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4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追悼会侧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8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上海交大晏才宏老师追悼会侧记( 2005年3月20日 )  天妒英才。57岁的交大老师晏才宏,3月19日永远地与他热爱的亲人和学生分别了。下午,龙华殡仪馆大厅挤满了赶来送行的人。一朵朵淡雅的康乃馨,一本本朴素的追思录,在人们手中传递,传递的是真切的哀思——    “再来一回突击测试吧”     88级3381班的孙尧红紧紧拉住悲痛欲绝的师母:“晏老师调进交大,第一个接手的就是我们班呀。当年,他在课堂上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丝不苟讲课;课余还三天两头扎进我们的寝室,当我们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新世纪里进校的学生来了。大家泣不成声:“老师啊,您有多少奇思妙想我们没有听够,多少精彩理论我们没有学够,又有多少学弟学妹在慕名期待着进您的课堂,多少全新的书稿讲义期待着您的演绎。太多太多的工作,您还没完成;太多太多的牵挂,您留给了我们……多希望再次见到您突然冲进课堂,高喝一声‘今天测试喽’!”     一个坚守七年的承诺     许多老同行与老同学赶来了。挚友申幼犁含泪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才宏他七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都从闵行校区或宝山家中赶到静安寺,为当年插队落户的东北农场知青的子弟们义务补习。直到生病住院,他才不得不放下这副‘编外中学全科辅导员’的重担。七年呐,每一次义务辅导,他都那样神采飞扬心满意足,仿佛这就是他的使命。”   “从不曾获得荣誉的晏才宏,已经获得了最高的荣誉;没评上高级职称的晏才宏,已经赢得了最高的职称。因为他已拥有至上的殊荣,这便是满天下的桃李为他大写了‘人师’二字”!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含泪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8 13:08:54 | 只看该作者
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离世 去世时仍未评上教授 <img src="http://cn.yimg.com/sp/sarticle/news/200504050820030.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因没论文去世时仍未评上教授,但教学水平广受学生称赞,学生网上发表千余篇文章悼恩师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 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位学生在校园BBS悼文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 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 一个学生在BBS上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们清楚记得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订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晏才宏陷入“钻牛角尖”误区?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在空中划着电路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 “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副大眼镜,乱乱的头发。”这是一个学生对晏才宏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晏才宏的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孩子讲解,后来孩子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补就是两年……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 取。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在空中划着电路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爱吃肉,时常开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专家观点 高校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 “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在评论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悲剧命运”时说,重科研轻教学、对大学教师考核“一刀切”的现状必须改变。 唐安国指出,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其中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而现在很多大学片面重视科研,以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主要指标,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上讲台的名教授更成了“稀有物种”。 “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唐安国说,“当然,不能否认那些潜心科研的教师是人才,但对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热心教学者的惩罚。” 他认为,现行大学教师考评体系的弊端主要是“一刀切”。为了全面实现大学的功能,鼓励教师上讲台,考评体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可以制订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选择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4-8 13:13:59 | 只看该作者
"只有最后155天,他属于我和孩子" --妻子眼中的晏才宏( 2005年3月17日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images/00021409.bmp"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从16岁相识,到牵手结发,王珏珉对晏才宏实在太了解了:“他把一辈子都扑在了教学上,花在了学生身上,只有最后的155天是属于我和孩子的。”  155天,是晏老师离开讲台住院到3月12日去世的全部时光。回望晏老师的一生,一个全身心投入事业的教师形象是这样清晰。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跟着”   晏才宏生病期间,当年的学生周晓琪前去看望,第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认识我的。”晏老师摇头。周晓琪说:“您以前骂过我。”晏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初周晓琪到晏老师这里求教,讲解了三遍,他还是弄不明白。对学生一向热情的晏老师不由得冒火了:“还不明白,你仔细听了没有?”发火归发火,晏老师还是想了多种办法讲解,直到周晓琪完全弄懂。  学生李焱说,正因为晏老师既严格又耐心,他走到哪里都有学生跟着。课间找晏老师,只要看哪里学生围得最多,那就肯定是晏老师在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了。在闵行校区晏老师的宿舍里,常常晚上11点多仍有学生在和他交谈。  一头扎进学生中间,晏老师每周只回两次家。在王珏珉的记忆里,晏才宏在交大执教的20多年都是这样的,“而且他回到家时,常常已经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女儿有问题要问,他总是靠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听,闭着眼睛给出自己的建议。”晏才宏在最后的日子曾这样对妻子说:“我这一辈子最愧对的就是你和女儿了,没有为你多分担点家事,也没有给女儿多做些辅导。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我问心无愧了。”   “世上没有学不会的学问”   听说学生要集资给他出书,晏老师急了。他要求妻子和姐姐一定要出面阻止。“我没做什么,千万不要出书,学生的赞美让我觉得受之有愧。”张彦昕说,那次他们把同学们在网上对他的赞美之辞打印给病床上的晏老师看,晏老师看完后的第一句话是:“这写的是我吗?”  在同学们把“为晏老师留下你的祝福”活动的视频短片送到病床时,晏老师哭了,一直不停地说:“我受之有愧,受之有愧……”这是相伴数十年的王珏珉首次看到他流泪。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在学生们的要求下,一直不愿说赠言的晏老师送给了同学们三句话:  “世上没有爬不上的高山,没有学不会的学问,学识都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学生要学的就一定能学会。”  “对自己学习的课程不要厌倦,要喜欢它。各门知识都有艰难和有趣的两面性,开始时难以理解,一旦领悟,便豁然开朗。忘掉它是学习,而要当成游戏法则,就会很有兴趣了。”  “学习态度要端正,不要应付考试,应付是最低标准。”  这些话立刻被发到了BBS上,引起了学生们由衷感慨。  3月11日下午,晏老师的意识开始模糊,他闭上眼睛开始无意识说话。当他说道:“幼犁,帮忙拿我的备课笔记……”陪在一边的好友、同济大学的申幼犁老师泪流满面。申幼犁老师说:“就在不久前,他还说,他的备课笔记积累至今,终于可以出一本书了。这本书能把他钻研这么多年的心得更好地教给学生。”   晏老师临终赠言   “世上没有爬不上的高山,没有学不会的学问,学识都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学生要学的就一定能学会。”  “对自己学习的课程不要厌倦,要喜欢它。各门知识都有艰难和有趣的两面性,开始时难以理解,一旦领悟,便豁然开朗。忘掉它是学习,而要当成游戏法则,就会很有兴趣了。”  “学习态度要端正,不要应付考试,应付是最低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4-8 16:02:57 | 只看该作者
唉..........
还有多少这样的讲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4-8 17:38:56 | 只看该作者
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这个,我不说了。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04:53 , Processed in 0.1600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