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onroad11 于 2014-5-2 00:25 编辑
【转帖】黄山游
说起安徽,第一反应就是厂里的工人、家里的阿姨,虽然多年来与安徽人朝夕相处习以为常,却很少将他们与任何著名的地域文化联想起来。而这次黄山之行,才真正体验了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徽州文化,不禁对安徽人心生敬意。
第一天参观的呈坎八卦村和潜口民宅都极具代表性,无论民居、祠堂或牌坊,建筑都极其讲究风水,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看着那些不开窗的马头墙,可以想象徽州时代的妇女们大门不出二门不入的悲惨生活,庆幸自己生在好时代可以满世界乱跑。
在某祠堂里看到数根金丝楠木立柱、如今每根估值都好几亿,当年也一定价格不菲。徽州人把最好的木料用在祠堂,可以感受他们对于孝道的敬畏和尊崇。 不得不提起牌坊这个最具封建礼教代表的建筑,如今“立牌坊”这个词包涵更多贬义和嘲讽,人们曾经为了功名利禄、忠孝节义在精神上、人性上受到许多压抑。如今为数不多的牌坊成为残留的风景在风雨中飘摇。
第二天和第三天,徒步黄山风景区,走完了三年也未必能走完的全部台阶。景色秀丽、风景如画不必细说,想来古人为何如此智慧,在思想、书法、绘画、篆刻等诸多领域无人能及。那时没有电子产品没有社交网络,除了读书品茶就是在自然神游与天地对话,脑用的少了自然进入心,获得无穷的宇宙能量和智慧。
遗憾的是我们的旅行队伍为到达某目的地,一路行军速度太快,山路狭窄游客众多,无法时时停留尽情欣赏沿途风景。真想没有那种赶路的紧迫感,可以随心所欲背着营帐干粮走走停停,无需听导游介绍哪块石头象什么,我自己能有眼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也无需住酒店制造垃圾,不会一路看到那么多挥汗如雨的挑夫让人如此揪心。有机会淡季时再来一次吧,让我们不是登过黄山而是进入黄山。
第四天游完太平湖,造访老谢家茶园,体验亲子采茶乐趣,终于看到“两芽一芯”的雀舌真面容,欣赏谢家传人行云流水的茶道表演。写到这,不禁起身又泡了一杯黄山毛峰,喜欢绿茶的质朴和清新。红茶普洱被炒得尽享荣华富贵,偏偏这“送不出手”的绿茶才是我真正喜欢的味道,从小伴我挑灯夜读的味道,让我品出些恍惚和穿越。带几罐给老爸吧,相信他一定很喜欢! 说起老谢家茶,是由谢氏家族第四十九代子孙谢四十传承祖上衣钵,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祖上继承的传统制茶工艺,结合现代工艺的发明和营销手段,让“老谢家茶”已然成为知名品牌。示范采摘园引起人们的兴趣,博物馆赋予产品文化底蕴,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工厂、专利设备的发明和应用,实现产量质量的保证。从茶农自产自销,到品牌化产业化!真正的孝道是传承和超越,茶农出身的谢四十做到了值得敬重!
昨晚在香茗大剧院欣赏的《徽韵》大型歌舞表演,为此次黄山行画上完美句号。这场演出完美展现了徽州文化,看到徽商发展史母子别离的片段,我竟感动的潸然泪下。看到徽剧进京的桥段,才知京剧由徽剧演变而来,皇上一句“这么美妙的徽剧,就留在京城吧!”相信让无数安徽人感到骄傲。
徽文化还有太多东西可圈可点,如徽墨歙砚、宣纸徽毫、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等等,无法一一列举。国内游第一次让我觉得如此心旷神怡值得回味。之前带孩子旅游,跃入脑海的选择总是世界各地异域风情,生怕路途不够遥远不算旅行,却总忽略了身边的名川大山文化瑰宝。要不是儿子要赴美读书了,可能这次五一又会盲从国际路线,庆幸出国前的这次选择,感恩Run-a-way俱乐部的精心安排。
写完此文,望着湖光山景,心满意足,回去后要和家里的安徽阿姨好好聊聊。突然想到,该写篇游记的难道不该是儿子吗?莞尔一笑,教育之根本,一切兴趣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