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往西,这才是真的西藏!
2014-05-03 储一长老
旅行说 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西藏。每个人都该有次西藏之旅,属于你自己的西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西藏曾经被摆在高不可攀的位置——普通人是不敢去西藏的,而一个没有去过西藏的驴友也算不上真正的驴。
那些年,高海拔和神秘带来的惧怕,是进藏的两大几乎不可逾越的门槛。人们只能想象着关于西藏的标签:蓝天白云、雪山寺庙、朝圣者和活佛、净土、信仰、灵魂…然而西藏终归是不可免俗地步了其他景区发展规律的后尘:艺术家或驴友打头阵——文艺青年推波助澜——疯狂的游客蜂拥而至。那些经典的文艺作品、那些口碑相传的故事,还有条条天路通拉萨,所有的门槛都不再是门槛。人们对西藏的向往那么浓烈与持久,因为这里,确实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
西藏之旅,不仅是身体之旅,眼界之旅,也是心灵之旅。没有哪条线路的旅游会如此笃定地被上升到精神洗礼的高度。这是个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地区,宗教的力量深入骨髓。当地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在这呼吸都困难的高原,你很容易被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拷问幸福,反思人生。
出发
行前有很多焦虑:线路设计、人员拼车、机票折扣…其实,紧张的工作和牵挂的家庭才是无法自由行去的最大羁绊。一次次调整着时间,中间还差点放弃。到最后各方面基本安排妥当,订下的往返机票已经比最初贵了3K,只为了最终成就这个夙愿。难道真的是年纪越来越大,顾虑就越来越多?当初那个一念起千山万水的人哪去了?我们总是想的太多,其实只要有坚定的念头,一切都不是阻碍。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以拉萨为中心,东面是林芝、南迦巴瓦,西面是羊卓雍措、日喀则,北面是纳木措、念青唐古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名组成了普通游客来西藏的常规一日两日游线路。对于费了周折请出的两周假,我自然希望能深入到西藏更原始的的地方去。经过多次做功课,计划出一条从拉萨包车一直往西,直到西藏最西边的路线。
这条线少有普通游客问津,未被过渡开发,重要的是有足够吸引我的因素: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一路之隔的圣湖和鬼湖、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西藏最后的秘境吉隆沟……绝世无双的风景、厚重独特的传说,这才是西藏的精髓!青藏高原的航拍格外让人激动,神奇的雨云、瑰丽的彩虹、通透的空间、震撼的色彩。我在旅馆天台适应着高反,却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
拉萨
毫无疑问,这座奇妙的天空之城是整个西藏的灵魂。其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布达拉宫每天接待着熙熙攘攘的旅游团队,但它本身却在沉睡。以前那座耗尽人一生投奔的圣地,现在正变成人们好奇参观的建筑。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另一座把宗教神秘和市场经济完美结合的地方――大昭寺,它逐渐成为拉萨最神圣和鲜活的寺庙。八廓街上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虔诚的朝圣者使得这片区域在成为圣城的精神高地同时,也成为藏区的商业中心。许多游客或者成为藏飘的人,大都因为这里,开始爱上拉萨。和同为高原城市的丽江相比,虽说都被认为适合发呆,但拉萨少了那些故作矫情的小资,要硬朗的多。
行程前后我在拉萨呆了好几天,在驴友客栈、连锁酒店、藏式宾馆分别住过,跟着转经的藏民穿行在大街小巷,为了取景胡走乱爬郊外的山,使劲地猜想朝圣者的精神动力,或是呆呆地坐在公园里看鸟儿飞翔。已经像天安门一样不能随地停留过长,不能蹲下的几个广场,因以往过分猎奇的镜头导致对被拍变得抵制甚至仇视的藏民。尽管拉萨依然保持着纯粹的生活方式和奇妙的文化融合,但无可否认,近20年里发生的改变比之前的几百年还要多。
在湖边发发呆,看看鸟。
想找个高地拍摄拉萨全貌。按理正对布宫是最佳画面,但这边山脚一线是西藏军区驻地,根本没机会上。我只有往布宫背面去找制高点。寻了N久,终于通过一个尘土飞扬,没人听得懂普通话的小村爬上一座山,留下张作业。本想爬的更高,但越聚越多的狗和远远跟着的小孩,让单身的我多少有点胆寒。最后就像狼狈逃蹿般离开。
向西
网上约伴的4男3女来自5个省份,前后2天抵达拉萨;同样是网上订下的2辆陆地巡洋舰,司机是定居西藏的汉人。OK,开始西行。
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是离拉萨最近的一个景点,也是西行必经之地。很多年来看过无数它的图片,一直以为如此而已,那么假的蓝我可以轻易PS出来。但当越野车驶过岗巴拉山口一刹那,我彻底惊艳了――真的有这样的蓝!海拔4700米的垭口已经停了不少车,我大叫“停车!停车!我要照相!”司机师傅哈哈笑着“别着急,前面的角度才好呢。”
江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羊卓雍措就在公路下几百米的地方,湖水呈现着异常美丽的蓝绿宝石一般的色调。光彩夺目、明艳逼人!远处是登山爱好者熟悉的7千米级雪山宁金抗沙。更多精彩请关注小安的公号,背包旅行。“羊卓”是高山牧场;“雍措”是指水碧蓝清澈如宝石。羊湖整个流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400米,湖岸线长近千公里。由于是封闭的湖泊,羊卓雍措形成了独特、迷人的生态系统。
继续西行,高原独具魅力的气候给了我们惊喜。远处世界末日般的云接天连地,肆无忌惮地拦在前行的路上。没错,这就是我们进入这片云后的景象。一步从夏跨入冬!
一路向西,风景永远在路上。宗山古堡――西藏绕不过的屈辱史。数百藏族军民在这里以原始武器抵抗现代火器装备的英军,全部壮烈战死,而英军仅仅付出4人伤亡的代价。随后由此进入拉萨,逼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电影《红河谷》即是讲述这个故事。我刺痛地想起老人的话:落后就要挨打!
人造的美到了极致,我们称赞假的就如真的一样巧夺造化;真实的美到了极致,我们称赞真的就如假的一样精致无瑕。不得不说美的境界,总是挑战语言的贫乏。这是趟“一错再错”的行程(藏族称湖为“措”),我们一路调侃真的假的,而我们的眼球大快朵颐。
珠穆朗玛珠穆朗玛是每一个登山爱好者的梦。8844.43米的高度,是地球上靠双脚能够到达的离天最近的地方。登山被赋予的意义早就让这项体育运动本身神话。那段已经流传出登山圈以外的经典对白“你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的始作俑者,就是永远躺在了珠峰追梦的路上。
我幻想过无数个走进她的情景。在我心中,珠穆朗玛早已不是一座山峰,她是圣殿。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态来觐见的。我们下午到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奈何浓云密布,未拍到向往中的日照金山。当晚,原计划拍摄离天最近的珠峰星轨,也因厚实的云层泡汤。
靠着这朝圣的精神力量,在这高寒地带,我架着相机守候到零点多才睡下,晚上先后起来4次,渴望着奇迹发生。而对于没有类似高海拔经历的人来说,在5200米海拔处过夜绝不会是愉快的回忆。同行队员先是辗转反侧,难受的睡不着,待迷迷糊糊睡去,却又半夜被呼吸憋醒,不得不地痛苦地吸起氧来。
第2天起大早,仍是没戏。倒是因为一夜的雪,到处披上银装,愈发显得圣地圣洁了。我和另一名状态较好的队友继续往珠峰靠近,期望老天能开个眼。熬到快中午,珠峰终于揭开了她的面纱!老天呀!我激动地几乎要匍匐在地。万里而来的梦想,圣地朝觐的渴望,终于在整整一天一夜的祈祷中实现!我的珠穆朗玛,近在眼前!高达三十万的登山费用或将堵住我攀登的路,但此刻拥在你的怀里,已是我无比的幸福!
喜马拉雅山脉被誉为地球第3极,众多7千米级以上的极高海拔山峰集中呈现,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天空的云映在水中,可以想见鱼的欢愉。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座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十四阿哥希夏邦马峰(8012米)惊艳亮相。这也是8千米级中唯一一座完全在我国境内的山峰。
天路弯弯
吉隆沟
西藏近几年来的开发力度很大,连户外圈中大名鼎鼎的墨脱都已通了公路,似乎如今的西藏已经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但喜马拉雅山深处和尼泊尔接壤的地方却有一个和高原风格迥异,鲜为人知的所在,被称为“西藏最后的秘境”——吉隆沟。
感觉进入哈利波特中的魔幻世界。
该用世外桃源来形容它。
因地缘关系,这里的人看上去已经像尼泊尔的人了。
一路出沟,回归高原。
人迹罕至,却动物云集,生态和谐。
玛旁雍措和拉昂措
西行第5日,我们进入阿里地区。阿里位于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面积几乎是2个江西省,人口却只有6万,是亚洲最偏远的角落。阿里地区的景观主要由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北方羌塘高原上巨大的湖泊组成,在二者之间有广阔无垠的黄色草原、尘土飞扬的荒野、沙漠、以及露出地表的矿脉将山体染成红、紫、褐、绿的缤纷颜色。这片人迹罕至,遗世独立的地区对我们有莫大的吸引力。而首先迎接我们的就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玛旁雍措,和被称为鬼湖的拉昂措。
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将玛旁雍措称为“西天瑶池”,可以想见一代高僧当时看到的是多么绝世的美。
别有韵味的冈仁波齐。。。
圣湖相去不远就是鬼湖,她有被同行队员称为更妖艳的蓝的色彩。湖边暗红色的小山,颜色迷离,一道诡异的白色云带在山顶飘荡着。站在鬼湖旁,那些古老的传说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闪现,我有些恍惚。直到我们离开时,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才露出了面容。或许,这座“圣母之山”才是拉昂措的守候?
扎达
扎达土林毋庸置疑是地质奇观。在高原迷幻的光影中,奇特的山体变幻万千,像庄严宏伟的庙宇,像壁垒森严的碉楼,像恢弘高耸的佛塔,像极尽豪华的古代宫殿。天工万象,无可尽数。丝毫不输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一路向西,渐入佳境。
古格王国
就在这寸草不生、沟壑密布的冲蚀地貌上,很难想象1100年前,土林还伫立着强盛一时的古格王国。古格王朝是吐蕃王室后裔在阿里建立的政权,至17世纪中叶,王朝发生内乱,古格覆亡。然而让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在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和他的十万臣民一夜之间突然像风一样从历史上消失了,只留下一座神秘的废墟。
|
-
0(1)(1).jpg
(28.69 KB, 下载次数: 0)
-
0(1)(2).jpg
(69.94 KB, 下载次数: 0)
-
0(1)(3).jpg
(50.44 KB, 下载次数: 0)
-
0(1)(4).jpg
(26.71 KB, 下载次数: 0)
-
0(1)(5).jpg
(31.72 KB, 下载次数: 0)
-
0(1)(6).jpg
(49.89 KB, 下载次数: 0)
-
0(1)(7).jpg
(24.24 KB, 下载次数: 0)
-
0(1)(8).jpg
(39.04 KB, 下载次数: 0)
-
0(1)(9).jpg
(57.52 KB, 下载次数: 0)
-
0(1)(10).jpg
(34.37 KB, 下载次数: 0)
-
0(1)(11).jpg
(195.41 KB, 下载次数: 0)
-
0(1).jpg
(44.89 KB, 下载次数: 0)
-
0(2)(1).jpg
(42.4 KB, 下载次数: 0)
-
0(2)(2).jpg
(47.9 KB, 下载次数: 0)
-
0(2)(3).jpg
(80.83 KB, 下载次数: 0)
-
0(2)(4).jpg
(30.53 KB, 下载次数: 0)
-
0(2).jpg
(44.68 KB, 下载次数: 0)
-
0(3)(1).jpg
(32.98 KB, 下载次数: 0)
-
0(3)(2).jpg
(51.12 KB, 下载次数: 0)
-
0(3).jpg
(42.5 KB, 下载次数: 0)
-
0(4)(1).jpg
(26.3 KB, 下载次数: 0)
-
0(4).jpg
(61.33 KB, 下载次数: 0)
-
0(5).jpg
(77.31 KB, 下载次数: 0)
-
0(6).jpg
(34.73 KB, 下载次数: 0)
-
0(7).jpg
(31.98 KB, 下载次数: 0)
-
0(8).jpg
(39.65 KB, 下载次数: 0)
-
0(9).jpg
(34.79 KB, 下载次数: 0)
-
0(10).jpg
(27.32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95.05 KB, 下载次数: 0)
-
0(12).jpg
(37.83 KB, 下载次数: 0)
-
0(13).jpg
(34.2 KB, 下载次数: 0)
-
0(14).jpg
(68.81 KB, 下载次数: 0)
-
0(15).jpg
(50.25 KB, 下载次数: 0)
-
0(16).jpg
(60.86 KB, 下载次数: 0)
-
0(17).jpg
(28.3 KB, 下载次数: 0)
-
0(18).jpg
(46 KB, 下载次数: 0)
-
0(19).jpg
(25.12 KB, 下载次数: 0)
-
0(20).jpg
(42.2 KB, 下载次数: 0)
-
0(21).jpg
(104.4 KB, 下载次数: 0)
-
0(22).jpg
(41.75 KB, 下载次数: 0)
-
0(23).jpg
(30.07 KB, 下载次数: 0)
-
0(24).jpg
(55.33 KB, 下载次数: 0)
-
0(25).jpg
(62.47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6.11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5.02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9.69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5.34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42.44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64.98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0.14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57.2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19.83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1.94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1.07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25.02 KB, 下载次数: 0)
-
0(1)(2).jpg
(44.09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41.75 KB, 下载次数: 0)
-
0(1)(1).jpg
(30.07 KB, 下载次数: 0)
-
0(1)(2).jpg
(30.53 KB, 下载次数: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