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大的节日,孩子们的玩法中都离不开动手,万圣节、圣诞节、复活节的各种活动无一不是孩子体验的过程。
熟悉蒙氏的国内家长对于动手的重要性一定很熟悉,原来我以为仅仅是蒙氏强调动手的重要性。现在看,国外的蒙氏对这方面并不比其他普通的幼儿园要求高。至少,我感觉小宝现在的蒙氏园不如亲子班的素材多。但是几年前大宝在国内上蒙氏园的时候,感觉蒙氏园比普通园的手工作业还是要多很多的。
我们中国人一直很重视智力发育,但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国外做的彻底。有人说,手的触摸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有好处,对于孩子的心智发育也特别重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内部建构的过程。怎么叫建构?想想盖房子的道理,就是一点一滴、一块砖一块瓦的砌起来的阿。不接触足够的实物,没有丰富的体验,就好像没有砖瓦盖房子~~
其实想想,和成人一样,孩子的生活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不动手,哪里有体验呢?不动手,灵感从哪里产生呢? 我不相信一个从小没有动手习惯的人,长大了自然就能成为一个创意无限的人。
国内目前很多幼儿园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所重视,但是到了小学以后很多就会有断层。几年前,一位好朋友的孩子刚上北京一所很好的小学一年级,她说孩子不适应,每天回家都要求先做手工再做作业。但是,作业量很大,做完作业基本上也没什么时间做手工了,孩子就不愿意上学。如果在孩子的作业中增加一些动手的东西,写写画画,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更好呢?
下面是温哥华一所普通公立小学的走廊陈列的孩子们的作品,其中有些就是他们的作业--文字材料和手工作品合在一起的作业,放在走廊的桌子上等待晾干固定:
看到亲子班老师拿出来的这些东西,尤其是看到很普通的东西他们能想到这样用,就不得不感叹,孩子的创造力也不是凭空来的,家长老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大。这边老师非常多的教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很多学校让家长做义工其中一项就是帮助老师做教具。
这些材料中,有些是现成的可以买来的,比如上面图里面用的一些亮晶晶的粉末、各种有图案和字母的泡沫片片以及绒布、泡沫纸板等等,这些东西作为基本的素材再配上一些别的东西就很容易做出来成品。同时需要的就是各类工具,比如带锯齿的剪刀等等。我曾经看到老师把她不用的废旧贺卡拿来一大摞,然后给孩子各种工具,孩子们剪出来形状,然后再配上别的东西,粘粘贴贴画画,一会就形成了自己的东西,决不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