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学而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 资中筠: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20:18:46 | 只看该作者
4.政治和爱情难以区分​

      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解释,常常就是爱情和政治不分的,自从屈原的《离骚》中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喻以来,后世解释诗词常常把貌似讲恋情的诗作政治解释。是失恋,怀念情人,还是政治上的失意,失去了皇帝的恩宠?我曾有一篇文章说过,中国的士大夫对皇帝有一种单相思的情结,老是在那儿望着金阙之上,希望皇帝对他有所青睐,但是皇帝常常看不见。​

      但是我觉得其实有很多诗就是爱情诗,后人硬要把它说成是政治诗,比如《诗经》的《国风》是吧?包括第一首“关关雎鸠”,朱熹就说他是讲文王后妃之德,其实人家就是谈恋爱,《诗经》里头有好多就是谈恋爱的诗,而且是那时候的大白话。可是后来的道学家要加入政治的和道德的因素。因为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道学先生们认为男欢女爱就不算“无邪”,总要加入点政治,有些就比较牵强。但是有的诗确实也有所寄托,说得很含蓄、模糊,让人去猜。李商隐的诗就有点这个味道。他的诗非常美,但很难确切知道他何所指,可算是古代朦胧诗。我刚才说我喜欢白居易的明朗易懂,同时我也喜欢李义山的朦胧之美,就是那么一种意境,让人无限低回,本不必求甚解。​

      现在我想举一个陶渊明《闲情赋》的例子。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读过,最有名的是那十行排句:“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衿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读起来很美,如果变成白话,就怪肉麻的:就是希望做那人衣服上的领子,但又怕晚上脱衣服离开你的身体,害得我一夜都怨秋夜太长,老不天亮。接着一连串的愿附在那人身上各个部位,例如“愿在发而为泽”,就是做头发上的头油,又怕人家爱洗头,一下子随着脏水冲掉了,“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要做人家的鞋子,又怕一上床睡觉就把鞋子脱在床下了……。这《闲情赋》是课本里不选,师长不会教的。《昭明文选》里也没选,那位梁太子萧统看不上,他还说过陶渊明“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是把它作为陶渊明的瑕疵来看的,也说明这位昭明太子还是脱不了道学气。我最初看到这篇赋是在高中时,同学里面偷偷传看的,虽然没有人说这是禁书,但根据当时的标准,这就接近“艳词”了。所以我们几个同学感到很神秘,偷着乐,那十个“愿……”常成为我们几个人说悄悄话的内容。从通篇来看,陶渊明见到了一位女士,只是远远望着,对她产生遐想,于是天天去等她,也没等着见一面,纯粹是单相思。​

      但是对这篇赋还有一种政治上的诠释,说是抒发他官场不得意。我怎么看怎么不像,因为陶渊明还写过一篇《感士不遇赋》,就是讲自己怀才不遇的,讲得很清楚,说当时衡量人的标准不是以才论,而是颠倒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逆淘汰”,所以他自己就是怀才不遇。那篇都写明白了,何必再写这么一篇用爱情来假托政治上的赋呢?何况从陶渊明的志趣来看,已经摆脱了对官场的眷恋,更不会像追情人一样那样肉麻地要依附到君王身上。这是我的看法。陶渊明看到一位美人,想入非非,如此而已。只是他想象力特别丰富,别人写不出来。​

点评

三百里的怨妇诗挺有趣好玩,简单明了,一叹三唱,唱完都成了豪放女了,跟现代怨妇不一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21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20:20:09 | 只看该作者
5.隐逸情怀,逃离官场​

      这更加避不开陶渊明,他绝对是这种情怀和这种文学的代表人物。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是通俗典故。无论哪个时代,大概中文课没有不读《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的,还有《五柳先生传》。我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一文中说过,中国读书人一方面对君王有一种单恋之情,但是有个性有才华的人又难长久在官场得意,所以留下来的优秀传世之作,大多数是失意时候的作品,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内心藐视权贵的傲气。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坚守独立的人格,都想退居林下,但是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的,这方面的感情居多。那些歌功颂德之作,奉命文学以及凑趣的宫廷诗,大多被时间所淘汰。​

      我个人印象较深的,从孟子开始。孟子在我心目中是比较可爱的。他见梁惠王、齐宣王,把他们训得一愣一愣的。他说:“说大人则邈之,勿视其巍巍然”,意思说,那些大人物是可以藐视的,别看他们那么神气活现的样子。比较突出的是魏晋六朝风骨,这方面著作已经很多。我个人接触到魏晋六朝文章时正是高中一到高二期间,是反叛的年龄,内心对他们非常向往。对《世说新语》里那些故事、特立独行的作风和充满机智的俏皮话特别入迷。跟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在一起,经常谈论竹林七贤,很想仿效他们的做派,当然实际上不敢。​

      古人和大自然比较近,那时当然不存在污染问题。我是在大城市长大的,对古人悠游山林十分羡慕,也就对所谓“隐士”很感兴趣。从东汉、魏晋以来由于乱世,隐逸成风,但是“盛世”也有不少读书人不愿做官而隐居的。孟浩然是一个。有一个词也是我中学时候听到后,觉得妙不可言,就是“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后来查到,唐朝有一位高士叫田游岩,做了很短时间官就躲到山里隐居起来,唐高宗亲自登门拜访,问他身体如何,他说“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就是得了绝症,离不开山林了。还有像南宋朱敦儒的的几首《鹧鸪天》是我十分欣赏的:“臣本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屡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我最欣赏的是最后一句。后来发现毛泽东也写过“粪土当年万户侯”。但是前者看不起侯王是懒得做官,逃离政治;而后者蔑视万户侯是最终要消灭他们,自己称王。完全两码事。​

点评

更正:不去直接说论诗先搞人品评比==>不如直接说论诗必须先搞人品评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21 14:51
同样是写诗贬万户侯,却因为人品不一而一个喜欢一个讨厌,是不是有点搞笑。不去直接说论诗先搞人品评比。就光这两句比较,几曾着眼看侯王的确是差粪土当年万户侯一截,前者太酸,后者直抒胸意,粪土都能杀人了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21 1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20:21:23 | 只看该作者
今人不可能多读古文,但不可不读​

      我拉拉杂杂讲了这些,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学中文的经历,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诸位都是专业的中文教师,我可能班门弄斧。我的体会算不上学术观点,纯粹是个人的感受,一得之愚。举例也是挂一漏万,免不了片面性。我决不是提倡现在的小学生花很多时间大量学古文,更不提倡读经。我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人打一点中文基础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熏陶,不是作为实用的工具。有这个熏陶和没这个熏陶,跟人的思想深度、跟人的审美的品味是不一样的。然后在接纳外国文化时,在取舍之间你的品味也是会不一样的。而且中国文字、文学有那么丰富美好的东西,生为中国人,如果不知道欣赏,该多可惜!​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的旧学根底不算深,而现在的年轻人甚至要学我学过那些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只能浅尝辄止,就是像到了一个精品店里,琳琅满目,你浏览过,知道有这种非常精致、漂亮的东西,你不可能有力量把它全买过来,但是你知道你看见过,以后想起来的时候知道还存在什么样的东西。如果你只进过卖粗糙、劣等货的商店,以为那个就是好东西,那见识、品味就是另一回事。进过精品店,有了这个见识,就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关于知识的古今差异,我少年时期已经感觉到了。我还可以讲我自己的一个故事:我们中学时候暑假是不留作业的,只要开学的时候交一两篇暑期读书心得的文章就可以了,读什么随便。有一年暑假我母亲让我读王勃的《滕王阁序》。那文章实在漂亮。王勃写的时候是十四岁,有名的神童才子,却英年早逝,活了不到三十岁。我那时刚好也是十四岁,少年轻狂,忽然觉得不服气。我说他也十四岁,现在我也十四岁,他假如从三四岁开始认字,整天念的就是古书,一天到晚就学写这种文章,那写到十四岁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也不是什么太了不起。我现在光是中国历史就要比他多念一千年。我还得念外文、外国历史地理、数理化,等等。就是说,我会的东西他不会,他会的东西我不见得学不会,我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我就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还批评他年纪轻轻就那么悲观,自叹“失路之人”,无病呻吟。这“无病呻吟”是我从那些“新文学”的评论文章中学来的词,用上了,很得意。其实王勃的“谁悲失路之人”不见得是说他自己。那时就是少年狂。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与王勃同时代有多少读书人,读的同样的书,也没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美文来,所以王勃还是了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20:22:32 | 只看该作者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小孩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电子玩意儿我都玩不过10岁的孩子,所以学古典文学占多大的比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在于课本的编撰和老师的艺术,你怎么选、怎么教、怎么给学生以美感、为他们培育文化底蕴,为以后进一步登堂入室打下基础。​

      现在一天到晚讲爱国主义,其实爱国也不是空的,也不是专门为某一种政治服务。你有了这个熏陶,自然而然就对中国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非常深厚的感情,觉得那是不可替代的,你的家乡、你的故土、你的这个精神故乡是不可替代的。不用人家来强制你,也不管是哪个朝代谁执政,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永久的感情。​

      当年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教授叫皮名举,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读西洋历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就是说你一方面觉得它非常伟大,你非常热爱它,但你必须承认它在很多地方是落后了。他说这话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但是这个话我觉得什么时候都适用。说我们哪些地方不如人,落后了,并不等于你不爱这个国家、不爱这个民族。因为你知道它有这样的历史,它有这么美的东西,你已经欣赏了、你已经体验了。但是同时你觉得你应该承认它有哪些地方是那么不如人意,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维护鲁迅的地方。现在有很多人在骂鲁迅,但他的伟大和深刻也在于对我国我民深刻的认识。还有像胡适,表达的方式跟鲁迅非常不一样,而且后来政见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对国民的认识其实是相同的。包括陈独秀在内的这些人,都是热爱这个民族,但是同时他又特别深刻地感觉到它的不足之处。爱之深而虑之远,而责之切,觉得它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以上是我学中文的体会,今天来跟大家分享,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5-20 22:46:2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难怪她的文章这么美。
可惜资中筠这样的工资越来越不方便发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5-20 23:13:20 | 只看该作者
中文还是要好好学的, 做不到的时候就像俞老师说的用手摸摸书脊背也好.
打算听作者的从白居易的开始.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5-21 10:17:36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一篇好文,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5-21 14:20:43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中文,或者说文化底蕴不好,常觉得自己属于没有文化,只知道傻傻地、尽责地工作的人。在陪着孩子学习、成长得过程中真的觉得自己也看到了更多的世界、自己也成长了不少。特别需要收藏、仔细品读这样的好文,并和孩子一起,从头做起。

顶一个!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5-21 18:36:4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感受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5-21 22:39:59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文章啊,还没看完,先做个标记,回头再接着读。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36 , Processed in 0.204141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