一举两得。  (4)注重区域活动主题之间的互动班级创设不同的区域,还应注重区域间的联系,让区与区之间能够互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增加趣味性。如红果果班开设了“小餐厅”角色区,又开设了“贝贝超市”,还在此基础上临时开设了“银行”,孩子们在玩时,就可以在区域间进行互动游戏。“小餐厅”的服务员可以去“银行”取款,然后去“超市”买“餐厅”需要的用品,然后还可以将“餐厅”的收入重新存入“银行”等等,区域间的互动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玩的积极性,也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5)区域活动的主题适当体现地域特色我们在区域主题的选择时还充分考虑到了本地的特色,如我们威海的烧烤店很多,孩子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非常感受兴趣,我们就开设了“海滨烧烤店”这一角色区,它有浓烈的威海特色,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幼儿为主的原则区域是孩子们的区域, 这一点勿庸置疑,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园在创设区域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除了区域主题是以幼儿兴趣为参考设立的之外,我们在整个创设过程中,都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建,让幼儿真正做区域的主人。  (1)共同商讨区域需用的材料,并一同收集、布区。如:在创建“恐龙博物馆”时,通过与幼儿谈话确定了该区需用的料后,我们分头准备收集。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有关恐龙的图片、书籍、模型等,我们收集了一些树根、树枝、仿真花、草、等。材料收集完后,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商讨摆放这些物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恐龙博物馆”诞生啦!  (2)幼儿自己制定区域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布区完成后,我们会安排幼儿自己讨论进入该区的规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绕平时玩区时出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我们共同归纳出该区规则,并让孩子们用图画的形式自己表现出来,贴在活动区内。由于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遵守(三)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安全卫生,有科学性。  区域活动是以各种各样的材料为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投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该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1)区域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对于其中投放的材料首要的要求是要安全、卫生。对于游戏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无毒无异味,而且应该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应该慎重投放,以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卫生。  (2)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如:小班上学期、下学期游戏区里的材料就应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同是结构区大、中、小班投放的结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小班的相对容易,而大班的相对应有难度……三、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教师指导策略在活动区中,任何主题的提出及材料的投放过程,处处体现随机性和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教师的教育意图在活动中不断地调整,灵活地实现。活动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指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活动区活动的开展和活动质量。因此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1、以幼儿的需要为投放材料的基点,陶行知曾讲到:“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因此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还要了解幼儿潜在的能力水平;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共同需求,还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和特有的学习风格。材料是否丰富、有趣、可变对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及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区中有趣的凸凹镜、奇妙的磁铁、会变的三原色、沙漏、转盘、拼图等,生活区中的夹弹子、动物喂食、小猫钓鱼等,计算区中的图形、数字宝宝、七巧板、多变的几何体等对幼儿就充满了诱惑,幼儿玩的兴趣就很浓。但仅仅丰富而没有变化的材料也难以长久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例如,一些幼儿对时装模特大赛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便引导他们利用废旧物品,自己设计并制作服装,“快照大头贴小屋”又变成了“时装模仿秀”的舞台。这种变化与调整是教师细心观察、正确解读幼儿的结果。当幼儿对某些区域中的材料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时,教师应赋予物化的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让环境贴近幼儿生活,富于情景性,以重新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  2、给幼儿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陶行知曾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孩子”。教学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积极的动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探究性操作活动,多让幼儿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真正放手让幼儿活动起来,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在操作活动中萌发,这样,有利于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形成较稳定的、可迁移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强调“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积极强化在教育上的意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探究性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所谓百种材料,并非是绝对的百种,而是考虑材料的不同维度,如,纸张就有大小颜色、质地、硬度等之分,而且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尤其是低结构、多功能、富于变化的材料都可以达到百种材料的效果,进而鼓励、刺激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这样,有利于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形成较稳定的、可迁移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师在区域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陶行知提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学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谈举止及行为表现,学会等待,寻找适宜的介入时机,在幼儿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种种设想试验、观察,寻找答案、发现秘密。在其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挑战,继续引发孩子新的思考。教师的适宜引导、与幼儿的互动碰撞不仅能激活幼儿的经验和思维,更能促使其自身原有经验不断趋于客观和科学。  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幼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适合本园幼儿的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乐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8 , Processed in 0.10798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