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大姑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还是英国?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4-29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大姑娘 发表于 2014-4-29 08:24
大略看了一下,是不是说去德国读书,无论如何都要参加了中国的高考才可以出去呢?

是的,德国承认中国高考成绩,而且之后还得学至少一学期才可以申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4-29 15:47:19 | 只看该作者
oye妈妈 发表于 2014-4-28 17:20
你可以看一下央视的那个节目。从节目介绍上看不仅是因为德语难,德国学校要求难,补考次数有规定,科目有 ...

央视拍的大型纪录片《留学生》,第四部就是讲德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4-29 21:06:33 | 只看该作者
在英国呆过,英国的大学很好混。有些国内考不上过得去的大学的孩子在英国本科学的很不错---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好多课程基本类似于老师画一个大范围背下来就能高分的,数学要求很低,然后凭这么考来的高分还能申请很好的学校读研。
德国不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4-30 03:14:43 | 只看该作者
为啥不去美国?

点评

因为米国没有足球,欧洲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5 16: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4-30 07:10:27 | 只看该作者

RE: 德国还是英国?

刚巧看到一篇复旦的校友访谈,她在复旦上大学,又去了德国留学,不妨瞧瞧她怎么说:
读书复旦 | 沈奇岚:读书就是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让自己进步
袁晓君 复旦大学校友会
上图:沈奇岚(左)、郁喆隽(右)
文 袁晓君

很多读沈奇岚专栏的年轻读者都喜欢称她为“知心姐姐”。初见沈奇岚,听她娓娓讲起读书的故事时,那种亲切与温婉不由地让人联想起这个称呼。她语速颇快,音色柔和,话语有着直击人心的清澈和温暖,让人心生信任与信服。

问起沈奇岚为什么不像郁喆隽那样选择回学校做老师时,她说:“我很爱这个花花世界,所以我愿意一直折腾。”一旁的郁喆隽马上笑着说:“一直折腾其实就是她随遇而安的方式。”两人的默契一触即发,紧挨着坐,周围的空气眼见着擦出了火花。

沈奇岚爱阳光,爱美食,爱色彩,爱挑战,她不愿过早安分,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打量和欣赏这个花花世界。可能是郁喆隽在旁边的原因,她越讲越快,越讲越有神,强大的语言魅力,不由分说带着我们走进了她的读书世界。

“说起我的读书经历,得从高一时候偶遇那本《培根论说文集》说起。当时是在嘉定一中,一个很破旧的图书馆,书在一个铁网后面,得用类似筷子的长杆把书戳出来,后面要有人给接着。想象一下(笑)。那时候书很少,阴差阳错就戳到了这本书,当时还是很惊艳的。以前只是看看童话,或者在区图书馆里看看文学之类的,而这本书,第一次给了我一种异样感觉,就像一束光,开启了我潜在的能量。”

“到了大学以后,老师会给我们开书单,让大家写读书笔记,考试等等。不得不提一下中文系的傅杰教授,他是我们98文基班的导师,当时他每周都会给我们开一个书单。从陶冶情操方面他会给我们开简·奥斯丁,古典修养方面会开孔孟老庄,哲学方面会开一些简单易读的哲学读物。他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他会让我们先读《世说新语》,因为是故事,好看又好读,等到古文的基础打好以后,再让我们去看《论语》,看孔孟老庄。把基础慢慢打好之后,就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看书了。此外,他帮我们建立起挑选书籍的一个参照系,比如学术的应该看商务,看三联,古典的应该看中华书局等等,这样,一开始我们就建立了这样一个读书的系统,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就不会去看一些小出版社出的书籍了。适当淘汰,并且盯准那些比较大的出版社,没多久就能培养出自己的眼光。当然,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之后就会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品味和口味了。”

“在国外,像书店,大学图书馆,加上市或地方性图书馆,这三个储藏书的地方足够培养一个受很高教育的人了。但是在国内,这些是没法培养出一个有完整知识系统的人的,这是我在做了出版一段时间以后的强烈感受。就比如你只在网上购书,你很难成为一个有系统知识支撑的一个人,因此,这也凸显出了大学教育的可贵性,因为在受过大学教育之后,我们的脑中会有一个书架,会知道这本书应该放在哪里,那本书应该放在哪里,但是如果自己乱看的话,就不一定可以形成一个积累。”

说起自己的读书经历,有一个时期对沈奇岚来讲非常重要,就是在她大三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女性主义思潮的洗礼。“我始终认为70后80后的女孩子都应该经历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我们这部分教育是有所缺失的,应该要让她们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自己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在当时,复旦能有这样的课非常好,那些关于女性主义的课,书籍和讲座等,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思考、阅读和写作。因此,在我的思维体系中除了哲学这一块,女性主义这一块也非常重要。”沈奇岚认为女性主义是女孩子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就像维他命一样,它是女性必需的维他命之一。“后来我在一些大众杂志上写文章也受到了这层影响,我会去思考:她们为什么就不知道这些事情呢?可能她们没有这个机会去接触这些东西吧。当然,我不可能直接说‘波伏娃说……’,这些她们不一定马上愿意听,那就试着把它们转述成大众愿意听的话,她们可能更愿意听听。”

留学期间,沈奇岚书依旧读得很杂,“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我就经常跑书店,德国的书店非常舒服,书店里的环境特别好,有沙发,也有免费的咖啡,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在读书之余,她也会花很多时间去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她谈起自己读博士所在的威斯特法伦州,它在德国的西北面,也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地方。那里是新教和天主教一直争夺之地,那里挂的铁笼子就是把异见分子抓起来的地方。“我相信只看书的人是看不懂这些的,他们对于宗教的由来只是一些纸面上的联系。但是当地的博物馆,它会讲当时的宗教运动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些宗教的异见分子是被哪几个铁笼子折磨的,我去看铁笼子,再看书上的那行字,我就会有切肤的感受。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看一些别的东西,增加了我对书本的了解。”

沈奇岚说,在上学的时候自己是无功利地读书,读得多,读得快,消化得也快;而现在做了出版人以后是有目的地读,会去读畅销书,参加它的发布会,会用一种营销的眼光去看书。“现在我会去看一些偏贵的,追求品相的,跟思想也有些关系的书。我引进过一本书叫《岛屿书》,它曾荣获2009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内容可以委托一位很好的译者来完成,作为一位出版人或编辑,就要关注无数的细节:用什么纸,在哪里印,配什么插图,字体和间距。做书前和做书后,关注点会更专业。我会倾向于做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书,在细节上不断钻研,在成本允许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无限地追求完美。”

以她自己的经历,沈奇岚说,一定要多读书,否则我们就会不断地重复自己。“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让自己进步。”她觉得,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才会知道还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学习的。而且书中的“那个人”不会跑出来跟你争,他就在纸面上待着,是跟你不一样的存在,但是他却一直敞开着自己,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补充。

■原文刊载于《复旦人》第15-16期

我在想,现在每年这么多孩子出国,是不是真的都胸怀抱负的出去,打算有所成就的回来?如果是为了追求融入当地,德国和英国都不会是最好的选择。欧洲传统上就不是移民国家。如果是要回国的,从我所知道的小范围来看,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去国外镀金的孩子往往适应较好,而在国外读高中甚至更小就出国的孩子,回来之后遇到的思维习惯的问题就越大。
出国一定要有目标,不能把目标设定成出国。
借用一个父辈的话,公费(奖学金)出国应该大力支持,自费留学一定要全力反对。我觉得他的这个说法至少有部分的道理。出国留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到了国外,举目无亲,各种困难随行,能拿到奖学金,说明至少语言和学术上都还有余力,这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窘,总还有一搏的能力。为了出去而出去,读完了还是得回来跟国内的应届毕业生竞争职位,留学的时间金钱可就浪费太大了。

0.jpg (90.31 KB, 下载次数: 0)

0.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大大姑娘 + 10 非常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4-30 07:13:3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转一篇:

献给所有在美的男人!我的8年美国生活,活着是一种勇气!(男人必读篇!)
2014-04-29 华人生活网
每一个新移民来美国,也许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我也不例外,八年前的这个季节,我从国内来到美国。

来美前,博士毕业后,在一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期间主持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NSFC研发课题。由于不喜欢那里的小环境,离开那里后到西北一家大学工作。幸运的是,在那里又拿到了第二个NSFC课题,加上省部委和学校的资助,支起了还算小有起色的一摊子。虽然那的科研条件比原单位差一些,但一个人在那干了近三年的时间,教书、带研究生、作科研,每天忙碌着,干着自己愿意干的事,少了原单位的勾心斗角,而且在学生面前第一次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之人,所以也很快乐。无奈的是,老婆不喜欢那个地方,不肯搬过去。

那时,老婆家人从一个朋友处得知美国这边一大学实验室想找一个人。她觉得如果到美国会比中国的西北好多了,所以热情很高,极力动员我试一试。但我当时干得还比较开心,如果要美国接那工作等于转了一个完全不熟习的新领域,所以也没多大兴趣。但在老婆的坚持下,本想投个CV应付一下完事,心想老板也不会对我这个不同领域的人感兴趣。

可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老板却很快给了offer,并答应办H1签证和提供旅行费用。她自然是喜出望外。就这样已经38岁的我离开了国内那一摊子来到这里又做了postdoc。

这一离开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不是因为工作的变故,而是由于女儿的降生。

来美第二年,女儿来到人间。这对于已结婚多年的我们本应是一件特别让人高兴的事,不料却成了我心碎历程的开始。由于Medical malpractice,女儿出生后立即住进了NICU。随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NICU的医生告诉我们她们不能确定孩子能不能活下来, but verypossible, she could never stand up, never talk。这一论断无疑是晴天霹雳,将我们对女儿的期望和憧憬瞬间击的粉碎。

老婆受不了这个打击,人也垮了。奇迹的是,女儿在NICU住了近两个月后,状态趋于稳定,医生说再观察一段时间可以考虑适当时候出院。可就在这期间在孩子去向问题上,我和老婆发生了根本分歧。当时老婆持H4在家,在这里经常接触的在美国已经多年的唯一朋友,在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可能的将来后,开始极力劝说我们放弃这个孩子。他认为第一代移民立足本来就不易,我们刚过来,如果我们要把女儿抱回来,无疑是在自取灭亡,自毁他所谓的美国梦。而且正如他的原话所说,他认为这个孩子已经这样了,只要给她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今后她什么也不会知道,所以谁养她都一样。且力劝我们不要给孩子投入任何感情,尽快将她忘掉开始新生活。还说美国人如何好,说不准有谁把她领养了,比跟着我们好多了。

让我心痛的是,老婆在她那位朋友的执着劝说下从了他的意见。看过一些报道说,说人在遇到Shock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逃避。说实话,我也想过。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无论那朋友说什么,这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是一human being,不是一个物件,有缺陷了就扔了?在那个朋友看来,这个孩子只要给他吃饱穿暧谁养她都一样,她什么也不知道,所以不值得再付出(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都被深深的刺痛)。
他也找我谈过。我告诉他,即使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谁养她都一样,但对于我来说不同。我不敢说孩子跟我在一起是最好的,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我会尽我的最大努力。至少我还不相信这世上还有人对她的感情超过她的父母。如果真有人把她领养了,且不论别人为什么领养她,但一个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家都能养她,她的亲生父亲为什么就不能养她?人活这辈子为了什么?如果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不要了,去实现那所谓的美国梦,又有什么意义?

当时想到以前看过的孩子被养父母虐待的报道,也想了很多。如果这孩子不在身边,还是个女孩子,那天如果知道她被人家虐待了,自己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吗?把孩子抱回来,无非就是为自己增加些负担,影响了所谓的事业和那个所谓的美国梦。即使没有这个孩子的负担,我又能怎样?退一万步讲,就算专业上还能作出点成绩,自己还会因为那点成绩高兴得起来吗?对于孩子来说,我坚信她的生活中有没有我,会有质的不同。我坚信她在有爱的自己家里长大,比呆在其它任何地方都会好。

而且我也认真的想过,如果真按那朋友所说放弃了这个孩子,我真的没有任何勇气再开始他所谓的新生活,这种自责和牵挂会折磨我的一生。我想,假如那天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在闭眼离开这个世界前,第一件不能原谅自己的,就是我在自己的女儿面前当了逃兵,而且是因为她有了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更不能选择的生理缺限,她的亲生父亲抛弃了她,我一生都不会原谅自己。她既然这样来到这个世上,就有权力生活下去。我作为父亲有义务和责任为她的生活创造条件,我不能在未作出任何努力之前自己先放弃,更不能让面世就遭遇不幸的女儿,再失去家的温暖和父爱。也许将来她的生活在其它人看来并不完美,但是如果她觉得快乐,这种生活对她来说就有意义,我作为父亲就应该而且愿意为她付出。所以我坚持把她抱回来。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虽然艰苦,甚至小时候家里有时还缺衣少粮,但从不缺少爱。女儿出事,是我失去父亲后经历的又一次心碎。当时身在异乡的我,在最孤单无助的时候很想给妈妈说说,但担心已经上了年纪的母亲受不了这个打击,至今还瞒着她。当时给姐姐打电话,姐姐说怎样能不要她了,怎么着也要把孩子抱回来呀,你要觉得实在养不了她,你把她弄回来,我给你养着。姐姐朴实的一句话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也给了我巨大的支持。

由于妻子和我两人意见相左,家里没有人能够过来帮忙,而且当时我一个人带她确实也没有准备好。如果带回国,医疗和康复等服务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无奈在女儿身体状况都稳定后,在social worker介入、帮助下,不得不选择先将女儿暂时寄养在一个美国家庭里。

记得那一天,我不得已在社工提供的那张纸上签字,当颤抖的手笔签下去时当着社工的面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关在一间房子里大哭了一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被家人高高兴兴地从医院接回家,而我的女儿却被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接走,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那一天,在我的哀求下,寄养母亲同意我跟在她的车后面,到她家看了看女儿的第一个“家”。从那一天开始,只有两个月大的女儿开始了她的寄养生活。

她妈从了朋友的意见,从此再不主动去看孩子。我征得寄养家庭的同意,每周末都去看女儿,平时只要时间和寄养家庭允许我就去看她,给她喂奶,换diaper、洗澡、陪她说话。每当和女儿单独在一起时,将女儿抱在怀里,泪水都止不注。心想,我是这个世上最无用的爸爸,使女儿连家都不能回。记得有一次去看女儿,由于感冒,女儿在小床上哭得嗓子都哑了,可寄养妈妈正在给家人准备晚饭,也无暇照顾她。当我抱起女儿她很快停止哭啼的那一刻,我知道什么是心如刀搅。那段时间,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对女儿的牵挂让我寝食难安。白天在实验室工作也常常走神。有一次跑PAGE,明明记得加了分子量Marker,怎么也看不见带,检查后才发现上样时错加了核酸的Marker。

4个多月过去,两个人仍然不能达成一致。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觉得正是应该多给她各种刺激,尽可能发挥她各方面发育潜力的时候,真的不能再等了。另外,照看她的这家人两个月后要去加拿大,不能带女儿走,因此社工也找我们谈,请我们尽快拿主意,如果放弃她,他们立即就启动领养程序。那只是启动这个程序,有没有人或什么时候有人领养都是未知数,但在这家人去加拿大这段时间找不到领养家庭的话,社工还得给她找另一个人家寄养。我不能再让这个可怜的孩子6个月大了还在外边这样飘着回不了家。所以,我下定决心,开始给社工谈,无论她妈最后作出任何决定,我决不放弃这个孩子,我一个人带她,我也一定要把她抱回来。我开始作孩子回家的准备。
这时候,她妈的朋友来又找我谈,说如果她妈不接受这个孩子的话,我坚持把她抱回来,这样对她妈一辈子不公平。我说我不想把这种不公平加给任何人,她如果真不能接受,可以选择退出。的确,由于这个孩子不正常了,她会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爱,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如果没有接受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话,今后就更没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她妈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追求,我不要求她和我想的一样,所以她无论作出任何选择都可以理解,我还是那句她妈问过我无数次的话,我不会因为她的选择和我不同而怨恨任何人。无论今后面对多大的困难,经历多少艰辛,我都可以自己承受,我对我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这是我的女儿。(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4-30 07:14:53 | 只看该作者
我拟了一份离婚协议,把我们当时仅有的那点钱分成三份,希望一份给孩子留下,另外两份让她妈带走,请她签字回国。我不知道是她那朋友的主意还是真就那样想的,当时说了一句“我不想回去了,你得把身份给我办下来,对我有一个交待”,突然让我感觉如此地陌生。是呀,都想要一个交待,可谁想过要给女儿一个交待?在我的坚持下,女儿在寄养家庭呆了6个月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人有时会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但是无论什么原因,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女儿出事后,我一开始找patient representative,等了几个月没有任何回复,一直说在调查,我意识到patient representative最终可能也不会有什么说法。在把女儿抱回家后,一方面开始为照顾她想办法,另一方面着手找律师,开始了一场为女儿讨说法的长达4年之久的民事诉讼。在一边照顾女儿,还要尽量保住工作的前提下,四年诉讼经历的酸苦真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形容。

女儿回家后,由于她妈妈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日子不能或不愿意照顾孩子。白天不得不先找一个Daycare。那么小的女儿送Daycare时不时就生病,生病后几天就又不能送了。一生病住院,由于她妈妈的语言障碍和其它原因,我不得不白天晚上都在医院陪着女儿。加上女儿每周至少一两次的各种medical appointments我都得自己去,所以不知道请过多少假。幸运的是老板是个super nice的人,总是表示理解和支持,而且问我需不需要帮助。我从内心十分感激这个老板,要不是他的支持我根本没有办法活下来。

孩子回家后,两个人也因为孩子的事不断有矛盾。记得一日凌晨两点左右,我听到女儿在哭,开灯一看女儿吐得脸上,头发里床单上都是呕吐物,我赶紧把她抱到浴室给她洗。我把她妈从另一屋里喊起来,让她帮忙收拾一下女儿的小床,她过来把床单卷了卷就往laundry筐里一扔完事。我说怎么能就这样,好歹也得先用水冲一下吧,要不把别的衣服都弄脏了?她却因为我说话的态度不好,门一甩走了。我给女儿洗完换完衣服给她喝了点水她很快又吐出来,而且吐到没有东西出来了还在不断作吐的动作,我一看不得不去ER了。当我用毯子裹着女儿从房子出来一看,顿时无语,车被她妈开走了。无奈只好回到屋里打911。
当时一个人在救护车里抱着不断呕吐的女儿,看着两个救护员的异样眼神,心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到ER护士首先给了止吐药,然后就是抱着女儿在那等。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医生出来处理,诊断是stomachflu。吐止住了后女儿也开始喝juice,我的心才慢慢放下。等到一切都处理完,天已经大亮,正准备给我一有孩子的同事打电话求助接我们回家时,她妈可能在外面转了一圈回到家里看我们不在,找过来了。我真觉得无话可说,说了句你真行,孩子这样了,还把车开走。人家回答的一句话又顿时让我无语,说不知道小孩生病了。

后来在early interventionstaff和社工的帮助下,在离我们40分钟车程的地方找到一个可以接收特殊婴儿的respite center。我先给人家联系,可被告知没有opening。不甘心又带着女儿找到那的owner,说明我们的特殊情况。非常感激她们为女儿offer了首先一周一天,后来在有其它孩子毕业后逐渐增加到每周两、三天。女儿在那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就是几乎每天都要我接送。

后来她妈由于抑郁,不得不住院一段时间,出院后由于孩子外公病重、她妈又回国处理直到他去世,又赶上在国内过春节。在前后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不得不一个人带着女儿还得keep postdoc的工作。每天早上起床把女儿喂好、换好衣服,带好换洗衣服和备用Diaper,9点前送到Respitecenter/Daycare,然后回到实验室开始干活。由于Respite center下午两点半关门,我不得不在两点前离开实验室去接女儿。接女儿回家后,陪Early Intervention staff(PT,OT和speech)在家里给女儿作康复。

由于按规定不能把孩子带到实验室,为了完成我的工作,我不得不等到晚上(至少PI们都走了),我们父女俩吃完晚饭,给她带上备用衣服和diaper以及一些玩具,在Stroller里下边携带一个Portable crib,在我的实验台旁边将crib支开,让女儿在里边玩着,我一边看着女儿,一边在Bench上完成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女儿好象知道爸爸的难处,总是很乖,玩着玩着就睡了。而我往往到后半夜才能回家,每次把她从睡梦中抱起,放到Stroller里再回到车里,甚至回家的一路上也很少哭。4个多月,除周末外每一天都这样度过,每天能睡5个小时的觉都成了我的奢望。

特别难忘的一天,是年三十那天。当时老家电话还很少,为了给老妈妈报个平安拜个年,我得把电话打到邻居家请他们叫我妈妈来接电话,然后过一会再打。当妈妈第一句话问我和孩子怎么样,你们有饺子吃吗,眼泪差点没下来。强忍着泪水给老人家报个平安拜年后,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对不起自己,过年了也要吃顿饺子。放下电话后,带着女儿到附近的三个店,竞然没有买到一个饺子。回到家里一边看着女儿一边吃着方便面,想到妈妈刚才的话突然想哭。可就在这一天,女儿却给我了一个巨大的惊喜。虽然说从一开始我从没有放弃过对女儿康复的希望,也一直坚持锻练她各方面的机能,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她那方面的明显进步。

那天,我坐在沙发上,双手托着女儿的腋下让她站在我的腿上,我叫着她的名字,一边kiss她一边说爸爸每天给你kiss,你那天能给爸爸kiss,你Kiss爸爸,kiss爸爸呀。女儿听着听着身体有意识地前倾将她的嘴贴在了我的脸上,那一刻我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一岁多了(15个月),女儿的第一个kiss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信心,她能听懂我的话。随后的一天早晨,由于平时看她那家的Daycare主人有family emergency,不得不将她送到另一家Daycare,可能女儿感觉到了环境的陌生,当我给女儿说再见她看到我离开时,女儿突然哭了,那一刻我又心酸又高兴,心酸的是我不得不将她放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高兴的是女儿已经开始懂事了,她并不是象别人说的那样什么也不知道。

有句话常说,祸不单行福不双至。她妈从国内回来后不久的一天下午,又被一违章驾驶的车从sidewalk上撞倒。那一天,我刚刚从respite center接到女儿,正把她往车里放,突然接到一个美国人(目击证人)用她妈的手机给我打来的电话,说她被车撞了,她们已经帮忙打了911,这时我从电话里已经听到救护车的声音。我的头嗡的一下就大了,心想孩子这样了,她妈再有个好歹,这日子真没法过了。无奈我不能带着女儿到医院处理这事,只好请求Respite Center帮忙,看能否让女儿在那呆一晚上。非常感谢她们答应让在白天看女儿的那位女士留下来,陪女儿在那过夜。当我急匆匆赶到医院时,看到她妈被固定在平板上正等着检查,意识还清楚。所幸除了门牙断了三颗和头部软组织挫伤以外,还没有其它骨折,等一切检查作完后已经是后半夜了,医生认为可以回家。

后来知道肇事者是一驾照过期的年轻小伙,还开着女朋友的车。随后车的保险公司也为植牙付款的事扯皮。我根本再没有精力处理这事,只好又找了个律师来handle这个case。当时也不知道找谁,找了个经常在电视和黄页作广告的律师,不幸的是这个操蛋律师十分差劲。后来我的一位美国同事给我说,这种经常作广告的律师一般都不怎么样,没有客户才天天作广告,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更不幸的是,她妈后来在牙医处修牙后,在附近的buffet吃了顿午饭,车又被盗了。当时除了工作压力以外,孩子照顾、康复,官司以及这接二连三的各种事,真大有把我打垮之势。我当时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还好我还活着,还得继续。别人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事怎么都让我摊上了,连我的美国老板都说what else? 我心中也不禁大骂一声奶奶的,还有什么都放马过来吧,老子接招就是了。

记得在国内给学生上课时,曾说过鼓励他们的一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把你打倒,除非你自己倒下去。没想到这句话,成了这些年鼓励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信念。

最紧张的是在孩子的case开庭前两个多月,老板给我说很对不起,实验室经费没了,最多还能Keep三个月。我听了后给老板说,说sorry不应当是你,而是我,我已经很感激你了。说实话我真觉得对不起人家老板,在实验室呆了5年的时间,也没作出什么象样的东西,自己的主要project进展也不顺,试了几个品系最后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动物模型来评估结果,所以也未能发文章。而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是老板一直在支持、鼓励。孩子妈一直H4没工作,由于孩子的事当时我也还没心思办绿卡。我是H1一旦工作没了意味着就得马上回国。倒不是怕回国,可如果这样回去,已经打了近4年的女儿这场官司因为我的不得不离开可能就得黄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和我们的律师都很紧张(律师紧张的是,如果这事黄了,他也就白干了这么多年)。一个月下来自己又掉了10多磅,当时的stress可想而知。所幸的是,很快在校内又找到一实验室工作,终于有惊无险。


经过4年的坚持和努力,女儿的case总算最终有了一个结果。征得Court同意,用一部分买了一个适合女儿居住的房子,其余的为她建了一个special needs trust,用于她的照顾。压在我心头多年的最重的这块石头终于落地。

接下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材料申请绿卡,同时fileNIW和EB1A。由于移民局的疏忽中间NIW虽然多了一个小插曲,但老天帮忙,EB1a还算顺利,file上去6个月,在离H1签证到期1个多月前绿卡到了。随后收拾房子、搬家,女儿从preschool转Kindergarten,现在算是Settle down。这一切最终算是有了个比较好的结果,特别是那场官司结束,可能孩子妈心理的压力小了,母女也开始了我期待已久的感情交流。最可喜的是,女儿的整体状况大大好转。近5岁时终于开始完全自己走路,也开始说话了。

这场劫难一家人也算大难不死。朋友们说你应该放松一下了。自己也觉得累了,很想歇歇。

8年来一个人凭postdoc的薪水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小到家里的每一个bill每一封邮件,大到孩子、老婆的law cases,孩子康复,每一个medical appointments, 学校IEP等以及其它大事小情,由于孩子妈的语言和心理障碍,我都得管着。好在现在孩子的衣食住不用我操心了,经常性的outpatient OT,PT和speech我在第一次去和医生谈定下来后,后面的follow up不用我每次都去了。

八年来没有休过一个vocation,平时家里、孩子的事请假请得根本不好意思再向老板开口休假。最让我心酸的是,自8年前离开家,由于女儿的事走不开一直还没有机会回家看看。

八年了,自己已是霜上两鬓,而目送我离家时靠在院门上偷偷摸眼泪的老妈妈,如今已年近80,定是满头银丝了。想到这些常常悲从心生,泪如泉涌。


回顾这不堪回首的八年,也常常泪湿衣襟。但自己知道,这眼泪中除了那曾经的心碎以外,还有女儿那肉嘟嘟的小手第一次触摸脸颊的信任,那满带唾液的小嘴给我第一个kiss的心灵震撼,那曾经期待很久的第一声“爸爸”给我的听觉冲击。从在NICU见证女儿的第一个微笑开始,到陪女儿第一次能够自己翻身、坐起、站立到迈出人生第一步,发出第一个声音、说出第一个词,只有自己清楚这历程中经历了多少心酸。从为了让女儿得到应有的PT服务与提供EI的公司Fight到州卫生部出面解决,到为了给女儿有个交代而坚持了1500个日夜才有个结果的官司,只有自己清楚这其中承受了多少压力。

这些年,在别人看来坚强的外壳里面,只有自己知道那棵饱受伤害的心有多痛。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曾是一盏孤灯,两行浊泪。但每每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女儿,听着女儿平稳、均匀的酣声,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也很感谢女儿,是你让爸爸见证了生命的顽强和潜力,也是你让爸爸变得更加坚强。

八年,自己从一个在国内曾经还有点小抱负想干点事的小PI,变成了一个现在为照顾女儿、养家糊口而差不多在混日子的RA,这其中又有多少的无奈。自己曾经期待许久的、女儿应当享受的父爱和母爱、在女儿终于得到时,自己却觉得这八年下来与距离最近的她已离得很远,不经意间常常触动那曾被伤得很深的伤口,不知该何去何从。

这八年,活下来不容易,还应好好活下去!


出国会遇到各种问题,无论德国还是英国还是美国,想去哪个国家,最好还是让孩子多方面考虑比较选择,咱们做父母的,就负责把他们培养成有担当的人就够啦。

点评

看哭了  发表于 2016-6-14 16:52
父母的榜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28 11:16
这位爸爸可真伟大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5 17: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5-2 14:24:17 | 只看该作者
好伟大的爸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5-5 15:41:55 | 只看该作者
很艰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5-14 16:38:27 | 只看该作者
看完,这样的好爸爸真是人间珍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57 , Processed in 0.140858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